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以下两个观点已经形成定论:1、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拓宽和发展与日俱增,数学的实用性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2、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数学素养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素养。具体一点说,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数学,但是客观上又不可能全面学习,这就给数学教育提出了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及时地推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现在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
为此,除了从数学思想、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花大力气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是采用何种具体的教育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进行点拨,使其思而得之。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不仅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启发,而且教师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使其进入“愤”、“悱”状态。实际上,我们现在把凡能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方式称为启发式教学:
一、两个失败的启发式教学案例
例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图形(如右图)。
师问:△ABC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答:是。
师问:AB=AC,∠B与∠C相等吗?
生答:相等。
师问:要证明这个问题,作∠A的角平分线行吗?
生答:行。
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但是并没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2: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右图)。
师问: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没有一个等式存在?
学生:(沉默)
这种问而不答的教学情景,显然也不是“注入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思考没有方向和结果,思维仍然没有得到锻炼。
事实上,前一例在启发时已把结果拿出来,聪明的学生当然不假思索了;而后一例在启发时,离题遥远。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一经启动就得到了果实,一种是启而不动得到了果实,比起不曾被启动的“注入式”稍微进步了一点,但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式”。
二、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出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试着去探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或强调某条件的特殊性,或指出已有条件间的联系,或添加一两个条件,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意识和化归意识。如果还有一些学生启而不动,就进一步指出条件间的联系,指出思考的方向,来帮助学生向问题解决逼近。这种启发方法,是先有一个总问题(辐射范围较大),再有一个子问题(范围缩小了),然后再有一个子问题(逼近结果)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我们不妨称之为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一般地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启发的步骤分三步较为合适,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应有所估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而动。第一步启发,能启动10%的学生即可;第二步启发,能启动40%的学生即可;第三步启发,要启动80%的学生才好。我们叫这种教学活动为三步启发式。
例3:“在△ABC中,已知AB=AC,求证∠B=∠C”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出探索性、概括性较强的问题。
师问: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很多,你们学过哪些主要方法?
生答:平行线和全等形。
[第二步启发]增设条件,提出思维重点,引导思维方向。
生答:角平分线、中线、高。
[第三步启发]点明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行动。
师问:你添加怎样的线段,可以由已知推证出∠B=∠C呢?请选一种简单的写出来。
生答:角平分线。
这就是“三步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巧设坡度分层次地进行,有时运用演译推理,有时运用逐步分析,来启发学生朝着目标深入思考。
1、化归启发式教学
数学中有许多结论和规律,都是靠观察、分析、综合才得到的,而许多结论得到的过程都是复杂而漫长的,这过程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淡化了。但是,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特殊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联想。为了防止学生走弯路,然后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思维,最后再指导学生总结出有用的规律和结论。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化归启发式教学。
例4: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出示一些特殊的材料供学生分析、观察。
出示填空题:
(1)32 = (-3)2 =
(2)0.72 = (-0.7)2 =
(3)(3/4)2=
(4)02 =
师问: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什么数?一个负数的平方呢?0的平方呢?
[第二步启发]点明观察的角度和分析的方向,启发学生发现新的特点。
师问:(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4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3)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16,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4)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
这种问题是根据一个数的平方刨根问底,求平方下面那个底数,这个结果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第三步启发]进一步点明材料和问题的特点,引导深入思考。
师问:(1)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2)0.4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3)9/16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4)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呢?(5)一个负数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这就是化归启发式,这种方法符合人的归纳推理思维。
2、类比启发式教学
利用类比思想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学生先回顾一个已知的判断,或一个已知的论证,或一个已知的理论,然后再启发学生猜想到一个新的判断、新的论证或新的理论。下面举例说明:
例5: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
师问:(1)4/5=(4×3)/(5×3);(2)6/9=(6÷3)/(9÷3)。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应用了等式基本性质
[第二步启发]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
师问: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分式有什么性质呢?
生答: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步启发]应用新的数学结构,进行思维同化。
师问:(1);(2)。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这就是类比启发式教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拿来进行类比的结构,一定要具体、形象、有针对性。
既具有发现的思想,又运用了程序的原则,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看成是重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编制了一定认识程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启发式教学必须在全堂课的结构上造成“启发态势”。这种态势要具有激发功能,在课堂上要能使学生产生在迫切的需要中进行学习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还需要贯彻分步原则,逐步引人入胜(前面所讲述的三步启发式就是如此),通过实施分步原则,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精化,逐步达到由浅入深、去粗存精的境界。
3、启发式教学还必须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课堂上当学生一时不明白还要做怎样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统一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
三、启发过程中常用的语言
让我们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问题:“你发现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维。
这才是启发式教学,当然启发不一定单靠语言,有时候是无声胜有声,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符号、一个图像图片,或一件事物、一段演示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的性质、份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多启发学生动脑筋,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有根有据地、一步一步地研究问题,必定会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在我国,教育部门及时地推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现在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
为此,除了从数学思想、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花大力气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是采用何种具体的教育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进行点拨,使其思而得之。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不仅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启发,而且教师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使其进入“愤”、“悱”状态。实际上,我们现在把凡能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方式称为启发式教学:
一、两个失败的启发式教学案例
例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图形(如右图)。
师问:△ABC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答:是。
师问:AB=AC,∠B与∠C相等吗?
