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英文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笔者认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
神活动。一个民族的活力和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的创造力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式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做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
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中根据每堂课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或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热情引导,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向学生施加压力。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步。
四、精选教材,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
体育课为了配合考核、测验,围绕一些相对单调、乏味的项目进行日复一日的练习、测验,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这些枯燥乏味的项目训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不到上体育课以及从事体育活动
的快乐。运动学专家也认为,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
五、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
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经过长期的探索,多年来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
1.情境引导教学法
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给学生一个起点,允许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给一个终点,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慢动作完成,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而这仅仅是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上运用的一部分,它更以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软件,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自主地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讨论和讨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
质的改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得当运用,准确把握,一定能事半功倍。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转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激励发展之创新主体转换。这是体育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百年现代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作者单位 甘肃省成县厂坝学校)
神活动。一个民族的活力和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的创造力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式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做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
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中根据每堂课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或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热情引导,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向学生施加压力。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步。
四、精选教材,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
体育课为了配合考核、测验,围绕一些相对单调、乏味的项目进行日复一日的练习、测验,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这些枯燥乏味的项目训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不到上体育课以及从事体育活动
的快乐。运动学专家也认为,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
五、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
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经过长期的探索,多年来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
1.情境引导教学法
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给学生一个起点,允许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给一个终点,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慢动作完成,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而这仅仅是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上运用的一部分,它更以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软件,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自主地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讨论和讨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
质的改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得当运用,准确把握,一定能事半功倍。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转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激励发展之创新主体转换。这是体育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百年现代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作者单位 甘肃省成县厂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