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由于长期以来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力求英汉之间的字句对等而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各自的特征,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翻译时遵守两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英汉互译;忠实原文;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82-03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尤其注重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前言部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由于长期以来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汉对译过程中力求英汉之间的字句对等而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各自的特征,译出语往往被称作“chinglish”。当然,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要求不及英语专业的学生,但译出的目标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我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两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
所谓“忠实原文”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清晰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得任意歪曲增减或篡改原文的意思。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翻译时要将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作译。
The best parts of the book are those that 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 what actually happened in evolution.
A:这最精彩的部分是用生物学来阐述变革中所发生的事情。
B:这本书最好的部分是使用生物学信息告诉我们进化中实际上发生的事情。
A、B两句翻译中对句子结构的把握都是正确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A句中的某些细节没有忠实原文。首先,A句中省略了parts后的限定语the book;其次,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翻译为“用生物学来阐述”,范围过大没有忠实原文;最后,actually没有翻译出来。而B句将The best parts of the book 翻译为“这本书最好的部分”;将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 翻译为“用生物学信息告诉我们”;将actually 翻译为“实际上”。B句中的翻译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
所谓“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译出语要符合该译出语的语言搭配习惯,不得仅按原文的词语顺序将译出的单词简单地排列。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有差异。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重意合,所以汉语常用紧缩句、省略句或并列式的复合句来表达;相反,西方传统哲学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这就使得西方语言表现出重形合的特点,所以在英语中短语和从句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并且常常短语不短,从句中还可以有从句,使得句子结构复杂,形式冗长,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二者的语言习惯和特征,使我们的翻译尽量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例如:
要真正喜欢意大利绘画,就应该到意大利去看。
A:To really appreciate Italian painting should see it in Italy.
B:To really appreciate Italian painting one should see it in Italy.
A句是典型的单词一一对应的翻译方法,没有考虑到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整句汉语中没有明示主语,但是汉语的语言习惯暗示了句子的主语是读者,所以汉语句子中没有必要将主语注明;而我们在将其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就必须遵守英语的语法规则,在英语句子中,必须明示主语(祈使句除外),所以翻译时必须把隐含的主语“读者”翻译出来。因此B句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翻译正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注意到以上的翻译规则,但當面对一个长句子(或是修饰成分稍多的句子)时常常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开始翻译。其实任何一个长句子都是由若干个短句子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在翻译长句的时候可以按照其语法规则、语言习惯及意群将一个长句子拆成几个部分,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和翻译。
在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我主张将汉语的句子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结构先将句子的成分弄清楚,将长句子缩短,翻译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将修饰语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例如:
“传统教育比起网络教育来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着更多的限制。”
许多学生拿着这个句子不知道该从何开始翻译,不知道怎么排列单词的顺序。我们可以将这个句子按照语法和意义来拆分:
首先这个句子按照意群来划分: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和互动、更多的限制。这是该句子的几个意义群体,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保证这几个群体意义的完整。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几个意义群体的关系,以上的名词和名词词组是由几个动词连接起来的:比起、对于、有。
现在我们已经把句子的意义群体划分清楚了,下面就是该将这几个意义群体连接起来。我们来看,整个句子的结构就是:“…有更多的限制”。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长长的句子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短句,这个短句的翻译很简单,是一个存在句,可以翻译为:“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第二步就是要解决“…”的翻译,我们来看一下省略号里的内容:省略号里是一个比较结构,是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对比,对比的方面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即传统教育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比网络教育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该部分可以翻译为:“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online education”。现在我们将两个部分用适当的介词或连词按照语法规则连接起来:“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online education.”斜线部分在句子前面已经出现过所以应该用“that”来代替。最后该句就可以翻译为: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that in online education. 在英语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学会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来划分句子成分。在一个长句子中,在诸多的英文单词中寻找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是比较困难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应用英语句子的语法特征,即在一个英文句子中有且只能有一个谓语。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对长句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寻找句子中出现的动词。找准了动词,就可以根据动词的形式来进一步判断句子的主语以及其他的句子成分。例如:
“A young man who had discovered and demonstrated that goals can be reached no matter how many obstacles and botched attempts lie in the way.”
这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第五单元的文章中的一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并翻译此句。翻译此句的前提是理解该句,要理解该句子我们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即“had discovered”、“demonstrated”、“can be reached”、“botched”。在这四个词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demonstrated”是和“discovered”一起并列在虚词“had”之后,即应为“had discovered and had demonstrated”,其中句子中将“demonstrated”之前的“had”省略了,此时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人,即句中的“young man”;其次,“can be reached”是一個被动语态,则主语应为“goals”,即“目标可以被达到”;最后,“botched”是主动语态的过去式译为“弄糟...”,而在其后有“attempts lie in the way”可理解为“obstacles”,再根据前面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botched”也是和“discovered”及“demonstrated”并列在“had”之后,“had”被省略。因此该句子可翻译为:“这个年轻人发现,不管道路中有多少障碍,不管要经历多少次失败,目标终能实现,而且他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程洪珍.英汉语差异与英语长句的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16).
[2]郭浩儒.大学英语翻译讲练[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
[3]王宝勤.浅析汉英对译的误区——对等翻译[J].中国成人教育,2004,(5).
