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馆》教学案例的评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of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传统的语文课,在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戏剧可以说占了很大一块比重,《雷雨》《茶馆》《一只马蜂》《日出》等话剧以其特殊的感染力为现当代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此次新教师汇报课,我选择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作为我的汇报课题,想借此提高学生对话剧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并鼓励学生走进戏院,感受戏剧的无限魅力.课前,我为同学们播放了由北京人艺排演的话剧《茶馆》,让他们对该话剧产生感性认识.在第一次试讲中,我企图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情节、人物性格、戏剧冲突、戏剧主题)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知半解的表情告诉我这堂课有多失败,沉闷的课堂气氛也让我失去了信心.正当苦闷之际,我的教学师父郝晓霞老师给我指点了迷津,她认为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知识灌输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枯燥,学生参与性不高,主体性发挥不足,同时在学习的效果上,也令人担忧.一堂课必须有重点,教师也应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师父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为何一定要面面俱到呢?我大可以截取一个方面作为重点,以此展开,层层深入.以这种思想为出发点,我将《茶馆》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并通过分析人物的悲剧命运,得出戏剧冲突,再从戏剧冲突中自然地过渡到戏剧主题.这样整堂课就连成了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思路清晰而完整.重点和思路都有了,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转念一想,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我何不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自演一演《茶馆》中的某一片段呢?于是我挑选了戏剧冲突比较强烈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去琢磨体会,最后在课堂上为我们呈现一场话剧盛宴.
其他文献
德宏载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属于SOV型语言。德宏载瓦语中被动式属于分析型,但是被动句式并不发达,人们一般习惯于用主动句表达,要表明施受关系时采用被动式。本
【摘要】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运用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实施成语教学,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成语。  【关键词】汉语成语;成语;成语教学;困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成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一)語音错误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成语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抑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之一。它不朽的原因在于莎翁创作了一个未知结构。并利用这一未知结构推动剧情发展,在一个两难结构中使李尔王一步步走向悲剧。本文将从《李
广告,作为商业社会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其价值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广告语的产生,除了绝佳的创意和流畅的文笔外,必要的“语言套路”也必不可少。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已经成为现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自身缺陷,中重度智障儿童说话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压抑,语言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在语言康复中选择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儿歌容易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然而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常常少了最关键的“自己品味课文”这一步,通过阅读教参、搜罗教法,仅仅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只有知识的流过和存储,缺少加工和内化,在“模仿”或“选择”别人的思想上课,没有自己的体悟,缺少个性,所以课
期刊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范式.“导学”就是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学习一篇又一篇课文来达成的。那么,阅读课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什么,才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呢?这是事关语文教学方向的问题,理论界至今没
期刊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高管面对市场快速变化的敏锐洞悉和快速反应显得尤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创造性和动态灵活性功能以及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特性,使得直觉决策正在获得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