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生作文难,历来是教师谈论的话题,特别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时常把作文看成一件难事,特殊的事,一提到写作文就紧张。学生之所以有这些心理,原因很多: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把写作看作应试的准备,所以把作文看成是一件特殊的事;再者,由于小学作文要求过高,总希望学生能写出立意新颖、语言华美的文章,只少数学生能达到,大多数学生达不到,写几次写不好,就丧失信心,于是认为作文是件难事。要想排除学生的这些心理,必须转变观念,把作文看成是一件平常事。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作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作文要写的是平常的自己的经验,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事,就该顺着自然的途径去写,写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事;心中怎么想的,笔就怎么写。这样,作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根据教学的体会,本人浅谈几点看法。
一、在生活中汲取习作营养
(一)体验独特的家庭生活
著名的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提出的儿童写作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写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大脑体操,和作者的经验累积息息相关。要让孩子们易于动手,乐于表达,首先应该自觉地确立孩子们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充分地去了解儿童、知晓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现有的表达水平、日常活动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成优秀习作的诞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平等对待,常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并在交往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们当中多数是留守儿童。由于在家长时间无人看管,这样导致两级分化非常明显:一种是变得懒惰、厌学、逃学;另一种是,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了,自然能力变强,成了一个“准家长”。农村特有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很典型的习作素材。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帮助学生捕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生活素材富有个性。
例如:一次家访,我来到一个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家里,看到了感人的一幕;为了哄生病的弟弟吃药,大他两岁的姐姐,时而说笑话,时而扮鬼脸来逗弟弟开心。但弟弟就是不领情,不肯吃药。此时,姐姐的眼角里泛着泪光。但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她知道只要她软弱了,弟弟就更不肯吃药了,这是多么懂事、多么有责任心的孩子呀!于是作文课上我以《留守儿的生活》为题,让同学们写出这种生活的感受和想法。有位同学的作文结尾更是发人深省:留守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目标,随风飘动,随时都有坠地的危险。
(二)留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生习作时常叹息作文无从下手,无米可炊。其实,只要认真留心校园生活,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素材是不难捕捉到的。
有一天下午,班级里的两位男同学因一团纸而吵得面红耳赤,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的在起哄;有的在看热闹;有的也许想出来劝架,但又怕别人说闲话。看到这一幕,我伤心极了,索性不上新课了,让同学再现刚才那“精彩”的一幕。这次同学们不但写作速度大大加快了,而且获得了意外的效果,连平时习作最不足,最让同学们头疼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当然,同学们在这次习作中也得到了教训。
(三)让学生参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大量地收集素材,增加作文实践的机会。我组织学生参观过水库;调查“机砖厂”的污染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寄给有关部门;成立“小记者站”随时采访校内外的好人好事,并在广播中宣讲;访问过抗日英雄;考察过岭下溪水库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发现、去体验。如:采访获得成功的喜悦;调查出现问题时焦虑,遭到责难、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悲伤。让学生善于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引导学生从各个学科中汲取习作营养
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信息来源渠道多,像图书馆、互联网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根本就是奢侈品,遥不可及,仅有的就是那几本教科书。所以,各个学科就成为我们汲取习作营养的主要对象。因为各个学科原本就是相通的,只要能找到他们之间的桥梁,就能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作文之路。如:有趣的游戏作文借助体育课;对社会现象的小议论文,借助的是社会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小实验作文又来源于科学课;自带插图的配画作文,自然离不开美术课的练习。
很典型的例子是由学科整合而来的小实验作文——《我是小魔术师》,那是自然课《物体的热胀冷缩》给我的启发。作文课上,我拿出一个被踩瘪了的乒乓球。让同学们议论要怎样才能使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最后,我拿出一个装着半杯热水的杯子,然后,把瘪气的乒乓球放进去,不一会儿乒乓球就鼓起来。游戏后向同学们介绍“神秘”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孩子们的作文一定会将大家带入那异常活泼的课堂中。
总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维和态度,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享受课堂及社会的每一环节,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表达。
(编辑:李敏)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作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作文要写的是平常的自己的经验,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事,就该顺着自然的途径去写,写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事;心中怎么想的,笔就怎么写。这样,作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根据教学的体会,本人浅谈几点看法。
一、在生活中汲取习作营养
(一)体验独特的家庭生活
著名的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提出的儿童写作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写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大脑体操,和作者的经验累积息息相关。要让孩子们易于动手,乐于表达,首先应该自觉地确立孩子们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充分地去了解儿童、知晓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现有的表达水平、日常活动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成优秀习作的诞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平等对待,常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并在交往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们当中多数是留守儿童。由于在家长时间无人看管,这样导致两级分化非常明显:一种是变得懒惰、厌学、逃学;另一种是,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了,自然能力变强,成了一个“准家长”。农村特有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很典型的习作素材。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帮助学生捕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生活素材富有个性。
例如:一次家访,我来到一个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家里,看到了感人的一幕;为了哄生病的弟弟吃药,大他两岁的姐姐,时而说笑话,时而扮鬼脸来逗弟弟开心。但弟弟就是不领情,不肯吃药。此时,姐姐的眼角里泛着泪光。但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她知道只要她软弱了,弟弟就更不肯吃药了,这是多么懂事、多么有责任心的孩子呀!于是作文课上我以《留守儿的生活》为题,让同学们写出这种生活的感受和想法。有位同学的作文结尾更是发人深省:留守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目标,随风飘动,随时都有坠地的危险。
(二)留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生习作时常叹息作文无从下手,无米可炊。其实,只要认真留心校园生活,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素材是不难捕捉到的。
有一天下午,班级里的两位男同学因一团纸而吵得面红耳赤,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的在起哄;有的在看热闹;有的也许想出来劝架,但又怕别人说闲话。看到这一幕,我伤心极了,索性不上新课了,让同学再现刚才那“精彩”的一幕。这次同学们不但写作速度大大加快了,而且获得了意外的效果,连平时习作最不足,最让同学们头疼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当然,同学们在这次习作中也得到了教训。
(三)让学生参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大量地收集素材,增加作文实践的机会。我组织学生参观过水库;调查“机砖厂”的污染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寄给有关部门;成立“小记者站”随时采访校内外的好人好事,并在广播中宣讲;访问过抗日英雄;考察过岭下溪水库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发现、去体验。如:采访获得成功的喜悦;调查出现问题时焦虑,遭到责难、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悲伤。让学生善于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引导学生从各个学科中汲取习作营养
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信息来源渠道多,像图书馆、互联网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根本就是奢侈品,遥不可及,仅有的就是那几本教科书。所以,各个学科就成为我们汲取习作营养的主要对象。因为各个学科原本就是相通的,只要能找到他们之间的桥梁,就能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作文之路。如:有趣的游戏作文借助体育课;对社会现象的小议论文,借助的是社会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小实验作文又来源于科学课;自带插图的配画作文,自然离不开美术课的练习。
很典型的例子是由学科整合而来的小实验作文——《我是小魔术师》,那是自然课《物体的热胀冷缩》给我的启发。作文课上,我拿出一个被踩瘪了的乒乓球。让同学们议论要怎样才能使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最后,我拿出一个装着半杯热水的杯子,然后,把瘪气的乒乓球放进去,不一会儿乒乓球就鼓起来。游戏后向同学们介绍“神秘”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孩子们的作文一定会将大家带入那异常活泼的课堂中。
总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维和态度,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享受课堂及社会的每一环节,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表达。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