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剖析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FDI的进入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内企业在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揭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怎样从外资企业流向东道国企业的。根据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自主研发
  
  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基金项目名称:FDI对苏粤两省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CX09S_002R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致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Caves,1974; Aitken and Harrison,1999;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引进FDI的规模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FDI对我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吸收利用FDI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大量出现,学者们或通过理论分析(杜兰英、周静,2002;杜健、顾华,2007;等),或从实证角度建立计量模型,对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沈坤荣,1999;包群、赖明勇,2002;等)、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人员流动,如姚洋、章奇,2001;东道国企业吸纳水平,如李晓钟、张小蒂,2004;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如赖明勇等,2005;行业特征,如陈涛涛、陈娇,2006;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与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较少。现有的案例研究大多以“地区”或“地区+行业”的视角,对溢出效应机理或渠道进行探讨。如:刘志彪、张晔(2005)以苏州地区为案例,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模式对我国产业进步的影响,认为外资出口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对苏州当地技术和管理水平产生了溢出效应;李思杰、葛顺奇(2006)以江苏昆山为例,认为通过关联效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资企业转移到当地企业,从而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引起所在区位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陈小文、宋杰(2007)于2005年对北京地区的外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回收问卷所得数据,认为在华外资企业同本土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后向关联,并能够通过这种产业关联获得技术上的提高。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背景下FDI对我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机理,但是多聚焦于中观层面,缺乏从企业角度的微观探讨。吴晓波等(2009)的研究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们通过对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1996-200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出发,很好地揭示了学习吸收外来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应该采取开放、动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所积累的技术能力,适时地进行动态的技术引进,并加强与自主研发的结合,以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才是吸纳FDI技术外溢的主体和获益者,因此,从企业角度进行的微观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FDI溢出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故本文将借鉴吴晓波等(2009)采用企业案例的研究方法,同时,为了能够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全面介绍,本文引入多个企业案例,以期从微观角度全面揭示外溢效应是如何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之间发生的,为我国更好地吸纳FDI技术外溢提供有益借鉴。
  ▲▲二、FDI技术溢出效应机制——案例剖析
  一般而言,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方式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种。前者是通过内部渠道或市场渠道向东道国企业转移技术,是一种交易行为;而后者是一种外部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中,引致技术和生产力在当地溢出的情况,是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一种非自愿行为。
  (一)“干中学”的典型——广东格兰仕集团
  “干中学”是本土企业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知识和技术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干中学”成为后进国家获取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对国外同行早已掌握的生产诀窍和管理经验,本土企业不需要从头摸索,可以通过引进设备、关键料件以及模仿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技术等方式学习、消化和吸收,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获得一种动态比较优势,由此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干中学”通常有两种路径:单纯的技术复制和“逆向工程”。前者是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工艺以及管理经验等进行单纯照搬和简单复制,一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是质量水平不高的技术,而跨国公司真正的核心或先进技术则难以获得;后者则是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技术进行细致研究、消化吸收并加以改善,融入到自身产品及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绕开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但这也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凭借“干中学”推动技术的持续进步,还必须注重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格兰仕集团,其前身是广东顺德桂州羽绒制品厂。1992年,企业转向家电业,投产微波炉,并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东芝微波炉生产线,以OEM、ODM的方式迅速形成经济规模。1995年,格兰仕集团超越众多跨国公司,成为国内微波炉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2006年,在格兰仕的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占有率接近50%,2007年自有品牌销售率已突破60%。到2009年,格兰仕是拥有世界最大、最强的磁控管、变压器、微型机电、微动开关核心技术生产的工厂,并拥有专利专有技术2000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开始出口欧美、日韩 。
