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以下两个观点已经形成定论:1、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拓宽和发展与日俱增,数学的实用性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2、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数学素养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素养。具体一点说,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数学,但是客观上又不可能全面学习,这就给数学教育提出了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及时地推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现在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
  为此,除了从数学思想、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花大力气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是采用何种具体的教育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进行点拨,使其思而得之。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不仅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启发,而且教师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使其进入“愤”、“悱”状态。实际上,我们现在把凡能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方式称为启发式教学:
  
  一、两个失败的启发式教学案例
  
  例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图形(如右图)。
  师问:△ABC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答:是。
  师问:AB=AC,∠B与∠C相等吗?
  生答:相等。
  师问:要证明这个问题,作∠A的角平分线行吗?
  生答:行。
  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但是并没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2: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右图)。
  师问: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没有一个等式存在?
  学生:(沉默)
  这种问而不答的教学情景,显然也不是“注入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思考没有方向和结果,思维仍然没有得到锻炼。
  事实上,前一例在启发时已把结果拿出来,聪明的学生当然不假思索了;而后一例在启发时,离题遥远。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一经启动就得到了果实,一种是启而不动得到了果实,比起不曾被启动的“注入式”稍微进步了一点,但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式”。
  
  二、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出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试着去探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或强调某条件的特殊性,或指出已有条件间的联系,或添加一两个条件,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意识和化归意识。如果还有一些学生启而不动,就进一步指出条件间的联系,指出思考的方向,来帮助学生向问题解决逼近。这种启发方法,是先有一个总问题(辐射范围较大),再有一个子问题(范围缩小了),然后再有一个子问题(逼近结果)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我们不妨称之为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一般地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启发的步骤分三步较为合适,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应有所估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而动。第一步启发,能启动10%的学生即可;第二步启发,能启动40%的学生即可;第三步启发,要启动80%的学生才好。我们叫这种教学活动为三步启发式。
  例3:“在△ABC中,已知AB=AC,求证∠B=∠C”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出探索性、概括性较强的问题。
  师问: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很多,你们学过哪些主要方法?
  生答:平行线和全等形。
  [第二步启发]增设条件,提出思维重点,引导思维方向。
  生答:角平分线、中线、高。
  [第三步启发]点明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行动。
  师问:你添加怎样的线段,可以由已知推证出∠B=∠C呢?请选一种简单的写出来。
  生答:角平分线。
  这就是“三步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巧设坡度分层次地进行,有时运用演译推理,有时运用逐步分析,来启发学生朝着目标深入思考。
  1、化归启发式教学
  数学中有许多结论和规律,都是靠观察、分析、综合才得到的,而许多结论得到的过程都是复杂而漫长的,这过程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淡化了。但是,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特殊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联想。为了防止学生走弯路,然后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思维,最后再指导学生总结出有用的规律和结论。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化归启发式教学。
  例4: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出示一些特殊的材料供学生分析、观察。
  出示填空题:
  (1)32 = (-3)2 =
  (2)0.72 = (-0.7)2 =
  (3)(3/4)2=
  (4)02 =
  师问: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什么数?一个负数的平方呢?0的平方呢?
  [第二步启发]点明观察的角度和分析的方向,启发学生发现新的特点。
  师问:(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4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3)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16,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4)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
  这种问题是根据一个数的平方刨根问底,求平方下面那个底数,这个结果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第三步启发]进一步点明材料和问题的特点,引导深入思考。
  师问:(1)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2)0.4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3)9/16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4)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呢?(5)一个负数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这就是化归启发式,这种方法符合人的归纳推理思维。
  2、类比启发式教学
  利用类比思想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学生先回顾一个已知的判断,或一个已知的论证,或一个已知的理论,然后再启发学生猜想到一个新的判断、新的论证或新的理论。下面举例说明:
  例5: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
  师问:(1)4/5=(4×3)/(5×3);(2)6/9=(6÷3)/(9÷3)。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应用了等式基本性质
  [第二步启发]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
  师问: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分式有什么性质呢?
  生答: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步启发]应用新的数学结构,进行思维同化。
  师问:(1);(2)。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这就是类比启发式教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拿来进行类比的结构,一定要具体、形象、有针对性。
  既具有发现的思想,又运用了程序的原则,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看成是重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编制了一定认识程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启发式教学必须在全堂课的结构上造成“启发态势”。这种态势要具有激发功能,在课堂上要能使学生产生在迫切的需要中进行学习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还需要贯彻分步原则,逐步引人入胜(前面所讲述的三步启发式就是如此),通过实施分步原则,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精化,逐步达到由浅入深、去粗存精的境界。
  3、启发式教学还必须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课堂上当学生一时不明白还要做怎样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统一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
  
  三、启发过程中常用的语言
  
  让我们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问题:“你发现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维。
  这才是启发式教学,当然启发不一定单靠语言,有时候是无声胜有声,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符号、一个图像图片,或一件事物、一段演示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的性质、份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多启发学生动脑筋,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有根有据地、一步一步地研究问题,必定会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现就教学中的有关体会与同行交
期刊
所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教研教改课题繁多,各种新的教法层出不穷。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发现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前年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卖油翁》一课时,我根据当时的课堂气氛找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陈尧咨与卖油翁。两位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其他学生看得认真,评得踊跃,文章的主题——“熟能生巧”的道理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经历这次偶然
期刊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巩固、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是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
期刊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是古代诗词,共选古诗词二十五首,外加上二、三单元增补的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十三首,占全册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第三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旨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呢?根据他人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宏观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倾向    了解了
期刊
曾经以为,语文课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语文课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语文课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新一轮课程改革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师生角色,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在平等自主、探究的情景中去学习,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自主对话、体味思维快乐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和谐天地。  学生是课堂主角,要让学生
期刊
一、“读改”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读改”。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自读自改。学生利用自己形成的语感,针对在写作过程中“过失性语病”,(如漏字、错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进行修改。2、互读互改。读给同桌或要好的同学听,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针对语句不连贯、用词不准确等进行修改。    二、“共评”  教师在阅读全班学生的习作后,找出主要的问题罗列出来,形成本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再选
期刊
所谓的应用题是根据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通常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类,用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解答的应用题就是复合应用题。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组合而成的,所以它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也就比较复杂,因此重视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谈谈自己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朗读实践,强调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可是纵观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大多数已拥有自主阅读和自主感受等能力的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也有专家就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力做过调查,结论是年级越高,学生越不爱朗读、不会朗读。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金字塔现象,又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提高其朗读的水平呢?    一、初中朗读水平发展的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