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无处不在,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崇尚和热爱,充分学校体現了“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我们把这种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德艺兼修,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美术;阳光画室;策略
一、美育与生命、德育、人生紧密联系
(一)美育与生命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完满性在于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人必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和富有诗意的。因此,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满来说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不能获得生命的完满,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学会审美则是通过美育,即美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和美的环境化育而得以实现的。
美育理论研究表明,美育可多方面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一是培育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培育审美能力,它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审美感性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的文化教养为基础,需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实践来培育,而且还和一个人的人生命历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三是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从而激发和强化个体生命的创造冲动,滋生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同时,美感可以使人获得欢快、愉悦,通过美育能使人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高尚情趣、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二)美育与德育
当然,美育不等同德育,虽然美育和德育有紧密联系,却不能相互替代。德育不能包括美育,其根本区别在于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境界,这是依靠德育有所不能达到的,蔡元培先生于1930年《教育大辞书》中给“美育”所写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经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已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此,所谓:“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是指进行美育的理论依据是美学理论,并不是在讲美育的内容。美育是依据美学理论进行的,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以此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
(三)美育与人生
美育与人生是统一的,所谓美,它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通过美育能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同时,通过美育还可以建构一种超尘脱俗的心境、美的人格,最终获得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和充满爱的人生。因此,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法,一种美的活法,从而进入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进入一种超尘脱俗、善待万物、关爱众生、纯正高雅的心灵境界。所谓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实质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分别有四种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进行美的创造。一方面,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创造。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当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那么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我校基于生命哲学的阳光教育中,我们以“求真”、“向善”、“尚美”作为其核心价值。“求真”就是通过不倦探索,了解外部客观世界事物现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真理的境界。“向善”就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追求主客体(物、我)统一。它是最典型的价值形态,即人对人、人对社会的言行,必须以“真”为前提;它是以“真”为前提的更高一级层次上的主客体的统一。“尚美”就是向往、追求、创造美,他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更高境界,实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人对自我的超越;它是人在创造活动中对自我的肯定。而美的本质,更表现为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的关系。每个人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同时,而使自我生命的灵魂得以净化和完善的。
通过阳光教育,当受教育者具有了“求真”精神,就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循规律,成为心正光明的人;具有了“向善”精神,就能具备判断善恶的基本能力,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而知善、就能亲力践行,善待生命、他人和自然而为善、就能提倡乐于为善,自觉扬善,成为一个乐于把爱的温暖与阳光播撒到他人心灵的人;具有了“尚美”精神,就能成为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素养、有美的心灵、具备文明高雅的仪态言行举止而善于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充满爱心,高雅文明的人。
由此,在我校创建“阳光画室”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以“求真”、“向善”、“尚美”作为其核心价值,让教育的阳光能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人生之路。通过以美启真、以美扬善,追求人性的完满、感受体验美的人生、进行美的创造,进入一种美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美育人生的终级目标。 二、“德艺双馨,美育人生”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一)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
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术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一门学科,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日之优关而崇之大,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祟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可见,美育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审美、道德,提高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不论是何种教育,都应该高度重视美术教育,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
学校加强美育,目的是育人,因此要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是最正确、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我们阳光画室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基本出发点,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品德情操,去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创建阳光画室的意义
“阳光课堂”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那么“阳光画室”作为另一种教学形式,它同样也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阳光教育的实质是“爱智共育”的教育。阳光画室作为以“德艺双馨,美育育人”教育理念为基本出发点的教育平台和一种教育途径,它也是以爱心呵护学生成长,以智慧引导学生发展,培养“阳光学子”,成就“阳光人生”的课堂。
(三)“德艺双馨,美育人生”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教学价值理念的提出,明确了阳光画室的育人目标,给美术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学校阳光教育“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1)求真,就是对真理的热爱,对真相的探求,对事实的尊重,对规律的求索。人只有具备了求真的精神,就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循客观规律,成为内心光明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树立求真的精神,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研究和遵循绘画对象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本质。达芬奇说过:绘画是一门科学。“求真”便成为科学一种特有的象征,成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因此,在阳光画室的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和著名艺术品,从不胜枚举的艺术家身上,学习他们博取众家之长,专注研究,执着敬业的“求真”精神;要求他们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探究和学习事物的形体结构、材料质地、三维空间,光影、黑白灰、色彩、构成等等,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增强他们创造艺术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才能真正触及到事物的真相和内在本质,才能使学生们在艺术的追求道路上得以提升,获得真知。
(2)阳光画室“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教育理念中,“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立德向善的精神。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弘扬高尚的品德,在于明德启智,引人向善,立德树人。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美术教学中,学艺先立德,要以德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善”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做一个有爱心善心、乐于合作、团结同学、尊重他人和有社会道德责任的人。学生只有做到以德字为首,不断修正自己的品行,才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才能使得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广泛的赞誉。做为教师,也应该注重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3)在“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理念中,对于美术教育,尚美指的是对艺术之美以及心灵、道德和情操之美的崇尚和追求。它既是外在的、物质的,也是内在的、精神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而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可见,越是卓越的作品就越是来自于纯洁美好的心灵。越是高尚的情操就越是来自于灵魂的高贵。
在阳光画室的育人理念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心靈美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崇尚和热爱,充分学校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我们把这种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德艺兼修,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黑格尔.美学[M].北京: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3]张望.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4]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5]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J].西南师大,2003.
