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庵埠文里村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里村坐落于粤东潮汕平原,地处庵埠古镇的中心地带,是潮州市潮安区的区政府驻地。与此同时,文里也是一座拥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村,村中有诸多保存完好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
文里村的古宅第及老祠堂享有“潮派建筑之翘楚”的盛赞,这不仅体现在院落布局、营建技巧及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诸多细节装饰上,譬如并称“潮州古建筑三大装饰工艺”的木雕、石雕及嵌瓷。本页下图为地处文里文东路塗库巷鸡母坞的民居“大夫第”。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宋墙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建筑工具——水平石,有人曾形象地将其称作“研究古代建筑营造史的活化石”。古时候,由于没有先进的水平测量仪器,人们在建屋盖房时,为了校正地平线、测量建筑高度,会先将石条嵌入墙体,再通过盛有水或水银的条状凹槽尺,校正石条的水平度,而后这块石条就会成为永久的水平点,它不仅能在建筑营造过程中,提高各项指标的准确度,也能为日后的建筑改造、修复工程提供有效的帮助。

从门楼到书斋“潮派建筑之翘楚”


  从藤巷西口穿出,行至文里文东路,可寻到不少堪称精品的古民居。历史上的文里村曾出过不少名宦巨贾,这些古民居多出自于他们之手,无不古色古香、各具特色,即便是将它们称作“潮派建筑之翘楚”,也不为过。
  位于文里文东路路口的民居“双环献瑞”,由原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的祖父杨德科所建。当年,杨德科在南洋地区开办船务公司,其手下船队常年穿行于广州、潮州、泉州等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经过多年的打拼,杨德科借海运之盛,赚得钵满盆满,而后就回到家乡文里村修建了这座豪宅。
  民居“双环献瑞”的最大特色,是将传统的潮派建筑风格与古典的西方建筑艺术有机结合:整座院落共分为二进,由牌楼、后楼、火巷及从厝组成,是典型的潮派院落布局;宅院内的局部建筑则透着些许西洋风情,譬如将传统的浮坛建筑,修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哥特式洋楼。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哥特式洋楼,已在1974年时被折毁,如今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来遥想它曾经的风采。不过,“双环献瑞”内的其他建筑保存得還算完好,仅有部分建筑外立面上的木雕装饰,被岁月剥蚀得稍显斑驳。

  潮州一带有句流传甚广的建筑术语,即“千斤门楼四两厅”,其含义为:对于一座民居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门楼,若想知道宅院规划是否大气,屋内装饰是否精美,单看门楼就能窥见一斑。民居“穆若清风”的门楼,是文里村中最别具一格的门楼。它矗立于文里文东路刺巷,其上的亭子全部以光滑如镜的花岗岩打造,上覆青砖古瓦,墙体雕琢有各式线条、纹样,看上去韵味十足。
  文里人向来重视教育,以前村内每座大宅均设有书斋,行走于村中,总能听到琅琅读书声。如今,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书斋坐落于“东郊郡马府”内,是一座典型的浮坛式建筑,建于南宋理宗年间,出自当时的潮州刺史、郡马谢壶山之手。这座书斋不仅是古潮州文风鼎盛的体现,在建筑形制上亦凸显了古人对风水理念的运用——走廊屋架为柔美的拱形,但斋内的屋顶天面依然呈棱角分明的人字形。说得再明了一点,从位置上来看,书斋处于郡马府南角,在五行中属火位,所以在营造过程中,需借水形来化解;拱顶在潮派建筑学中属水,将其设在主厅通廊的屋架上,可起到解除火厄之用。

