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雀斑样痣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来源 :诊断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雀斑样痣(lentigo maligna,LM),又称Hutchinson黑素性雀斑,于1890年由Hutchinson首次报道.恶性雀斑样痣最常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的皮肤.由于恶性雀斑样痣发病率较低,国内报导仅10余例[1-2],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4例恶性雀斑样痣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以上内容,并了解治疗、预后等,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在免疫细胞化学和分子病理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91例浆膜腔积液均制作细胞蜡块,细胞蜡块切片中发现非典型细胞、可疑恶性肿瘤细胞或典型恶性肿瘤细胞的,将进一步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别细胞良恶性、识别病变细胞的组织来源,必要时行分子病理检测,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结果 1191例浆膜腔积液中,检出恶性肿瘤356例,肿瘤原发灶来源以肺癌为主,占56.18% (200/356);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6.80% (309/356).细胞蜡块切片诊断为Ⅰ级者710例,Ⅱ级者131例,Ⅲ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垂体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6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头颅MRI示鞍区占位,大体表现为实性肿瘤,镜下肿瘤由双极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席纹状或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Vimentin、S-100强阳性,GFAP局灶片状阳性,TTF-1阳性,垂体激素、Syn、CgA、NF、Galectin-3、EMA、CD68、PR、Olig-2阴性.结论 垂体细胞瘤是鞍区的罕见肿瘤,属于WHO Ⅰ级,需要与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神经垂体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