  格兰仕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学习-吸收-再创造”之路。公司的第一代领导人梁庆德提出“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在公司的起步阶段,格兰仕甘做“世界工厂”,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营销、管理方式。在制造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正是“干中学”的体现。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干中学”落入单纯照搬复制的套路,格兰仕集团一贯重视自主研发,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再创造。格兰仕早在1998年就在美、日、韩设立研发中心,广揽家电人才。目前,格兰仕每年在研发的投入约占其总销售收入的3%-5%,仅2005年,格兰仕在空调、微波炉产业方面研制并申报审批的专利技术即达到400多项,一些专利产品成为日、韩等国公司争相模仿的对象 。较高的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为格兰仕的“逆向工程”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格兰仕已全面掌握微波炉、空调等白色家电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自我配套能力。格兰仕自主研制的磁控管、压缩机、变压器、电工线材等核心元器件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二)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市场竞争对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迫使跨国公司为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从母国引入新技术,从而为本土企业获得技术溢出创造前提条件;迫使跨国公司增加本土化采购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上游本土企业的发展;迫使本土企业积极学习和吸收同行业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缩小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参与的市场竞争分为两个层面,即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和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当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本土企业不具备在市场上与跨国公司一争长短的实力,此时竞争机制的实现主要借助于第一个层面,东道国应引进多家实力相当的跨国公司,营造必要的竞争氛围,以防个别跨国企业垄断东道国市场,影响福利效应。
  1984年,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在合作初期的10多年间,由于市场上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大众汽车在华投资力度、车型引进、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方面一直不甚积极,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大众仅有桑塔纳一个车型。1997年以后,通用、丰田等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轿车市场出现激烈的竞争。为了保持在中国轿车市场的既有份额,大众开始在华引进新技术、推出新车型。在此背景下,帕萨特、GOL、POLO、高尔夫等新款车型相继投入中国市场 。由此可见,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博弈有利于推动跨国企业母公司向东道国子公司转移先进技术,从而为东道国本土企业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创造条件。而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博弈中,必要的市场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上海大众不得不扩大中间投入品的本土化采购,通过更多的使用中国本土的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早在2000年,普通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便达到92%。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上海大众坚持“技术至上,质量至上”的理念,坚持国产化零部件必须送到德国,由大众总部用其严格的标准进行认可,并对其上游供货商进行技术支持和生产监督。在大众的严格要求下,国内存活下来的700多家供货商,基本形成了我国轿车工业的基础,成为我国轿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由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助于我国轿车行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脱离人力资本而完全物化在设备上,因此跨国公司对雇员一般会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当这些雇员由外资公司流向本土企业时,他们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之外流,这就是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公司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和经营理念先进,可能为员工提供相对国内一般水平更好的培训机会和更高的薪酬标准。因此,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要想充分发挥,国内企业就要具备必要的规模和实力,同时还要转变观念,重视人才的力量,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2003年,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张醒生“跳槽”到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成为当时由外企“跳槽”到本土企业的最高级别领导人。然而,在爱立信公司任职12年的张醒生,并不是亚信吸引来的唯一外企骨干。亚信执行副总裁韩颖女士,曾担任惠普公司中国区首席控制官和业务发展总监;高级副总裁包凡,曾任职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是中国联通及亚信在海外上市的负责人;高级副总裁赵耀曾担任纽约州大学资深系统设计师;高级副总裁张振清在美国硅谷的知名公司从事过高级项目经理;负责亚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李建波曾先后在IBM和朗讯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经理、人事总监 ……由于知识具有非专有性和非垄断性的特征,经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员工流向本土企业时,技术溢出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些原本供职于国际知名外企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国际经验,他们的加盟,为亚信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由此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了亚信的发展。2009年8月,亚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度“全球最快成长高科技企业”第10位,“100家全球最快成长企业”第40位 。