博大精深的祠堂文化讲究颇多的旗杆石


  潮州地区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因此在民间有“未盖房屋,先建祠堂”之说。不过对于潮州人来说,祠堂不单单是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更是乡规族法的执行地,甚至还可以被视为宗族血脉的象征。因此,无论是祠堂建筑,还是暗藏其间的文化内涵,都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文里村古有祠堂36座以及诸多为追念祖先而修的公厅,其中一部分在岁月更迭中,草蔓石阶、逐渐荒废,还有些则被人为破坏,如今只剩下长房杨公祠、闲云杨公祠、谢氏大宗祠等16座祠堂。这些祠堂的建筑风格基本相同,整体呈宫殿式,沿中轴线对称,其中面积最小的为“二进三开间”,最大的为“三进三开间一后包”。
  以大门为起点,细究文里村祠堂的布局:门楼通常为半亭式建筑,左、右两侧各立有一根石矴,用以承载屋顶两边的斗载,中间的大门处则安有门当一对;一进厅多设有屏风式样的扇门,从功能上来讲,这是一道“中门”,平日里需紧闭,只有在朝庭命官到访、迎接圣旨,以及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才能打开;主殿纵深多为三进,两侧设有12根石矴,用以支撑木结构的斗载和角载,殿中立有座龛和竖龛,其间安放着先祖神位。
  既为纪念先祖、奉行孝道之所,文里村祠堂在细节设计上也有诸多讲究,特别是堂内花样百出的装饰和挂件,其种类之多,不仅有贝灰塑、漆画、彩绘等典型的潮州民间艺术,还有并称“潮州古建筑三大装饰工艺”的木雕、石雕及嵌瓷。其中,尤以大殿内的金漆木雕最为美轮美奂,这些图案或通过花、鸟、鱼、虫等雅致纹样,来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以儒学典故、戏剧故事,来体现忠君爱国、睦邻和里之思想……
  除此之外,文里村祠堂还有另一大共同特征,那就是祠堂前都立有旗杆石。所谓旗杆石,说白了就是用来固定旗杆的石制基座。在古代,旗杆石就相当于今天的荣誉证书——若是族内有人中了举人、进士,人们就会在祠堂前立旗杆石,并将荣登金榜者的名字及中榜年份、科目、名次镌刻其上。立旗杆石时很有讲究,比如举人的基座须矮于进士,且只能修成四边形,而进士则可建成六边形或八边形;文科中举者的旗杆石装饰多为笔尖造型,武科中举者的则多刻成戟、剑或兽头的形状。旗杆石立好后,得中功名者会在乐班的伴奏下,升绣有本家姓氏的功名旗,接着还要在祠堂中设席宴请全族。
其他文献
但凡敢在渡口当筏工的人,无一不是劈风斩浪的好手,他们趴在筏上,以手划水,以脚当舵,似乎全然不把浪高水急的大河放在眼里。  勒巴沟就是一座庞大的经石博物馆,闪烁着汉藏石刻艺术珠联璧合的灿烂光辉,因此在当地藏民心中,勒巴沟就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智慧之沟”。  文成公主留下的遗迹,都被抹上酥油,黏上羊毛,放上石子——这是藏族祝福仪式的最高礼节,常有藏民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跪拜,祈求公主保佑。  翻越雄伟的
左页下图为山西洪洞水神庙中的壁画《祈雨图》;右页上图为梅莹所作的一幅国画《龙王祈雨图》,下图为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一说起祈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斗法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青衣小童、和尚道士,手持令牌,口念“急急如律令”。古代所有的祈雨都是这种形式?那可不一定。种类繁多的祭品和仪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早在商时代,就有了“焚巫尪”与“作土龙”的祈雨方
杜恩施泰恩小镇上有一座外墙呈蓝色的教堂,教堂背后的山坡上,一处中世纪城堡废墟清晰可见,那就是囚禁“狮心王”理查一世的城堡。  风景掩映下的瓦豪河谷,竟然藏有血色记忆——纳粹瓦豪集中营。在这里,囚徒遭到肆意屠杀,有纹身者的皮被剥下来,当做艺术品收藏。  瓦豪河谷种植葡萄的历史堪称悠久,其出品的精美葡萄酒畅销国内外,在中国的餐桌上,就常常能见到瓦豪葡萄酒。  在世界音乐圣地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有
小小的一颗荔枝,关系的却是中国2000余年的物流运输难题。历朝历代的皇帝,在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着他们今后的命运。  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乾隆为讨富察皇后高兴.送了她几株由福建岁贡来的荔枝树,而由于高贵妃的破坏,乾隆皇帝大发雷霆。那么,荔枝是从何时起成为岁贡的?为了吃到鲜荔枝,皇帝们都做了哪些蠢事?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产地在哪儿,为何争议千余年?汉朝时期由
有人曾这样定义“圣山”:在山脚时,心中充满期待与渴望;在攀登过程中,人的心灵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而更加飽满;在离开之后,久久不会消逝的记忆则是自我心理体验的完善。毫无疑问,矗立在武陵山脉中的仙女山就是这样一座可以慰藉心灵的圣山。  仙女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乌江北岸,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成,平均海拔1850米,最高峰海拔2033米,草原面积约10万亩,森林面积达30多万亩,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仙
打开浙江省丽水市的地图,你会发现这片青山绿水间,散布着百余座传统古村落。它们大都经过精心规划,虽村落规模不同、文化特征迥异,但均保留着神秘的风水布局。  其中,位于丽水东南侧的青田县陈宅村,虽然名气不大,却极有特色——整座村落颇具“靠山面水”的绝佳风水神形,但村中古建筑又呈现出有违风水原理的坐东朝西式布局。“七星环拱”的自然景致“前有照,后有靠”的村落格局  北宋元佑年间,福建闽候人陈文发由闽入浙
▲1367年,張士诚兵败被俘,自刎身亡后,苏州人在菩萨诞辰的这天,衍生出烧九四香的风俗,以此纪念张士诚。“讲张”这一源自张士诚的说法,和烧狗屎香的风俗一起流传至今。  苏州话向来被认为是吴方言的代表。因为早已被普通话吸收的缘故,“尴尬”和“煞有介事”称得上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两个苏州话词汇。相比之下,“讲张”就显得知者不多了。它的意思是说话、闲聊,同“侃大山”有点接近。闲暇时光,几个熟人聚在一起,便吃
波羅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周边的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少景美,空气清新,是真正的童话世界。左右页图为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城市风光和人文风情。摄/陈一军摄/陈曦Stanley  欧洲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有着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个国家从历史的最早期开始,就在地理、文化、政治、宗教、民族等各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且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明太祖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赐以铁券表彰开国功勋,由于没见过铁券的样子,就让钱氏后人把铁券送到京城,按照钱镠铁券翻刻。历代帝王中还有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和乾隆等帝王都曾调阅过钱镠铁券。  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算得上是帝王对功臣或王侯的承诺。以丹书之,以铁为契,将皇帝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宗庙内,以示郑重。然而,最早的“铁券”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凭证
提起古时的离婚,大家总会联想到丈夫“一纸休书”,将妻子逐出家门的情景,似乎婚姻存续与否就是全凭丈夫说了算,但实际上,古代的离婚,真的和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样……“七出”与“三不去”不是想离就能离  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里,最典型的离婚方式就是出妻。出妻,又称“休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纸休书”式离婚,在这类离婚里,女方没有任何话语权。但其实,男性想要出妻也不是那么简单,只有满足以下七个条件之一,男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