生答:相等。
师问:要证明这个问题,作∠A的角平分线行吗?
生答:行。
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但是并没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2: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右图)。
师问: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没有一个等式存在?
学生:(沉默)
这种问而不答的教学情景,显然也不是“注入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思考没有方向和结果,思维仍然没有得到锻炼。
事实上,前一例在启发时已把结果拿出来,聪明的学生当然不假思索了;而后一例在启发时,离题遥远。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一经启动就得到了果实,一种是启而不动得到了果实,比起不曾被启动的“注入式”稍微进步了一点,但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式”。
二、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出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试着去探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或强调某条件的特殊性,或指出已有条件间的联系,或添加一两个条件,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意识和化归意识。如果还有一些学生启而不动,就进一步指出条件间的联系,指出思考的方向,来帮助学生向问题解决逼近。这种启发方法,是先有一个总问题(辐射范围较大),再有一个子问题(范围缩小了),然后再有一个子问题(逼近结果)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我们不妨称之为逐步分层启发式教学。
一般地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启发的步骤分三步较为合适,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应有所估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而动。第一步启发,能启动10%的学生即可;第二步启发,能启动40%的学生即可;第三步启发,要启动80%的学生才好。我们叫这种教学活动为三步启发式。
例3:“在△ABC中,已知AB=AC,求证∠B=∠C”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出探索性、概括性较强的问题。
师问: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很多,你们学过哪些主要方法?
生答:平行线和全等形。
[第二步启发]增设条件,提出思维重点,引导思维方向。
生答:角平分线、中线、高。
[第三步启发]点明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行动。
师问:你添加怎样的线段,可以由已知推证出∠B=∠C呢?请选一种简单的写出来。
生答:角平分线。
这就是“三步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巧设坡度分层次地进行,有时运用演译推理,有时运用逐步分析,来启发学生朝着目标深入思考。
1、化归启发式教学
数学中有许多结论和规律,都是靠观察、分析、综合才得到的,而许多结论得到的过程都是复杂而漫长的,这过程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淡化了。但是,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特殊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联想。为了防止学生走弯路,然后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思维,最后再指导学生总结出有用的规律和结论。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化归启发式教学。
例4: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的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出示一些特殊的材料供学生分析、观察。
出示填空题:
(1)32 = (-3)2 =
(2)0.72 = (-0.7)2 =
(3)(3/4)2=
(4)02 =
师问: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什么数?一个负数的平方呢?0的平方呢?
[第二步启发]点明观察的角度和分析的方向,启发学生发现新的特点。
师问:(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49,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3)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16,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4)一个数的平方等于0,这个数是什么数?有几个?
这种问题是根据一个数的平方刨根问底,求平方下面那个底数,这个结果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第三步启发]进一步点明材料和问题的特点,引导深入思考。
师问:(1)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2)0.49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3)9/16的平方根是什么?有几个?(4)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呢?(5)一个负数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这就是化归启发式,这种方法符合人的归纳推理思维。
2、类比启发式教学
利用类比思想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学生先回顾一个已知的判断,或一个已知的论证,或一个已知的理论,然后再启发学生猜想到一个新的判断、新的论证或新的理论。下面举例说明:
例5: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第一步启发]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
师问:(1)4/5=(4×3)/(5×3);(2)6/9=(6÷3)/(9÷3)。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应用了等式基本性质
[第二步启发]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
师问: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分式有什么性质呢?
生答: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步启发]应用新的数学结构,进行思维同化。
师问:(1);(2)。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得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这就是类比启发式教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拿来进行类比的结构,一定要具体、形象、有针对性。
既具有发现的思想,又运用了程序的原则,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看成是重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编制了一定认识程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启发式教学必须在全堂课的结构上造成“启发态势”。这种态势要具有激发功能,在课堂上要能使学生产生在迫切的需要中进行学习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还需要贯彻分步原则,逐步引人入胜(前面所讲述的三步启发式就是如此),通过实施分步原则,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精化,逐步达到由浅入深、去粗存精的境界。
3、启发式教学还必须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课堂上当学生一时不明白还要做怎样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统一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
三、启发过程中常用的语言
让我们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问题:“你发现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维。
这才是启发式教学,当然启发不一定单靠语言,有时候是无声胜有声,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符号、一个图像图片,或一件事物、一段演示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的性质、份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多启发学生动脑筋,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有根有据地、一步一步地研究问题,必定会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