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力提升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处于模式单一的状态,大多老师多采用“读、译、背”的教学形式,常常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要求,而缺乏对文言文自身生命力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化力的提升。
  在江苏特级教师李旭东老师提出的“本真语文”的主张中,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文是文化。所以“文化力”就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精神间形成的学力。作为文言文,更是融贯古今,承载精神。笔者以《爱莲说》一课为例,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力培养提升的策略。
  一、文言可“以读代讲”,读之有术
  “文”是文字,是汉字,是汉语言。因为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所以它的“言”与白话文是有一点距离的。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方面。因此首先选择“以读代讲”的方式。
  第一层次自由朗读,指出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读出它一叹三咏的韵味来。为了读得好,所以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可教给学生对于典型句式要使用“声断意不断”的方法。譬如“菊,花之隐逸者也”,先由老师示范,边读边解说“‘花’和‘之’好像是断了,其实是有一点藕断丝连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慢慢读出这种似断非断的感觉来了,仿若“春波荡漾”一般,读得“摇曳生姿”。
  第二层次互助说读,学习文言文绕不过去的仍然是要直面文言文的“言”,但一直以来教者或听者都忌讳字字句句的落实,因为枯燥无味的翻译让人反感。因此借助“说读”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为后面进一步走进文本中去打基础做铺垫。具体的实行方式是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说大意,先让学生自行活动,再全班展示。
  2011版课标曾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灵活处理语文知识的教学。以“语言”为核心,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促使学生既通畅地梳理文言,又有技巧地朗读掌握,可谓“读之有术”,其用意在于既在教学中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不用死记硬背。
  二、文章可“变形揣摩”,读之有道
  文是文章,文章即章法结构。阅读文章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安排。教者需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行文思路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语文教学的课程呈现形式,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需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拓宽视野。所以,“以文化人”也是依托文章阅读,帮助学生积淀知识,创新能力,形成独具一格的思维品质。那么怎样获悉文章的章法呢?
  首先利用课文变形,引导学生观察全文的结构,学生在稍作变形的再现文本中领悟了“说”这一文体的特色,譬如开头的“引”和最后的“议”。由此可以看出《爱莲说》的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去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为此学生对最后一段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作者又将三者的顺序在文末作了调整,变化为“菊——莲——牡丹”呢。教者再利用文本二次变形,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章法奥妙和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由此见出变化之中凸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变形”是驾驭文本的方式之一,教者利用这个“读之有道”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因此,基于思维能力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文化力的重要发展动力。
  三、文学可“画面想象”,读之有味
  如果把“说读”看成是梳理课文内容的第一个活动方式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说画面就是深入文章内容的再次活动了,这次不仅仅是走入文本,而是走入文学的伊甸园了。教者这样引导“同学们读的这样舒缓,很能引起大家的想象,下面就请你用这样的话题来说画面,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这是在引导学生读的入境,读的有味。
  像这样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让眼睛看到,让鼻子闻到,让整个人仿佛置身于莲的面前,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想象与联想,又进一步用心贴近了莲的世界了。有孩子说“我似乎看到莲花在水中盛开,香味在向四处飘散。”“我仿佛看到了莲花从水中钻出,慢慢开放,闻到了它的清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晶莹剔透笔直洁净的莲花在清澈的水中在慢慢地盛开”。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从内容而言,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从功能而言,文学教化了人。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学的教化功能,阅读、欣赏、评判,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莲说》虽为一篇文言文,但更是一篇文学佳品。其中不乏清雅幽美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中的动态美。不轻易放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而是采用让学生描述畫面的方式,让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充分地有味道地感受这段文字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
  四、文化可“故事架接”,读之有情
  文是文化,文化力还具有濡染功能,主要包括:性情陶冶、价值引领、人格润泽。对学生而言所读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和知识,还有文章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和对心灵的润泽,对人生价值的引领。就《爱莲说》一文而言,周敦颐赞的是莲,实则讲述的是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品质。他赋予莲的君子形象,他自己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着这种追求。教者有必要借助外力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思想情感。
  为此,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莲文化的邮票,在描写莲的文段中选择一个字来给莲作注解。学生由一开始的全面铺开到逐步删减,再到精准到“香、清、直、净”。但是为何会选择这几个字给莲作诠释呢?如何真正体会“莲文化”的精髓所在呢?在这一部分出示了四个关于周敦颐的小故事,分别为“果断判案”“为错判死刑者据理力争”“教授弟子千余人”“过世后物品钱财寥寥无几”。此时再要求学生对着刘禹锡的故事,和赋予莲的品质,寻找他们的共通之处。学生可以从周敦颐教授弟子千余人而理解为流芳百世,如莲一般“香远”;学生可以从周敦颐过世后物品钱财寥寥无几而理解为他清廉正直;学生可以从周敦颐为错判死刑者据理力争看出他正直。
  在对人与物的形象充分的解读中,学生为之深深的感动,触发了内心的情感。而利用人文故事拓宽文化现象接受的渠道,学生不仅仅只是欣赏莲之风采,而是领略到在“物”的背后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由“物”及人及精神,心灵也受之震撼。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深刻而有远见地提出要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诚如斯言!