  谈及当初“跳槽”的原因,张醒生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展现出了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今天的中国企业很可能成为明天的行业领袖,而这对于高级人才的吸引力是无须赘言的。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本自跨国公司向本土企业的流动是以国内企业日益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为前提的。
  (四)加强产业联系,努力融入国际产业链——浙江万向集团
  经济活动中错综复杂的供需关系的存在,使得各个产业都不能孤立存在,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而在产业配套关系中,为了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质量,降低投入品价格,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及相关能力会通过技术援助、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等方式向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本土企业转移,这有助于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然而,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是以本土企业具备为跨国公司提供中间投入品的能力为前提的,如果本土企业技术水平过低,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过大,难以跻身跨国公司产业链,技术溢出就无从谈起。
  万向集团,其前身是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现已成功跻身于跨国公司的国际供应链。企业始终以“成长为与国际一流主机厂一级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专业公司”为目标,瞄准高端汽车市场,为汽车行业跨国公司提供产品配套,并实现与国际一流主机厂的同步开发。目前,万向集团的汽车零部件成功进入了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国际一流的汽车主机厂,并获得了为多家主机厂的全球开发平台上新产品同步开发的资格。现在,万向精工通过奔驰、克莱斯勒、宝马、丰田、本田等国际一流汽车主机厂的考察评审,进入他们的潜在供应商目录 ,从而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建立了有效的产业联系。在为国际一流跨国公司提供产业配套的过程中,万向收益良多。出于质量和成本的考虑,这些跨国公司往往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万向的技术水平,从而对其产生溢出效应。例如,万向为美国通用公司配套的第三代轮单元,美方派了15批23人次来万向,从生产现场到工艺改进,从原材料供应到关键技术创新,每一个细节都为万向做了改进型的提高 。由此可见,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促进了万向产品的技术升级。
  要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和维持产业配套关系,还必须注重自身技术的提高。万向采用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办法,在学习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实力。目前,企业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超过销售总额的4.5%,并建有万向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1999年至今,累计完成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数千种,新增产值20余亿元,第三代轮彀单元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万向跻身国际一流汽车企业产业链。
  ▲▲三、结论和启示
  由上述企业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FDI能够通过“干中学”、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产业链带动效应等多种途径对我国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我们要借鉴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学习-吸收-再创造”的能力;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塑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本效应,促进人才流动,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加强与外资企业的产业联系,努力融入国际产业链条,通过种种途径,提高我国企业吸纳国际先进技术的能力,扩大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10
  [2]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4;12
  [3]赖明勇.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中国社会科学,2005;2
  [4]李思杰,葛顺奇.外资对区位经济的影响——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国际贸易,2006;4
  [5] 吴晓波.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9;2
  注释:
  [1]资料来源:张国勤,王广号.从“世界工厂”到“百年企业、世界品牌”的蜕变——“格兰仕”白色家电国际化品牌之路浅析[J].中国品牌,2009(3):19-21
  [2]资料来源:秋明.格兰仕:两代传承,三次飞跃[J].今日财富,2009(6):71-76
  资料来源:http://www.galanz.com.cn。
  [3]资料来源:吴兴宁.大众:骄傲的代价[J].北大商业评论,2005(9):30-36
  [4]资料来源:李盾.大众风雨二十年[J].中国外资,2005(12):20-23页
  [5]资料来源:张翼南.外企人才跳槽国企[J/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14日第二版
  资料来源:http://www.asiainfo.com.cn
  [6]资料来源:程田福.提升层次,瞄准国际一流汽车OEM市场——万向精工成为首家为大众汽车配套的中国轴承企业[J].轴承工业,2008(12):33-34
  [7]资料来源:李秀辉.基于知识的企业内外向国际化分析——以浙江万向集团为例[J].时代经贸,2008(7):83-84
  资料来源:http://www.wanxiang.com.cn
  (责任编辑:罗亦成)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污染往往是不可逆的,其难以被自然环境所分解,并且能够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输到各地,能够扩散至全国各地。有机污染物的
针对现有的循环平稳特征检测时域设计法计算周期较长、系统比较复杂且实时性不高等不足,根据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循环平稳特征检测频域设计方法。此方法检测性能和
医院财务核算改革初探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和医院企业化经营行为的增多,对医院的改革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医院财务核算的内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现象的存在形式是由其自身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机关事业单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党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解决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好这一工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