[4]郭著章.英汉互译使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贾国栋.大学体验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英汉互译;忠实原文;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82-03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尤其注重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前言部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由于长期以来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汉对译过程中力求英汉之间的字句对等而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各自的特征,译出语往往被称作“chinglish”。当然,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要求不及英语专业的学生,但译出的目标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我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两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
所谓“忠实原文”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清晰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得任意歪曲增减或篡改原文的意思。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翻译时要将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作译。
The best parts of the book are those that 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 what actually happened in evolution.
A:这最精彩的部分是用生物学来阐述变革中所发生的事情。
B:这本书最好的部分是使用生物学信息告诉我们进化中实际上发生的事情。
A、B两句翻译中对句子结构的把握都是正确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A句中的某些细节没有忠实原文。首先,A句中省略了parts后的限定语the book;其次,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翻译为“用生物学来阐述”,范围过大没有忠实原文;最后,actually没有翻译出来。而B句将The best parts of the book 翻译为“这本书最好的部分”;将use information from biology to tell us 翻译为“用生物学信息告诉我们”;将actually 翻译为“实际上”。B句中的翻译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
所谓“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译出语要符合该译出语的语言搭配习惯,不得仅按原文的词语顺序将译出的单词简单地排列。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有差异。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重意合,所以汉语常用紧缩句、省略句或并列式的复合句来表达;相反,西方传统哲学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这就使得西方语言表现出重形合的特点,所以在英语中短语和从句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并且常常短语不短,从句中还可以有从句,使得句子结构复杂,形式冗长,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二者的语言习惯和特征,使我们的翻译尽量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例如:
要真正喜欢意大利绘画,就应该到意大利去看。
A:To really appreciate Italian painting should see it in Italy.
B:To really appreciate Italian painting one should see it in Italy.
A句是典型的单词一一对应的翻译方法,没有考虑到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整句汉语中没有明示主语,但是汉语的语言习惯暗示了句子的主语是读者,所以汉语句子中没有必要将主语注明;而我们在将其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就必须遵守英语的语法规则,在英语句子中,必须明示主语(祈使句除外),所以翻译时必须把隐含的主语“读者”翻译出来。因此B句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翻译正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注意到以上的翻译规则,但當面对一个长句子(或是修饰成分稍多的句子)时常常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开始翻译。其实任何一个长句子都是由若干个短句子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在翻译长句的时候可以按照其语法规则、语言习惯及意群将一个长句子拆成几个部分,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和翻译。
在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我主张将汉语的句子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结构先将句子的成分弄清楚,将长句子缩短,翻译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将修饰语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例如:
“传统教育比起网络教育来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着更多的限制。”
许多学生拿着这个句子不知道该从何开始翻译,不知道怎么排列单词的顺序。我们可以将这个句子按照语法和意义来拆分:
首先这个句子按照意群来划分: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和互动、更多的限制。这是该句子的几个意义群体,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保证这几个群体意义的完整。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几个意义群体的关系,以上的名词和名词词组是由几个动词连接起来的:比起、对于、有。
现在我们已经把句子的意义群体划分清楚了,下面就是该将这几个意义群体连接起来。我们来看,整个句子的结构就是:“…有更多的限制”。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长长的句子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短句,这个短句的翻译很简单,是一个存在句,可以翻译为:“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第二步就是要解决“…”的翻译,我们来看一下省略号里的内容:省略号里是一个比较结构,是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对比,对比的方面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即传统教育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比网络教育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该部分可以翻译为:“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online education”。现在我们将两个部分用适当的介词或连词按照语法规则连接起来:“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online education.”斜线部分在句子前面已经出现过所以应该用“that”来代替。最后该句就可以翻译为:There are more limita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an that in online education. 在英语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学会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来划分句子成分。在一个长句子中,在诸多的英文单词中寻找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是比较困难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应用英语句子的语法特征,即在一个英文句子中有且只能有一个谓语。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对长句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寻找句子中出现的动词。找准了动词,就可以根据动词的形式来进一步判断句子的主语以及其他的句子成分。例如:
“A young man who had discovered and demonstrated that goals can be reached no matter how many obstacles and botched attempts lie in the way.”
这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第五单元的文章中的一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并翻译此句。翻译此句的前提是理解该句,要理解该句子我们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即“had discovered”、“demonstrated”、“can be reached”、“botched”。在这四个词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demonstrated”是和“discovered”一起并列在虚词“had”之后,即应为“had discovered and had demonstrated”,其中句子中将“demonstrated”之前的“had”省略了,此时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人,即句中的“young man”;其次,“can be reached”是一個被动语态,则主语应为“goals”,即“目标可以被达到”;最后,“botched”是主动语态的过去式译为“弄糟...”,而在其后有“attempts lie in the way”可理解为“obstacles”,再根据前面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botched”也是和“discovered”及“demonstrated”并列在“had”之后,“had”被省略。因此该句子可翻译为:“这个年轻人发现,不管道路中有多少障碍,不管要经历多少次失败,目标终能实现,而且他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程洪珍.英汉语差异与英语长句的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16).
[2]郭浩儒.大学英语翻译讲练[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
[3]王宝勤.浅析汉英对译的误区——对等翻译[J].中国成人教育,2004,(5).
[4]郭著章.英汉互译使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贾国栋.大学体验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