作者简介:姚远,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美术学科部。
关键词:美育;美术;阳光画室;策略
一、美育与生命、德育、人生紧密联系
(一)美育与生命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完满性在于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人必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和富有诗意的。因此,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满来说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不能获得生命的完满,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学会审美则是通过美育,即美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和美的环境化育而得以实现的。
美育理论研究表明,美育可多方面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一是培育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培育审美能力,它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审美感性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的文化教养为基础,需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实践来培育,而且还和一个人的人生命历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三是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从而激发和强化个体生命的创造冲动,滋生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同时,美感可以使人获得欢快、愉悦,通过美育能使人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高尚情趣、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二)美育与德育
当然,美育不等同德育,虽然美育和德育有紧密联系,却不能相互替代。德育不能包括美育,其根本区别在于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境界,这是依靠德育有所不能达到的,蔡元培先生于1930年《教育大辞书》中给“美育”所写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经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已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此,所谓:“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是指进行美育的理论依据是美学理论,并不是在讲美育的内容。美育是依据美学理论进行的,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以此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
(三)美育与人生
美育与人生是统一的,所谓美,它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通过美育能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同时,通过美育还可以建构一种超尘脱俗的心境、美的人格,最终获得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和充满爱的人生。因此,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法,一种美的活法,从而进入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进入一种超尘脱俗、善待万物、关爱众生、纯正高雅的心灵境界。所谓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实质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分别有四种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进行美的创造。一方面,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创造。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当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那么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我校基于生命哲学的阳光教育中,我们以“求真”、“向善”、“尚美”作为其核心价值。“求真”就是通过不倦探索,了解外部客观世界事物现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真理的境界。“向善”就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追求主客体(物、我)统一。它是最典型的价值形态,即人对人、人对社会的言行,必须以“真”为前提;它是以“真”为前提的更高一级层次上的主客体的统一。“尚美”就是向往、追求、创造美,他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更高境界,实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人对自我的超越;它是人在创造活动中对自我的肯定。而美的本质,更表现为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的关系。每个人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同时,而使自我生命的灵魂得以净化和完善的。
通过阳光教育,当受教育者具有了“求真”精神,就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循规律,成为心正光明的人;具有了“向善”精神,就能具备判断善恶的基本能力,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而知善、就能亲力践行,善待生命、他人和自然而为善、就能提倡乐于为善,自觉扬善,成为一个乐于把爱的温暖与阳光播撒到他人心灵的人;具有了“尚美”精神,就能成为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素养、有美的心灵、具备文明高雅的仪态言行举止而善于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充满爱心,高雅文明的人。
由此,在我校创建“阳光画室”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以“求真”、“向善”、“尚美”作为其核心价值,让教育的阳光能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人生之路。通过以美启真、以美扬善,追求人性的完满、感受体验美的人生、进行美的创造,进入一种美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美育人生的终级目标。 二、“德艺双馨,美育人生”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一)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
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术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一门学科,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日之优关而崇之大,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祟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可见,美育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审美、道德,提高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不论是何种教育,都应该高度重视美术教育,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
学校加强美育,目的是育人,因此要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是最正确、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我们阳光画室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基本出发点,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品德情操,去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创建阳光画室的意义
“阳光课堂”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那么“阳光画室”作为另一种教学形式,它同样也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阳光教育的实质是“爱智共育”的教育。阳光画室作为以“德艺双馨,美育育人”教育理念为基本出发点的教育平台和一种教育途径,它也是以爱心呵护学生成长,以智慧引导学生发展,培养“阳光学子”,成就“阳光人生”的课堂。
(三)“德艺双馨,美育人生”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教学价值理念的提出,明确了阳光画室的育人目标,给美术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学校阳光教育“求真、向善、尚美”核心价值。
(1)求真,就是对真理的热爱,对真相的探求,对事实的尊重,对规律的求索。人只有具备了求真的精神,就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循客观规律,成为内心光明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树立求真的精神,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研究和遵循绘画对象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本质。达芬奇说过:绘画是一门科学。“求真”便成为科学一种特有的象征,成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因此,在阳光画室的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和著名艺术品,从不胜枚举的艺术家身上,学习他们博取众家之长,专注研究,执着敬业的“求真”精神;要求他们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探究和学习事物的形体结构、材料质地、三维空间,光影、黑白灰、色彩、构成等等,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增强他们创造艺术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才能真正触及到事物的真相和内在本质,才能使学生们在艺术的追求道路上得以提升,获得真知。
(2)阳光画室“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教育理念中,“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立德向善的精神。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弘扬高尚的品德,在于明德启智,引人向善,立德树人。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美术教学中,学艺先立德,要以德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善”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做一个有爱心善心、乐于合作、团结同学、尊重他人和有社会道德责任的人。学生只有做到以德字为首,不断修正自己的品行,才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才能使得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广泛的赞誉。做为教师,也应该注重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3)在“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理念中,对于美术教育,尚美指的是对艺术之美以及心灵、道德和情操之美的崇尚和追求。它既是外在的、物质的,也是内在的、精神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而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可见,越是卓越的作品就越是来自于纯洁美好的心灵。越是高尚的情操就越是来自于灵魂的高贵。
在阳光画室的育人理念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心靈美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崇尚和热爱,充分学校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我们把这种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德艺兼修,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黑格尔.美学[M].北京: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3]张望.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4]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5]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J].西南师大,2003.
作者简介:姚远,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美术学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