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我国儿童泌尿疾病的研究调查,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的发病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综述,并对其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总结介绍,以供更多的治疗医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泌尿系感染;反流;诊疗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48-01
1 前言
泌尿疾病主要指泌尿系感染,即细菌直接入侵尿路扩大繁殖感染翁膜及上下泌尿道,从而造成损伤。由于对感染的定位比较困难,并且它与泌尿系统畸形尤其是与输尿管反流有很大关系,并且易复发,形成肾瘫痕并可能成年后導致高血压和终末肾衰竭。据国际泌尿系感染分会数据,1~2岁的儿童泌尿疾病的发生率女孩为8.1%,男孩为1.9%;小于1岁的女孩泌尿系统发病率为6.5%,男孩为3.3%。在小于2岁发热不明的小儿中,泌尿感染的几率占5%,并且数据证明女孩的患病率远远高于男孩。由于儿童在不同年级段、不同发病部位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本文就在诊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作一下总结,以供临床治疗医师参考。
2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程在六个月以上的慢性尿路感染,具有病情迁延、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身体乏力、容易腰酸、有进行性贫血等。这类患儿多患有合并尿液反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病程在六个月以内的急性尿路系统疾病,起病或急或缓,不同年纪、不同感染部位都具有不用同的症状。具体不同年纪的儿童尿路感染表现为:①新生儿患者多伴有全身症状,一般由血液感染导致。通常有发热、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等这类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儿还时有抽风、嗜睡,体重增长减缓,排尿症状一般并不明显。所以,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患儿,要及早进行尿常规检查和血、尿的培养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治。②婴幼儿时期的患儿一般会有尿频或在排尿时哭闹。该时期的小儿若有顽固性尿布疹则应该怀疑到本病。患儿一般也有发热、反复腹泻等全身性症状。③儿童期的患儿上尿路感染时多表现为发热、水肿、寒战、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并可能伴有排尿刺激。部分患儿有血尿蛋白尿、水肿现象并不明显,一般不涉及肾功能伤害。下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开始不明显,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可能伴终末血尿或者遗尿出现。
3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目前,在我国诊断小儿泌尿感染的标准是将尿液离心,其中尿沉液中白细胞数目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HP),或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大于105/ml的尿道感染症状。但是由于家长的留尿方式与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一般建议家长取小孩早上的中段尿,较小的婴幼儿可以采用粘集尿袋来收集。虽然临床上用耻骨上膀脱穿刺取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但是家长一般不愿意接受。
但是,要做出较完整的临床诊断还需注意:①起病的过程,慢性尿路感染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上,急性尿路感染一般在六个月内。②确定感染部位,若上尿路感染则为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则为膀胱炎或尿道炎。③根据不同的起病,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初发性尿路感染、再发性尿路感染。④根据致病菌进行诊治,由一般细菌引发的叫非特异性感染,由淋球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导致的感染为特异性感染。
临床上对小儿确诊患泌尿系统疾病非常重视,因为泌尿系感染常常有一些潜在病因,尤其是膀胱与尿管相连部分的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而尿液反流入输尿管和肾盂,通常引起小儿反复的感染,感染的尿液又反流进入肾组织,引起肾实质损害以及产生肾脏发育迟缓现象,并且容易在成人后出现高血压和其他肾脏病。所以小儿首次患泌尿系统疾病后的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双肾B超、逆行膀脱尿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资料。
4 对于儿童泌尿系疾病的治疗
随着近些年抗生素的广泛开发和滥用,引起儿童尿路系统感染的致病菌种变迁和耐药病菌的显著增加。虽然在小儿的尿路系统感染疾病中,大肠杆菌的感染率还是最高,但是其他菌种的致病比例有较大提升,尤其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些致病菌普遍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很容易导致反复发作或是引起医源性尿路感染。治疗大肠杆菌的引起的尿路疾病时,有数据显示阿米卡星和丁胺卡那霉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具有比较好的疗效。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感染,丁胺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可以作为治疗时的首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药有一定的肾毒性,所以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需慎用。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尿路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医源性感染导致该病原体有上升的趋势。特别严重的临床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选用万古霉素,但是为了延缓及其避免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出现,应尽量避免把万古霉素作为首选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总之,在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疾病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儿,不同感染部位所产生不同症状,进行严格准确的诊治。要避免频繁使用第3代头抱类抗菌药物,减少产生更多的耐药性致病菌。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患儿时,尽量及时采集中段尿培养,根据药敏报告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刘艳,张碧丽,王文红,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01):23-24
