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秋时节是青城古镇最美的季节。黄河岸边的田地里,庄稼长势正旺,有的甚至已经露出金黄色的颗粒,农人们有的忙着浇灌庄稼,有的忙着收割,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果园里,苹果、梨挂满了枝头,枣子像一颗颗红色的小星星繁密地挂在绿色的枝叶间,散发着清香。
踏在青石板铺就的洁净街路上,心情不由明朗了起来。
这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黄河南岸,距兰州市区90公里。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在此修筑龙沟堡。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判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人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改称青城。
悠悠几千年岁月过去,这里还留存着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古迹,向人们展示着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氏祠堂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青城当时有名的绅士高秉信发起修建。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组成,为方形八卦式的四合小院,后过厅檐下高悬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才兼文武”匾额和咸丰皇帝御赐的“进士”匾额。整个祠堂显示了高氏在青城人才辈出、显赫一时的辉煌。2003年,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门口到大殿,地面台阶一阶比一阶高,均由方方正正的青砖铺就,喻示着高家人一步一个台阶,青云直上,端端正正做人。
青城书院里一派幽静,庭院里草绿花艳,还有小竹丛。在大堂里的高大孔子塑像前,我禁不住点了三炷香,向这位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躬身施了一礼。在后院的授课堂里,阳光静静地照在排列整齐的木桌上,我在讲台上的授课桌旁站了一会,想象着古时的青城学子们学习的情景。
城隍庙是青城的又一处古迹,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称为“狄青府”。明朝初期,朝廷在此屯兵,将议事厅改为守备府,使其成为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明朝后期,朝廷将守备府改移他处。雍正二年(1724),青城人在此供奉了城隍爷,使之成为城隍庙。城隍爷原名纪信,四川马郡顺庆府人,系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救刘邦脱险而被项羽用火焚烧,后来刘邦得了江山,为示纪念,拜其为城隍爷。城隍庙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大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风格多样。
罗家大院是青城现存最大的古四合院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青城巨商罗希周自行设计、建造的私家宅院。院落坐北朝南,由大门、上下堂屋、东西厦房及耳房构成,三堂五厦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建筑风格。院中翠竹掩映,门庭砖雕装饰图案精美。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罗家是水烟加工世家。罗家的水烟加工工具在大院里静静矗立着,供人们观看,诉说着一段过去的往事。
直街巷是青城普通古民居四合院最多的一个古老小巷。午后的小巷,青石板路非常洁净,两旁是古新交织的民居院门。一位戴眼镜的女画家在一个古老的院门前支着画夹,坐在小板凳上画画,画面上现出了小巷的轮廓。进入一个四合院时,又看到一位男画家坐在院子一角聚精会神地勾画着古老的旧房子。
看到一幅照片,内容是青城人从古至今表演的一种杂技“码柴山”,木条长凳码放到11层高,人扮成猴子和猩猩上到顶尖表演,看起来非常惊险。这样的表演要在春节等农历节日才能看到,那时还会有祭孔、城隍爷出巡、抵羊大赛等民俗表演。
出了街巷东去,来到青城东滩水乡荷塘。当地的人说我来错了时间,初夏,这里的300亩荷花正开,煞是好看。但我并没有失望的感觉,荷塘里,一大片一大片荷花开败,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枝枝莲蓬直立着,像美人迟暮,却风骨犹存。看着它们,尽可以想象众荷花盛开时的艳丽模样。在一片还有绿色伞盖的荷塘中,看见了三四朵还未盛开、只露出些红韵的荷苞。秋风中,它们不能开放了吧,但也不肯就那样枯去,像几个性格坚韧的美少女。
夜晚来临时,青城的上空挂上了一轮明月,月光洒下来,青石板街路一片清辉。望一望天上那轮亘古不变的月亮,看看街旁商铺门窗透出的电灯光亮,我感觉到了青城古镇的古老与现代的对接。
踏在青石板铺就的洁净街路上,心情不由明朗了起来。
这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黄河南岸,距兰州市区90公里。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在此修筑龙沟堡。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判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人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改称青城。
悠悠几千年岁月过去,这里还留存着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古迹,向人们展示着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氏祠堂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青城当时有名的绅士高秉信发起修建。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组成,为方形八卦式的四合小院,后过厅檐下高悬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才兼文武”匾额和咸丰皇帝御赐的“进士”匾额。整个祠堂显示了高氏在青城人才辈出、显赫一时的辉煌。2003年,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门口到大殿,地面台阶一阶比一阶高,均由方方正正的青砖铺就,喻示着高家人一步一个台阶,青云直上,端端正正做人。
青城书院里一派幽静,庭院里草绿花艳,还有小竹丛。在大堂里的高大孔子塑像前,我禁不住点了三炷香,向这位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躬身施了一礼。在后院的授课堂里,阳光静静地照在排列整齐的木桌上,我在讲台上的授课桌旁站了一会,想象着古时的青城学子们学习的情景。
城隍庙是青城的又一处古迹,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称为“狄青府”。明朝初期,朝廷在此屯兵,将议事厅改为守备府,使其成为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明朝后期,朝廷将守备府改移他处。雍正二年(1724),青城人在此供奉了城隍爷,使之成为城隍庙。城隍爷原名纪信,四川马郡顺庆府人,系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救刘邦脱险而被项羽用火焚烧,后来刘邦得了江山,为示纪念,拜其为城隍爷。城隍庙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大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风格多样。
罗家大院是青城现存最大的古四合院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青城巨商罗希周自行设计、建造的私家宅院。院落坐北朝南,由大门、上下堂屋、东西厦房及耳房构成,三堂五厦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建筑风格。院中翠竹掩映,门庭砖雕装饰图案精美。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罗家是水烟加工世家。罗家的水烟加工工具在大院里静静矗立着,供人们观看,诉说着一段过去的往事。
直街巷是青城普通古民居四合院最多的一个古老小巷。午后的小巷,青石板路非常洁净,两旁是古新交织的民居院门。一位戴眼镜的女画家在一个古老的院门前支着画夹,坐在小板凳上画画,画面上现出了小巷的轮廓。进入一个四合院时,又看到一位男画家坐在院子一角聚精会神地勾画着古老的旧房子。
看到一幅照片,内容是青城人从古至今表演的一种杂技“码柴山”,木条长凳码放到11层高,人扮成猴子和猩猩上到顶尖表演,看起来非常惊险。这样的表演要在春节等农历节日才能看到,那时还会有祭孔、城隍爷出巡、抵羊大赛等民俗表演。
出了街巷东去,来到青城东滩水乡荷塘。当地的人说我来错了时间,初夏,这里的300亩荷花正开,煞是好看。但我并没有失望的感觉,荷塘里,一大片一大片荷花开败,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枝枝莲蓬直立着,像美人迟暮,却风骨犹存。看着它们,尽可以想象众荷花盛开时的艳丽模样。在一片还有绿色伞盖的荷塘中,看见了三四朵还未盛开、只露出些红韵的荷苞。秋风中,它们不能开放了吧,但也不肯就那样枯去,像几个性格坚韧的美少女。
夜晚来临时,青城的上空挂上了一轮明月,月光洒下来,青石板街路一片清辉。望一望天上那轮亘古不变的月亮,看看街旁商铺门窗透出的电灯光亮,我感觉到了青城古镇的古老与现代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