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于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行为障碍或心理缺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爱学生,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呢?
一、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整体心理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1.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的目的。
2.营造宽松的氛围
(1)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
(2)留点“自由”给学生
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孩子需要自由。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3.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动”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要鼓励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交往,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⑵教师的“期望”
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4.开展公平的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二、优化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教师往往处在“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巧设情境
当今的儿童备受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我们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
三、关注差异和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
①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
②教师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帮助学生,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③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④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整体心理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1.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的目的。
2.营造宽松的氛围
(1)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
(2)留点“自由”给学生
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孩子需要自由。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3.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动”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要鼓励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交往,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⑵教师的“期望”
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4.开展公平的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二、优化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教师往往处在“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巧设情境
当今的儿童备受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我们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
三、关注差异和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
①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
②教师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帮助学生,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③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④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