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常规晚粳稻春江063在温岭市的种植表现,并从播种育秧、抢时移栽与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常规晚粳稻;春江063;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053-01
春江063系中国水稻所选育的连作晚粳稻品种。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0-002)。温岭市2010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生长整齐,植株较矮、紧凑,剑叶较短、挺直,茎秆粗壮,抗倒性好;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稳产高产等特点。现将其在温岭市的主要种植表现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种植表现
1.1 生育特性
据2012年定点观察记载,春江063在温岭市作连作晚稻栽培,6月26日播种,7月26日移栽,9月10日始穗,9月15日齐穗,11月13日成熟,全生育期140 d,较当前主栽品种秀水134长2 d。
春江063植株较矮、紧凑,剑叶较短、挺直,茎秆粗壮;株高78 cm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据2012年定点观察记载,落田苗92.31万根/hm2,最高苗619.3万根/hm2,有效穗数433.5万穗/hm2,成穗率70%。春江063为密穗形品种,田间抽穗集中、穗层齐整,谷粒团粒形结构,穗型中等,着粒较密;平均穗长13.1 cm,每穗总粒数101.2粒,每穗实粒数90.9粒,结实率89.8%,千粒重24.6 g。
1.2 产量
2007年参加浙江省双季常规晚粳稻区试,平均产量7 024.5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7.3%,达显著水平;2008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域,平均产量7 404.0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4.8%;2009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257.0 kg/hm2,比对照增产6.0%。2010年开始引人温岭市种植,面上产量平均在7 620.0 kg/hm2;新河镇团塘村大户张友方,2011—2013年年均种植该品种逾6.67 hm2,实收产量平均8 250.0 kg/hm2;2012年在新河镇山后鲍村示范逾8.47 hm2,经温岭市农业林业局组织验收,平均产量8 845.5 kg/hm2,最高产量9 349.5 kg/hm2。
1.3 抗逆性
该组合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据2007—2008年抗性鉴定,叶瘟平均0级,穗瘟3.6级,穗瘟损失率6.2%,综合指数分别为1.6和1.8;白叶枯病3.0级;褐稻虱7级。抗倒力强,2013年台风“菲特”期间,全市杂交水稻倒伏近50%,但该品种未见倒伏。
1.4 米质
经2007—2008年米质检测,平均整精米率70.6%,出糙率83.1%,长宽比1.8,垩白粒率54.3%,垩白度9.8%,直链淀粉含量17.9%,胶稠度70.0 mm,透明度3级,其2年米质指标分别达食用稻米品种品质部颁5等和4等。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秧
连作栽培6月25日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600 kg/hm2,秧田与本田面积比1∶10。做好秧板后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作基肥,2葉1心时施尿素52.5 kg/hm2和氯化钾52.5 kg/hm2,移栽前2~3 d施尿素90 kg/hm2作起身肥[1-2]。
2.2 抢时移栽,合理密植
早稻选用中早熟品种,如中早39,早播早插,7月23日前收割完成。7月26日前移栽,秧龄30 d左右。栽植密度25.5万穴/hm2,行株距21.9 cm×17.9 cm,一般每穴插4~5本,落田苗110万根/hm2左右[3-4]。
2.3 肥水管理
春江063需肥量中等,耐肥性较好,不易倒伏。中等肥力田块基施碳铵4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追肥2次,合计施尿素300 kg/hm2 [5-6]。
插后几天灌水护苗,返青后干湿灌溉。苗数达450万根/hm2时开始搁田,轻搁至田微裂后复水,最高苗控制在600万根/hm2。后期采用灌水后自然落干,干湿交替,孕穗期以湿为主,其他时期以干为主[7-8]。
2.4 病虫害防治
秧田期防治好灰飞虱、螟虫;全期重点做好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后期防好纹枯病、稻曲病、灰飞虱和蚜虫等。
3 参考文献
[1] 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晚粳稻春江02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7(1):58-59.
[2] 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晚粳稻春江063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89-1290.
[3]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4]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 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5]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6] 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4-37.
