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说”数学 “练”数学 “思”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口、耳、目、手、脑等多种感官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乐于主动学习。
一、动口“说”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快乐地“说”数学。
1.重视读题打基础。
在学生的书面作业和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会出现解题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学生就会立即反应过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①解决音义,读通。
学生刚上一年级识字量极其有限,给读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其中不认识的字成为最大的拦路虎。那老师在学生没学拼音时就要带着学生读题或叫认识字的小朋友带着读,等学生学好拼音后老师要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让学生试着自己拼读,并让学生慢慢地读通。
②认真仔细,读准。
在读题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我就要他们大声读、轻声读,读出声音来,并要他们用手指点着读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题意。同时,我要求学生轻声读题后再默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鼓励答题促发展。
让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方式方法,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的活动中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出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答题兴趣,还可以营造民主课堂,促使学生敢于答题;创造答题机会,扩大答题面;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愿意答题等。
3.激励提问活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二、动手“练”数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动手操作既能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笔,另一种是学具操作。
1.勤于动笔助理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低段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波动较大,体现在平时练习中就会出现读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的意思;做了前半题忘了后半题,甚至有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只做了半张考试卷。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动笔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出来,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注意。
2.学具操作重体验。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单凭老师一张嘴,儿童通过一种感官——耳进行学习,就很容易使他们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这样效果就差。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知识建立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既使学生感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三、动脑“思”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活跃思维空间。
长期以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以教师绝对权威和支配操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是专制式教育的集中反映,它所造成的学生的消极、被动、盲从等心理,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大忌,也是“创新”之大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怀疑书本结论,怀疑教师和同学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作出判断,质疑问难。
2.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在实物中找角。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②用彩纸折角。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发现角的特征。③做活动角。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做活动角并研究、探索,从而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留给充分时间,激发思维火花。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因此教师不应过早地作出评价,否则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4-6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4减去6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①被减数是14,减数是6,差是多少?②14比6多多少?③6比14少多少?④6再添上几就是14?⑤14减去多少与6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让学生的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说”数学 “练”数学 “思”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口、耳、目、手、脑等多种感官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乐于主动学习。
一、动口“说”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快乐地“说”数学。
1.重视读题打基础。
在学生的书面作业和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会出现解题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学生就会立即反应过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①解决音义,读通。
学生刚上一年级识字量极其有限,给读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其中不认识的字成为最大的拦路虎。那老师在学生没学拼音时就要带着学生读题或叫认识字的小朋友带着读,等学生学好拼音后老师要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让学生试着自己拼读,并让学生慢慢地读通。
②认真仔细,读准。
在读题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我就要他们大声读、轻声读,读出声音来,并要他们用手指点着读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题意。同时,我要求学生轻声读题后再默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鼓励答题促发展。
让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方式方法,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的活动中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出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答题兴趣,还可以营造民主课堂,促使学生敢于答题;创造答题机会,扩大答题面;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愿意答题等。
3.激励提问活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二、动手“练”数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动手操作既能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笔,另一种是学具操作。
1.勤于动笔助理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低段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波动较大,体现在平时练习中就会出现读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的意思;做了前半题忘了后半题,甚至有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只做了半张考试卷。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动笔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出来,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注意。
2.学具操作重体验。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单凭老师一张嘴,儿童通过一种感官——耳进行学习,就很容易使他们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这样效果就差。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知识建立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既使学生感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三、动脑“思”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活跃思维空间。
长期以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以教师绝对权威和支配操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是专制式教育的集中反映,它所造成的学生的消极、被动、盲从等心理,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大忌,也是“创新”之大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怀疑书本结论,怀疑教师和同学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作出判断,质疑问难。
2.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在实物中找角。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②用彩纸折角。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发现角的特征。③做活动角。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做活动角并研究、探索,从而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留给充分时间,激发思维火花。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因此教师不应过早地作出评价,否则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4-6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4减去6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①被减数是14,减数是6,差是多少?②14比6多多少?③6比14少多少?④6再添上几就是14?⑤14减去多少与6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让学生的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