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多种参与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敢动”、“想动”,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动”中质疑、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主战场,打好新课程改革的这一仗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营造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向数学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纯粹的接受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有了这一切,学生就不再怕出错,就有了敢于“动”的勇气。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有平等的师生关系作后盾。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在利用课件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让同学们在数轴上填依次加9的结果后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学生们因为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很快就讲出第一、二句口诀来。于是,我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在书上填完整口诀,然后小组合作竞赛将9的乘法口诀和对应的两个算式贴在卡纸上。我此时也参与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编口诀、找算式。之后,我将最快完成全部口诀的小组的卡纸贴在黑板上作为教师的板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主动参与面广,还节省了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加强了课堂练习量,效果很好。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成长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了师生交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动,从而在动中求知、质疑、创新。
二、创设多种参与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心理学认为:愉悦的教学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十足。为此,应创设多种有效参与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形势也应多样性,如: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还可根据课时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动脑想问题,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出来演一演。在“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创设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想通过“动”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次,是让他们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成功的情景。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和它们的十进制关系。我让学生准备了10个1分的,10个1角的,10个1元的,拿10个1分的可以来老师这儿换1角,老师拿10个1角的,你说能换1元吗?同桌相互换,从而认识到1元=10角,,1角=10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我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引入课堂学习外,在练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物用具(铅笔、本子、水果等),让同学们小组利用这些物品,再现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并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同学们不但能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编题,还能将这些情景表演出来。同学们都仿佛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快的解决。
这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使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由于学生的全面参与,使得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大大超出了教师预料范围和书本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我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表演的场所,也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并大胆在同学面前表演,增强了学生“动”的热情和为学生提供了“动”的环境和条件。
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参与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表现需求。为此,我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和课外表演汇报作业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米和厘米》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了解我们的课室》的活动课。让同学们用米尺、皮尺等工具,分小组测量一下课室的长、宽、黑板、七巧板、课桌椅的长宽高。同学们积极性高,动手测量后进行小组间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节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课,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和加强了操作能力,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要相应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要求和需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让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陶行之先生在他的名字中灌注了他的教育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行”(即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动”,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动”中质疑、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营造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向数学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纯粹的接受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有了这一切,学生就不再怕出错,就有了敢于“动”的勇气。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有平等的师生关系作后盾。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在利用课件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让同学们在数轴上填依次加9的结果后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学生们因为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很快就讲出第一、二句口诀来。于是,我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在书上填完整口诀,然后小组合作竞赛将9的乘法口诀和对应的两个算式贴在卡纸上。我此时也参与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编口诀、找算式。之后,我将最快完成全部口诀的小组的卡纸贴在黑板上作为教师的板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主动参与面广,还节省了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加强了课堂练习量,效果很好。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成长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了师生交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动,从而在动中求知、质疑、创新。
二、创设多种参与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心理学认为:愉悦的教学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十足。为此,应创设多种有效参与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形势也应多样性,如: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还可根据课时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动脑想问题,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出来演一演。在“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创设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想通过“动”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次,是让他们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成功的情景。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和它们的十进制关系。我让学生准备了10个1分的,10个1角的,10个1元的,拿10个1分的可以来老师这儿换1角,老师拿10个1角的,你说能换1元吗?同桌相互换,从而认识到1元=10角,,1角=10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我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引入课堂学习外,在练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物用具(铅笔、本子、水果等),让同学们小组利用这些物品,再现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并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同学们不但能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编题,还能将这些情景表演出来。同学们都仿佛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快的解决。
这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使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由于学生的全面参与,使得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大大超出了教师预料范围和书本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我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表演的场所,也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并大胆在同学面前表演,增强了学生“动”的热情和为学生提供了“动”的环境和条件。
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参与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表现需求。为此,我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和课外表演汇报作业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米和厘米》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了解我们的课室》的活动课。让同学们用米尺、皮尺等工具,分小组测量一下课室的长、宽、黑板、七巧板、课桌椅的长宽高。同学们积极性高,动手测量后进行小组间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节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课,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和加强了操作能力,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要相应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要求和需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让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陶行之先生在他的名字中灌注了他的教育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行”(即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动”,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动”中质疑、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