[2] 吴亚斌,朱松柏,陈颖,160例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5):15-16
作者单位:541001 桂林市消防支队
【关键词】泌尿系感染;反流;诊疗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48-01
1 前言
泌尿疾病主要指泌尿系感染,即细菌直接入侵尿路扩大繁殖感染翁膜及上下泌尿道,从而造成损伤。由于对感染的定位比较困难,并且它与泌尿系统畸形尤其是与输尿管反流有很大关系,并且易复发,形成肾瘫痕并可能成年后導致高血压和终末肾衰竭。据国际泌尿系感染分会数据,1~2岁的儿童泌尿疾病的发生率女孩为8.1%,男孩为1.9%;小于1岁的女孩泌尿系统发病率为6.5%,男孩为3.3%。在小于2岁发热不明的小儿中,泌尿感染的几率占5%,并且数据证明女孩的患病率远远高于男孩。由于儿童在不同年级段、不同发病部位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本文就在诊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作一下总结,以供临床治疗医师参考。
2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程在六个月以上的慢性尿路感染,具有病情迁延、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身体乏力、容易腰酸、有进行性贫血等。这类患儿多患有合并尿液反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病程在六个月以内的急性尿路系统疾病,起病或急或缓,不同年纪、不同感染部位都具有不用同的症状。具体不同年纪的儿童尿路感染表现为:①新生儿患者多伴有全身症状,一般由血液感染导致。通常有发热、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等这类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儿还时有抽风、嗜睡,体重增长减缓,排尿症状一般并不明显。所以,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患儿,要及早进行尿常规检查和血、尿的培养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治。②婴幼儿时期的患儿一般会有尿频或在排尿时哭闹。该时期的小儿若有顽固性尿布疹则应该怀疑到本病。患儿一般也有发热、反复腹泻等全身性症状。③儿童期的患儿上尿路感染时多表现为发热、水肿、寒战、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并可能伴有排尿刺激。部分患儿有血尿蛋白尿、水肿现象并不明显,一般不涉及肾功能伤害。下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开始不明显,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可能伴终末血尿或者遗尿出现。
3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目前,在我国诊断小儿泌尿感染的标准是将尿液离心,其中尿沉液中白细胞数目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HP),或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大于105/ml的尿道感染症状。但是由于家长的留尿方式与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一般建议家长取小孩早上的中段尿,较小的婴幼儿可以采用粘集尿袋来收集。虽然临床上用耻骨上膀脱穿刺取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但是家长一般不愿意接受。
但是,要做出较完整的临床诊断还需注意:①起病的过程,慢性尿路感染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上,急性尿路感染一般在六个月内。②确定感染部位,若上尿路感染则为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则为膀胱炎或尿道炎。③根据不同的起病,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初发性尿路感染、再发性尿路感染。④根据致病菌进行诊治,由一般细菌引发的叫非特异性感染,由淋球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导致的感染为特异性感染。
临床上对小儿确诊患泌尿系统疾病非常重视,因为泌尿系感染常常有一些潜在病因,尤其是膀胱与尿管相连部分的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而尿液反流入输尿管和肾盂,通常引起小儿反复的感染,感染的尿液又反流进入肾组织,引起肾实质损害以及产生肾脏发育迟缓现象,并且容易在成人后出现高血压和其他肾脏病。所以小儿首次患泌尿系统疾病后的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双肾B超、逆行膀脱尿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资料。
4 对于儿童泌尿系疾病的治疗
随着近些年抗生素的广泛开发和滥用,引起儿童尿路系统感染的致病菌种变迁和耐药病菌的显著增加。虽然在小儿的尿路系统感染疾病中,大肠杆菌的感染率还是最高,但是其他菌种的致病比例有较大提升,尤其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些致病菌普遍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很容易导致反复发作或是引起医源性尿路感染。治疗大肠杆菌的引起的尿路疾病时,有数据显示阿米卡星和丁胺卡那霉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具有比较好的疗效。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感染,丁胺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可以作为治疗时的首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药有一定的肾毒性,所以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需慎用。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尿路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医源性感染导致该病原体有上升的趋势。特别严重的临床凝占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选用万古霉素,但是为了延缓及其避免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出现,应尽量避免把万古霉素作为首选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总之,在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疾病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儿,不同感染部位所产生不同症状,进行严格准确的诊治。要避免频繁使用第3代头抱类抗菌药物,减少产生更多的耐药性致病菌。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患儿时,尽量及时采集中段尿培养,根据药敏报告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刘艳,张碧丽,王文红,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01):23-24
[2] 吴亚斌,朱松柏,陈颖,160例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5):15-16
作者单位:541001 桂林市消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