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上课比赛,笔者有幸听了四堂同一课题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课题为高中生物选修一“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是一节比较有难度的课题,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为实验,对实验教学的把握是生物教学中的难点,而本节的实验教学又是教学的唯一重点。另外这节内容教材安排的知识点、活动较多,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课前的精心预设十分重要。4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课前准备,但最后使笔者感触颇多并至今难忘的却是课堂中因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团队协作而留下的精彩片段,这也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的、精彩的、具有实效的?
1 生态生物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态”都具有生命性、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特征。“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使生物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构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些因素中,既有生物的也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共生所形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即为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和谐的、互动的和开放的。
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协调,生成最大效能。这种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在课堂中,师生对话、课堂生成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 生态生物课堂的构建
下面结合4位教师同一课题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2.1 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生态课堂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建构生动的教学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李老师的课堂片段:(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你洗衣服是选普通洗衣粉还是用奥妙全自动洗衣粉?(生,几乎齐声答)用奥妙全自动洗衣粉。(师)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吗?(生1)奥妙全自动洗衣粉洗得干净。(生2)奥妙全自动洗衣粉不伤衣服,味道好闻。(生3)-(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奥妙全自动洗衣粉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吗?(学生表现出好奇,非常急于知晓奥秘。)
反思: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态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师生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李老师通过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在与学生交流中完成新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生物教学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着动态的美。
2.2 生活化——还原生物教学本色
教学即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生物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周老师课堂片段:(师)在比较了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解释以下问题:衣服上不小心弄上了血渍和奶渍,洗衣粉中加入什么酶比较容易清除?洗涤衣物前为什么要先浸泡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的浸泡时间?为什么不宜在60℃以上的水中洗衣物?为什么此类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的洗涤?为什么使用加酶洗衣粉洗衣后必须彻底清洗双手?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相互讨论起来。
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习者从学习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当引领学习者从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以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
(2)让课堂走进生活。
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而社会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关注自身的健康,设计并动手完成家庭小实验,观察身边的生物,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解决途径,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离他们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生物视野。
周老师的课堂片段:利用有关太湖的一系列图片,优美的风景和爆发蓝藻后的现况做比较,在给学生视觉冲击、创设教学情景外,导入教学课题,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呢?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吗?从而引出家用洗涤剂的使用,切入课题。
反思: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件引入课题,应该说周老师在课前预设时动了一番脑筋,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一素材的利用还略显苍白肤浅,若在课堂行将结束,学生已经探讨了“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等一系列实验后,再次将学生的视野转向社会,可布置课后思考题:①利用今天所学的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探究“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使用与蓝藻爆发的关系”。②请利用所学知识为防治蓝藻爆发出谋划策,提出一些建议。这样通过两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2.3 动态生成——使生态课堂演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中,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钮老师的课堂片段:(师)在了解了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基础知识后,请同学们尝试比较出两者的异同?(生,一番思考后,脱口而出)两者均为洗衣粉,一种加了酶,一种没加酶。这是教师没有预料的回答,很机智但不完整。(师)两者均为洗衣粉,即它们的主要成分相同,酶有什么作用?(生)可高效地催化生物反应进程。(师)这也就是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份在功能上的最大区别。
反思:听课时就发现有一张幻灯片被钮老师跳过没显示,课后交流时才知道这一环节的预设是打出幻灯片,给学生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表就行,但由于学生机智的回答,老师就顺势利导自然轻松的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由此可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自然产物,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有了精彩的预设,才有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教师应将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顺学而导,形成生态式的孕育过程。教师要把教材 和学生都吃透,才能游刃有余,随机应变。有效的生成不会出现在单调呆板的教学流程当中。教师要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课堂生态演绎得更精彩。
2.4 合作互动,团队协作——生态课堂获得最大效能的保障
学生按不同的能力、兴趣结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互助性学习。通过这样的生态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尊重、学会讨论、学会概括、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拒绝、学会共享、学会助人,实现教学的全方位目标。
周老师的课堂片段:在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的实验设计环节,师生共同回顾了实验设计“控制变量、设置对照”两大主要原则后,周老师通过幻灯片打出以下五个问题:①该实验中自变量温度如何选择?某同学选择20、30、40、50、60、70、80℃,来进行实验,你觉得妥当吗?②怎样实现温度的控制?③如何实现洗涤效果的比较?有人认为衣服的洗涤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直接用有污渍的衣服比较洗涤前后的状况就可以了,你认为如何?④洗涤效果如何评价?⑤如何实现洗涤过程?如何确保污渍的洗涤程度一致?如何实现对照?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写出由实验材料用具、方法步骤、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实验结论组成的设计方案。“人人参与、每一组有学生记录,有疑问可请老师帮忙”,周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了以上要求,于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反思:从后来周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的学生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看,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是非常成功的。这一结果让笔者惊讶,因为该班级是学校有名的落后班,经常听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课堂学生没反应等问题出现,但在教师通过阶梯式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后,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吸引了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不能不说,这是课堂教学获得实效的最大保证。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愿,由于学生个体的努力会影响整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他们的成绩也会得到同伴的认可,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会把小组看成是“自己的”组,每个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进行了知识的交流与探讨,而且做到了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也是生态课堂获得最大效能的保障。
可惜的是这样的学生团队协作的组织形式在四节课中出现得并不多,有的教师本想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组织讨论,但由于教师在课前预设不够细致,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今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反思,力求解决的顽疾。
