推行“中学生德育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h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育学分制”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及合格的劳动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德育工作被智育冲淡,特别是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更甚;其次是不能够全员参与,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专利,与其他教师无关;第三是要求不明确、不具体,致使德育工作没有抓手,不好操作;第四是方法不恰当,说教式的强行灌输,学生容易产生反感;第五是评价不准确,没有像智育那样量化考核,学生的智育优秀就等同于德育优秀;第六是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每况愈下。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把道德的养成性和规范性落实到位,实现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做到全员育人、自管自教,我校于2003年5月提出了“德育学分制”这一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同年9月开始实施。
  
  二、“德育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德育学分制”的内容是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一一分解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对照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做到的加分,违反的减分),进行动态的全过程量化考核教育管理。学生德育处通过计算机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德育学分库,并配备专职德育员负责此项工作。
  “德育学分制”每学期给定学生的基础分为80分,教职工每天根据接触了解的学生的行为表现,对照“德育学分制”的考评细则,填写“德育学分加分申报表”或“德育学分减分申报表”,报班主任和德育处审批,由德育处专人记录在学生本人的德育学分数据库中。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公布,每学期一汇总(每学期学生德育学生累计超过100分的以100分计),学生每学期的《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增加一项本学期德育学分得分及总德育学分得分情况。三年累计得分记录在学生的学籍档案中。
  德育学分的使用规定是:每学期学生的操行等第以此为依据,凡德育学分在85分以上者操行等第为优秀,84-70分为良好,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凡高(初)中三年级德育学分总分360以下(不论学业积分成绩如何)不予毕业,发给结业证书;同时德育学分还是学生被推荐保送升学以及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每学期德育学分在60分以下的来我校借读的学生,退回原学校;根据学生德育学分的变化情况,老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德育学分还是每年对教职工进行“全员育人先进个人”表彰的依据。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过程
  
  “德育学分制”是我校尤校长提出,学校党委和校长联合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德育处拟定初步方案,发给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座谈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再报学校党政会议研究通过后,于2003 年9月起试行。一年后,根据试行期间反馈的已经和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再试行。以后每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完善。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分别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徐州二中德育学分制”,达到两个“明确”:一是要求教职工明确执行“德育学分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二是要求学生明确“德育学分制”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每天早晨和下午进校必须刷卡,德育员统计出勤情况;班主任和教职工根据学生一天内的行为表现,首先对其表扬或批评教育,然后填写德育学分加减分表送班主任或德育处;德育处等部门按时检查考核有关内容。德育员在下午放学前将各项统计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并落实加减该生的德育学分。班主任及时跟进,做好表扬和批评教育工作。
  每周班主任要汇总本班学生的德育学分得分情况,并在周一的班会上进行周小结。
  每月班主任将本班学生的德育学分统计表张贴在教室里,做好月总结工作。德育处每月对德育学分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各班的德育学分情况及教职工对“全员育人”的贯彻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期末各班及德育处要对学生的德育学分情况做全面总结,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德育学分评定操行等第、评选三好学生等。在学生的《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填写本学期德育学分得分及总德育学分得分情况。
  学年结束时,各班及德育处要对学生的德育学分情况做一个学年性的统计总结,并作为学校对学生的各种评优先、表彰教职工“全员育人”先进个人的根据。
  毕业时,各班及教育处要对学生的德育学分情况做一个三年的统计总结,以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德育方面的依据(2004、2005两届毕业生中,高中有3名、初中有5名学生因德育学分不及格领到了结业证书)。
  
  四、“德育学分制”符合的教育原理
  
  “德育学分制”符合品德的养成性原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德育学分制”特别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德育学分制”符合行为的规范性原理。“德育学分制”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共五条四十项逐一分解,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学分制”符合德育的日常性原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时时抓、天天抓、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德育学分制”正是贯彻了德育的日常性原理,才得以逐步取得好的效果。
  
  五、“德育学分制”取得的效果
  
  “德育学分制”在我校试行近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由于“德育学分制”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等校内外行为的方方面面,所以全体教职工、家长和社区人员都能担负一定的德育教育工作,使过去那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单纯由班主任负责,变为现在的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初步形成。
  2.“德育学分制”切实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管理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德育学分变化情况,能积极自觉地对照“德育学分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德育目标。通过反馈、督促、鼓励和自我改进的过程,把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切实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使过去那种由学校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约束、自管自教新局面。
  3.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过程教育和过程管理,并且量化考核全程评价,从而将过去那种学生主观随意性的定性评价,变为了科学规范、标准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可操作性,使学生的德育工作由粗放型的教育管理,向细实严谨的学生个体量化教育管理方向转变。“德育学分制”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及表现,而且清楚了当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一手软”是指德育方面的考评,“一手硬”是指智育方面的考评),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4. 2003—2005两个学年度实施“德育学分制”的部分数据统计及分析
  
  
  六、“德育学分制”的存在的问题
  
  1.“德育学分制”有重外在表现,轻内在修养的评价倾向。学生的思想品德大量的是内在的品行,有时很难完全量化,德育学分分数的高低有时还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品德。德育学分如何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素质,切实消除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在定量与定性结合以及学分分值认定的科学性等方面,还有不少有待解决与提高的问题。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德育学分制”,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易于操作,是我们今后应该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2.“德育学分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接轨需要加强。“德育学分制”在家庭和社区的实施还很薄弱,如何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科学高效的德育教育管理网络,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3.推行“德育学分制”时还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个别学生对德育学分开始很重视,一段时间累计下来扣分多了,认为毕业没有希望了,就破罐破摔;个别学生争取德育学分的动机不纯,有投机取巧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个别班主任把德育工作简单化处理为就是加减分,忽落了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德育学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执行尺度宽严不一,学生认为不公平,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个别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不管不问,还有些教职工怕学生评教时遭报复,束手束脚。
  以上这些现象应该引我们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教育和帮助。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别从激发兴趣、拓展空间、创设情景、激励性评价四方面探讨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办法,从而达到让学生从愿意写作到学会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这样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写作兴趣 创造性思维 创设情景 评价机制    当前,我们的中职教育已经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
“新昆山人”子女由于基础较差,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一些困难。本文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导学生尝试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T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作法、新经验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南北风格、东西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在这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反思一下,使小学作文教学再次回归。现将小学作文教学错位现象梳理如下:    错位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
摘要:教育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发展、创造的观念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本人通过长期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感课堂教学结构对上好信息课的重要性,本文就信息课的结构谈一谈作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好它对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学习数据库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据库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通常可以用四个L表达: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关键词:网络 培养 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理想的自主学习条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