[7] 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8]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关键词 常规晚粳稻;春江063;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053-01
春江063系中国水稻所选育的连作晚粳稻品种。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0-002)。温岭市2010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生长整齐,植株较矮、紧凑,剑叶较短、挺直,茎秆粗壮,抗倒性好;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稳产高产等特点。现将其在温岭市的主要种植表现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种植表现
1.1 生育特性
据2012年定点观察记载,春江063在温岭市作连作晚稻栽培,6月26日播种,7月26日移栽,9月10日始穗,9月15日齐穗,11月13日成熟,全生育期140 d,较当前主栽品种秀水134长2 d。
春江063植株较矮、紧凑,剑叶较短、挺直,茎秆粗壮;株高78 cm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据2012年定点观察记载,落田苗92.31万根/hm2,最高苗619.3万根/hm2,有效穗数433.5万穗/hm2,成穗率70%。春江063为密穗形品种,田间抽穗集中、穗层齐整,谷粒团粒形结构,穗型中等,着粒较密;平均穗长13.1 cm,每穗总粒数101.2粒,每穗实粒数90.9粒,结实率89.8%,千粒重24.6 g。
1.2 产量
2007年参加浙江省双季常规晚粳稻区试,平均产量7 024.5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7.3%,达显著水平;2008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域,平均产量7 404.0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4.8%;2009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257.0 kg/hm2,比对照增产6.0%。2010年开始引人温岭市种植,面上产量平均在7 620.0 kg/hm2;新河镇团塘村大户张友方,2011—2013年年均种植该品种逾6.67 hm2,实收产量平均8 250.0 kg/hm2;2012年在新河镇山后鲍村示范逾8.47 hm2,经温岭市农业林业局组织验收,平均产量8 845.5 kg/hm2,最高产量9 349.5 kg/hm2。
1.3 抗逆性
该组合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据2007—2008年抗性鉴定,叶瘟平均0级,穗瘟3.6级,穗瘟损失率6.2%,综合指数分别为1.6和1.8;白叶枯病3.0级;褐稻虱7级。抗倒力强,2013年台风“菲特”期间,全市杂交水稻倒伏近50%,但该品种未见倒伏。
1.4 米质
经2007—2008年米质检测,平均整精米率70.6%,出糙率83.1%,长宽比1.8,垩白粒率54.3%,垩白度9.8%,直链淀粉含量17.9%,胶稠度70.0 mm,透明度3级,其2年米质指标分别达食用稻米品种品质部颁5等和4等。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秧
连作栽培6月25日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600 kg/hm2,秧田与本田面积比1∶10。做好秧板后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作基肥,2葉1心时施尿素52.5 kg/hm2和氯化钾52.5 kg/hm2,移栽前2~3 d施尿素90 kg/hm2作起身肥[1-2]。
2.2 抢时移栽,合理密植
早稻选用中早熟品种,如中早39,早播早插,7月23日前收割完成。7月26日前移栽,秧龄30 d左右。栽植密度25.5万穴/hm2,行株距21.9 cm×17.9 cm,一般每穴插4~5本,落田苗110万根/hm2左右[3-4]。
2.3 肥水管理
春江063需肥量中等,耐肥性较好,不易倒伏。中等肥力田块基施碳铵4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追肥2次,合计施尿素300 kg/hm2 [5-6]。
插后几天灌水护苗,返青后干湿灌溉。苗数达450万根/hm2时开始搁田,轻搁至田微裂后复水,最高苗控制在600万根/hm2。后期采用灌水后自然落干,干湿交替,孕穗期以湿为主,其他时期以干为主[7-8]。
2.4 病虫害防治
秧田期防治好灰飞虱、螟虫;全期重点做好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后期防好纹枯病、稻曲病、灰飞虱和蚜虫等。
3 参考文献
[1] 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晚粳稻春江02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7(1):58-59.
[2] 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晚粳稻春江063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89-1290.
[3]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4]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 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5]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6] 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4-37.
[7] 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8]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