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HLA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对我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ALL患儿进行HLA-A、B、DRB1基因检测,同时与120例健康新生儿脐带血的HLA基因进行比较,探讨两组HLA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ALL患儿的HLA-A*02、B*48、DRB1*15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HLA-A*11、DRB1*07、DRB1*1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LA-A*02、B*48、DRB1*15等位基因对ALL患儿具有遗传易感作用,而HLA-A*11、DRB1*07、DRB1*11等位基因对ALL患儿具有遗传拮抗作用。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A,相关性
  ALL为儿童常见恶性肿瘤,在小儿白血病中约占到65%。ALL危害性大,患儿病死率高,故目前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白血病的产生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其产生在于基因缺陷,基因缺陷可改变细胞的分化、增殖及衰亡。白血病的产生除与外界环境因素等存在密切关系以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患者对于白血病易感性与免疫功能不尽相同,存在高度多态性,与抗原呈递及识别有关的HLA分子,可能是本病的重要遗传因素[1-2]。如能找出ALL的HLA易感基因,对明确ALL致病基因与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PCR/SSP分别检测了120例ALL患儿及120例健康新生儿脐带血的HLA-A、B、DRB1基因分型,旨在探讨HLA基因多态性与小儿ALL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5年3月我院确诊的120例ALL患儿,所有患儿均参照FBA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1~14岁,平均(6.23±0.46)岁。健康对照组选取无血缘关系的120例健康新生儿脐带血样本。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采取微量全血快速DNA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与纯度进行测量。将其置于-20℃冰箱中备用。
  1.2.2 等位基因HLA-A、B、DRB1分型
  采用PCR/SSP分型技术进行HLA-A、B、DRB1位点基因分型。
  1.2.3 结果判定
  DNA扩增产物于2%琼脂糖凝胶内(含有5μl Gold-view)电泳,于凝胶成像仪上拍照,应用配套分析软件判定HLA基因型别。
  1.3 统计处理
  两组基因频率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相对危险度(RR)依据woolf公式计算。
  2.结果
  通过对ALL患儿及健康新生儿脐带血的HLA-A、B、DRB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LL患儿的A*02、B*48、DRB1*15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5.491、12.018、15.065,RR=5.804、7.057、8.694),而A*11、DRB1*07、DRB1*1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2.075、6.260、7.855,RR=0.293、0.312、0.286)。具体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的HLA基因频率
  3.讨论
  HLA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6p21.3,全长4000kb,是由一系列基因座组成,也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复杂的人类遗传系统。HLA基因多态性参与了多种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过程,HLA分子表达水平和肿瘤免疫关系密切。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HLA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涉及的疾病多达数百种,白血病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但多数认为其产生是环境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HLA产物在人体内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几乎均有表达,与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受体分子等共同参与到免疫识别与应答中。HLA基因多态性对个体免疫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决定了免疫系统是否能有效识别与清除发生畸变的细胞,是否能免疫耐受外源及自身改变的細胞。故由此来看,HLA可能在白细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目前有关HLA基因多态性与ALL相关性的报道尚无统一结论,罗奇志[3]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HLA-B等位基因中,B58基因在ALL中的表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为0.0242,RR为7.4055。王晓静[4]等通过对HLA-DRB1*15与儿童ALL关系的研究得出,ALL患儿的DRB1*15的抗原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12%、22.6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本研究结果则显示,在HLA-A、B、DRB1等位基因中,ALL患儿的A*02、B*48、DRB1*15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上升,提示其对小儿ALL患儿具有遗传易感作用,是ALL发生的危险标志。而A*11、DRB1*07、DRB1*1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下降,提示其对小儿ALL患儿具有遗传拮抗作用,是ALL的保护性标志。研究结果与罗奇志有差异,而与王晓静一致。分析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多是ALL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易感疾病,在存在多个易感位点情况下,不同位点于不同人群中存在不同优势,因而产生和相同疾病相关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A*02、B*48、DRB1*15等位基因对小儿ALL患儿具有遗传易感作用,而A*11、DRB1*07、DRB1*11等位基因对小儿ALL患儿具有遗传拮抗作用。但考虑到HLA基因和ALL的相关性因民族、人种、地域等的差异而有不同,而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患儿,且样本小,存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侯慧,刘建平.HLA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04(03):134-135.
  [2] 刘楠,林晓娥,袁方,等.HLA-A/B/C/DRB1/DQ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分析[J].军事医学,2013,37(08):574-577.
  [3] 罗奇志,李立新,谢毓滨,等.湖南汉族白血病与HLA-A、B、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06):1016-1018.
  [4] 王晓静,艾晓非,孙海燕,等.HLA-DRB1*15与16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06):1507-15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周围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针体留置时间观察分析。结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率提高30%,平均留置时间为5.4天。结论:通过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干预措施,有效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提高了留置效果,减少了患者持续输液的穿刺频率,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留置效果 留置时间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外周静脉留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并提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和管理方法。方法:选取本地区社区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3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的对照组,每组165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的管理方式,实验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增加治疗方式,实验以月为单位,为期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病概率与对照组患者发病概率相比,1个月后的两组患者比较没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物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60例,对患儿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全部60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43株(71.7%),志贺菌在全部病原菌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弧菌属、气单胞菌以及其他菌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常规抗菌药物(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钠等)具有显著的耐药现象。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病32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发病7d内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另选择12例健康人群对对照组,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并按照公式X(-)-1.645S计算各部位与小脑比值下限值。然后分别采用对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进行半定量分析, 比较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单侧病变和双侧病变的检
期刊
摘要:干眼是眼科常见的眼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眼的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本文总结干眼的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选择。  关键词:干眼 治疗 研究进展  干眼是指由于泪液的质或量异常,或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及眼表面的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近年来,随着电脑电视的普及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患干眼的人越来越多。  去除诱因:减少过度用眼,应少看电视、少用电脑;少接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22例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1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予以常规用药治疗,其中,脑出血患者予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病人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自我管理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对我院普内科住院治疗的48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最近一次空腹血糖(FPG)、HbAlc检查结果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等调查。结果:82.2%糖尿病病人的HbAlc结果为不详。影响HbAlc认知度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获得知识途径医务人员。结论:应注重对糖尿病病人HbAlc的
期刊
摘要: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建立健全且科学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是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趋势,是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然。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对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将学生所需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融入实践教学中,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临床技能水平  基金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溶血干扰对定量化生化重要检验项目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最近来本院体检验血并且没有任何问题的健康人血液作为标本,随机的选取40份作为考察对象,对溶血前以及溶血后常见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各项指标中溶血前以及溶血后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过去对溶血标本认知的基础上,对较多的生化检验结果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医生以及检验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在血常规中的鉴别诊断方法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3 月间我院血常规检查的病例报告共计120例,根据检测结果,血常规正常、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病例各有40例。将40例血常规正常病例设置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病例分别设置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比较检查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