以上是笔者撷取所听四堂课的精彩片段,反思生态高效的课堂应是怎样的。总之,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创造的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让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学生主体精神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徜徉于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
让生物课堂能更多的出现成功的片段,构建生态的生物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 生态生物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态”都具有生命性、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特征。“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使生物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构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些因素中,既有生物的也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共生所形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即为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和谐的、互动的和开放的。
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协调,生成最大效能。这种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在课堂中,师生对话、课堂生成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 生态生物课堂的构建
下面结合4位教师同一课题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2.1 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生态课堂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建构生动的教学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李老师的课堂片段:(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你洗衣服是选普通洗衣粉还是用奥妙全自动洗衣粉?(生,几乎齐声答)用奥妙全自动洗衣粉。(师)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吗?(生1)奥妙全自动洗衣粉洗得干净。(生2)奥妙全自动洗衣粉不伤衣服,味道好闻。(生3)-(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奥妙全自动洗衣粉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吗?(学生表现出好奇,非常急于知晓奥秘。)
反思: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态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师生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李老师通过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在与学生交流中完成新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生物教学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着动态的美。
2.2 生活化——还原生物教学本色
教学即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生物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周老师课堂片段:(师)在比较了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解释以下问题:衣服上不小心弄上了血渍和奶渍,洗衣粉中加入什么酶比较容易清除?洗涤衣物前为什么要先浸泡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的浸泡时间?为什么不宜在60℃以上的水中洗衣物?为什么此类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的洗涤?为什么使用加酶洗衣粉洗衣后必须彻底清洗双手?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相互讨论起来。
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习者从学习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当引领学习者从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以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
(2)让课堂走进生活。
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而社会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关注自身的健康,设计并动手完成家庭小实验,观察身边的生物,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解决途径,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离他们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生物视野。
周老师的课堂片段:利用有关太湖的一系列图片,优美的风景和爆发蓝藻后的现况做比较,在给学生视觉冲击、创设教学情景外,导入教学课题,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呢?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吗?从而引出家用洗涤剂的使用,切入课题。
反思: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件引入课题,应该说周老师在课前预设时动了一番脑筋,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一素材的利用还略显苍白肤浅,若在课堂行将结束,学生已经探讨了“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等一系列实验后,再次将学生的视野转向社会,可布置课后思考题:①利用今天所学的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探究“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使用与蓝藻爆发的关系”。②请利用所学知识为防治蓝藻爆发出谋划策,提出一些建议。这样通过两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2.3 动态生成——使生态课堂演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中,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钮老师的课堂片段:(师)在了解了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基础知识后,请同学们尝试比较出两者的异同?(生,一番思考后,脱口而出)两者均为洗衣粉,一种加了酶,一种没加酶。这是教师没有预料的回答,很机智但不完整。(师)两者均为洗衣粉,即它们的主要成分相同,酶有什么作用?(生)可高效地催化生物反应进程。(师)这也就是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份在功能上的最大区别。
反思:听课时就发现有一张幻灯片被钮老师跳过没显示,课后交流时才知道这一环节的预设是打出幻灯片,给学生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表就行,但由于学生机智的回答,老师就顺势利导自然轻松的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由此可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自然产物,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有了精彩的预设,才有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教师应将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顺学而导,形成生态式的孕育过程。教师要把教材 和学生都吃透,才能游刃有余,随机应变。有效的生成不会出现在单调呆板的教学流程当中。教师要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课堂生态演绎得更精彩。
2.4 合作互动,团队协作——生态课堂获得最大效能的保障
学生按不同的能力、兴趣结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互助性学习。通过这样的生态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尊重、学会讨论、学会概括、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拒绝、学会共享、学会助人,实现教学的全方位目标。
周老师的课堂片段:在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的实验设计环节,师生共同回顾了实验设计“控制变量、设置对照”两大主要原则后,周老师通过幻灯片打出以下五个问题:①该实验中自变量温度如何选择?某同学选择20、30、40、50、60、70、80℃,来进行实验,你觉得妥当吗?②怎样实现温度的控制?③如何实现洗涤效果的比较?有人认为衣服的洗涤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直接用有污渍的衣服比较洗涤前后的状况就可以了,你认为如何?④洗涤效果如何评价?⑤如何实现洗涤过程?如何确保污渍的洗涤程度一致?如何实现对照?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写出由实验材料用具、方法步骤、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实验结论组成的设计方案。“人人参与、每一组有学生记录,有疑问可请老师帮忙”,周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了以上要求,于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反思:从后来周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的学生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看,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是非常成功的。这一结果让笔者惊讶,因为该班级是学校有名的落后班,经常听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课堂学生没反应等问题出现,但在教师通过阶梯式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后,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吸引了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不能不说,这是课堂教学获得实效的最大保证。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愿,由于学生个体的努力会影响整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他们的成绩也会得到同伴的认可,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会把小组看成是“自己的”组,每个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进行了知识的交流与探讨,而且做到了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也是生态课堂获得最大效能的保障。
可惜的是这样的学生团队协作的组织形式在四节课中出现得并不多,有的教师本想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组织讨论,但由于教师在课前预设不够细致,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今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反思,力求解决的顽疾。
以上是笔者撷取所听四堂课的精彩片段,反思生态高效的课堂应是怎样的。总之,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创造的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让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学生主体精神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徜徉于生态和谐的生物课堂,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
让生物课堂能更多的出现成功的片段,构建生态的生物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