  总的来说,“文化力”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不可分割,融为血肉,“文化力”的培养与提升渗透在文言教学的多个方面。教者可采用“以读代讲”“变形揣摩”“画面想象”“故事架接”等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文化维度,指导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取舍,打开思维的触角,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心灵,拥有真善美的文化人格。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曹埠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的是孝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陈述的是亲情,林觉民的《与妻书》陈述的是爱情。读这三篇文章足于让人泪流满面,故称之为三篇泪文。  一、文体之比较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君主陈述己见的文书。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项脊轩志》记录人物事迹,即在项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离不开字词教学,掌握字词,才能运用字词,完成新课标和考试要求,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一、因形求义的重要性  通过一个汉字的剖析,有效可循地解读文言文课文中的字词,通过对汉字的字词意义及文化意义的辨析、梳理,我们能获得这个字词本来的意义,探寻到字词的文化意义,学生也可以由此得到了发展和知识的濡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历经沧桑,汉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贮藏的
2017年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教科书改版,在《寓言四则》中编入新课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教学用书》针对该文的教学给了两个资料:一是“资料链接”中关于《吕氏春秋》这个作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是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都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新课程教学旨在提高教师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人格魅力,发展学生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多一些宽容》的教学为例,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简言之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既能达到高效率,能有效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又
语文课堂该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众多一线教师孜孜不倦探寻的。不同课文,不同班级学生主体,甚至不同的上课时间、地点,都会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让学生每节课都保持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魅力,更需要的是智慧。笔者总结当下众多一线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提出从根本上让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与文本作者相碰撞并养成思维习惯乃是持久激发学
教学预设:  《逍遥游》一文散漫断续,变幻无穷,尽管《逍遥游》是哲理散文,但庄子是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寓言故事中去领悟其中的哲理。这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体味《逍遥游》一文的内容精髓,并真正领会庄子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用讲故事的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轻松
笔者参与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命题技术是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做好命题工作,才能真正显示质量监测的特点,消除一些来自社会、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疑虑,才能让质量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而质量监测的命题与平时统考、升学考试的命题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也要体现区域特点,紧扣时代脉搏,下面,以某市八年级质量监测的语文试卷为例(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考查的是七年级学习的
有效的作文教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服务。什么是写作素养?广泛地说,写作素养包括写作的理论知识、表达技巧、写作思维和应试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把写作理论化、体系化、模式化、公式化,对应相应的写作理论、表达技巧、写作思维和应试技巧。但对学困生来说,这一套做法貌似训练有素,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原因非常简单,这一套东西并不能内化为学困生的真正写作能力。写作素养
学生在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对于杜十娘抱匣沉江之举都扼腕叹息,吁嘘不已,转而对小说“安排”杜十娘沉江香消感到不舍和不解。有学生说:“老师,杜十娘若是不死,该多好!她那么有钱,那么美貌,那么聪明乖巧,完全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比如出家为尼、重操旧业、独立创业、隐居再活……”还有学生说:“十娘为尼,且看陌上心花暖暖开,待雾散月明,尘埃落定,心念一清净,笑逐颜开落红绡……”学生的愿望是良好的,问题是,
语文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质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位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基本知识。  一、语文课程知识  对语文课程理解与实施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标志。语文课程知识应当包括语文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语文课程计划  在九年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