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情缘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53年在《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发表处女作以后,我便跟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54年春,我正式调入杂志社工作,开始了我与《江西教育》一生的情缘。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昌师范求学时,经常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成稿件,然后向报刊社投寄。17岁那年,我写的一篇小通讯《做斯大林的好学生》发表在《教育工作》1953年第3期上。当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处女作。
  1953年6月,我从南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教育厅工作。
  1954年春,厅领导安排我到机关刊物《教育工作》杂志社工作。当时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吕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树立信心,边干边学;要爱社如家,用心办刊。”当时,编辑部只有5位编辑,其中一位叫胡依凡,50多岁,早年在上海“左联”搞文艺刊物,他为人很热情,非常欢迎我加入他们这个团队。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适应新的工作,我一方面加强学习,另一方面拜胡依凡为师,经常向他请教业务上的问题。那时,省教育厅的领导非常重视杂志社的工作,副厅长吕良和厅秘书主任周韦志亲自负责《教育工作》的终审工作,他俩每稿必看,而且看得很仔细,一些重要言论均由他俩自己或指定别人撰写。当时,由于编辑人手少,故实行分工合作,采、编、校一条龙,要求编辑一专多能,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时我只有18周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龄,什么技术都想学,什么活都抢着干。数年下来,我在采访速记、现场抓拍、急速成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58年下半年,《教育工作》更名为《江西教育》,而沿用至今的《江西教育》刊名是由享有“教育省长”美名的邵式平同志题写的。当时,社里派万钧和我前往省政府联系此事。当邵式平省长的秘书把我们带到邵省长的办公室后,邵省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秘书摆好文房四宝后,邵省长走近办公桌,挥毫疾书。我们把邵式平省长的墨宝带回报社后,大家都如获至宝。
  1968年9月,《江西教育》停刊,1980年10月正式复刊后,我又回到了杂志社工作。当时,省教育厅厅长吕良欣喜地为《江西教育》写了复刊词。
  从此,我便再也没有离开过《江西教育》,一直干到退休。在这几十年的采编生涯中,有很多无法忘却的记忆。1955年春,我深入农村学校采访,当时正值汛期,通往学校的木板桥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晃晃。我临危不惧,手足并用爬行500多米才过了木桥。1956年秋,我去婺源县彰公山采访一位山乡教师,独自一人走了几十里山路才到达目的地。还有一次,我在弋阳县采访完毕后,拟去铅山县河口镇采访,但没有开往镇上的客车,我只好搭乘运生猪的货车。因公路坑坑洼洼汽车颠簸不已,惊得生猪在车厢里乱窜,弄得我一身脏臭。另外,我还有过三次更为惊险的经历:一次是患乙型脑炎,出差归来未进家门就住进了医院,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另一次是送稿去新华印刷厂,回单位的路上下腹突然剧痛难忍,我赶紧坐车到江西省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阑尾炎穿孔,必须马上住院开刀,待单位领导和家人赶到医院时,我已躺在手术台上;还有一次,我出差去铜鼓采访,顺便帮单位购买建职工宿舍所需的杉木板材,没想到在宜丰县芳溪小河边出了车祸,导致我脾脏破裂大出血。对此,我虽感到后怕,但无怨无悔。
  1968年10月,我随省教育厅干部下放上高,1980年1月调回江西教育杂志社工作。1984年,我被任命为总编室主任,协助社领导搞好社务、财务、政工、通联、后勤等工作,一直干到1996年退休。
  我的一生与《江西教育》可谓唇齿相依、命运相连。经过60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如今的《江西教育》已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发展势头喜人。退休之后,期刊社每月都给我赠送《江西教育》等杂志。收到杂志后,我会认真研读上面的每一篇文章,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偶尔,我也会有感而发写点小文章给编辑部。虽然我已退休多年,但我始终在关注和关心着《江西教育》的发展。我坚信:《江西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系江西教育期刊社退休干部)
其他文献
由于特殊的原由,我在30年前就与《江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江西省教育厅工作近40年,先后从事过教育行政、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工作,在省教科所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年。回首自己的成长道路和专业生涯,不能不对《江西教育》怀有感激之情。  复刊之后的《江西教育》,是在我当时工作的省教材编写组的基础上筹建的,刊物的领导和采编人员,都是我熟识的领导和同事。由于同在一幢楼里办公,同住在一个院
1980年,《江西教育》复刊时,我有幸参与刊物的组建和编辑工作,一直干到1993年离休。由于负责编审《园丁赞》一类栏目,我编辑过成百上千篇记叙优秀教师事迹的稿件。教师们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  南昌二中英语教师、高三(四)班班主任虞华来,大学毕业后选中了教师这一职业。1982年4月,医生在他的病历上无情地做出了生殖细胞癌的诊断,并预言他只有三
我跟《江西教育》的联系已有25年了。我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大学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对世界现代史颇有兴趣,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还被《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优秀毕业论文发表,这更坚定了自己毕业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意愿。没想到,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了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当时,我多次找过领导,希望能进政教系教历史,但领导说不能改了。于是,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搞起教育来了。说实在的,开始很长一
对于红河哈尼族这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加工民族文化,包装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目的是挖掘哈尼文化中旅游元素构建独特旅游IP产品,运用全新的开发模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哈尼文化。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知名旅游IP案例的IP性质、用发展历程论证旅游IP形成路径的可行性;以及从IP的视角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借鉴其成
学位
佳事流芳千古,好书播惠九洲。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坚定的步伐,经历了灿烂的阳光,也经历了坎坷的风雨,《江西教育》走过了60个春秋,迎来了她创刊60周年纪念日。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捧读《江西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多年以来,《江西教育》与我一路相伴。  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我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1979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我
问世宣功六十年,  开明启智此期刊。  修文辑稿春秋事,  焕出辉煌教史篇。  《江西教育》是为江西教育的持续改革和永续发展创立的刊物,同时,也是为辛勤耕耘于赣鄱红色土地上的教育工作者开办的期刊。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悬风向标,便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义;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点亮心灯,更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务。60年风云变幻,但《江西教育》始终矢志不移、立行不废。这种涵养静气的修
数字媒体艺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数字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单一、只追求美感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寻求差异性,结合
与《江西教育》相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迈出师范学校大门、初涉教坛的我似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教育教学天地里摇摇晃晃。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交响乐刚奏响序曲,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教育类报刊难得一见。一天,我在学校教导处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教育杂志,随手翻了翻,只记得从封面到封底都是黑白的。这就是《江西教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
目的 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 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