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古镇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秋时节是青城古镇最美的季节。黄河岸边的田地里,庄稼长势正旺,有的甚至已经露出金黄色的颗粒,农人们有的忙着浇灌庄稼,有的忙着收割,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果园里,苹果、梨挂满了枝头,枣子像一颗颗红色的小星星繁密地挂在绿色的枝叶间,散发着清香。
  踏在青石板铺就的洁净街路上,心情不由明朗了起来。
  这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黄河南岸,距兰州市区90公里。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在此修筑龙沟堡。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判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人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改称青城。
  悠悠几千年岁月过去,这里还留存着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古迹,向人们展示着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氏祠堂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青城当时有名的绅士高秉信发起修建。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组成,为方形八卦式的四合小院,后过厅檐下高悬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才兼文武”匾额和咸丰皇帝御赐的“进士”匾额。整个祠堂显示了高氏在青城人才辈出、显赫一时的辉煌。2003年,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门口到大殿,地面台阶一阶比一阶高,均由方方正正的青砖铺就,喻示着高家人一步一个台阶,青云直上,端端正正做人。
  青城书院里一派幽静,庭院里草绿花艳,还有小竹丛。在大堂里的高大孔子塑像前,我禁不住点了三炷香,向这位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躬身施了一礼。在后院的授课堂里,阳光静静地照在排列整齐的木桌上,我在讲台上的授课桌旁站了一会,想象着古时的青城学子们学习的情景。
  城隍庙是青城的又一处古迹,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称为“狄青府”。明朝初期,朝廷在此屯兵,将议事厅改为守备府,使其成为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明朝后期,朝廷将守备府改移他处。雍正二年(1724),青城人在此供奉了城隍爷,使之成为城隍庙。城隍爷原名纪信,四川马郡顺庆府人,系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救刘邦脱险而被项羽用火焚烧,后来刘邦得了江山,为示纪念,拜其为城隍爷。城隍庙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大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风格多样。
  罗家大院是青城现存最大的古四合院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青城巨商罗希周自行设计、建造的私家宅院。院落坐北朝南,由大门、上下堂屋、东西厦房及耳房构成,三堂五厦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建筑风格。院中翠竹掩映,门庭砖雕装饰图案精美。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罗家是水烟加工世家。罗家的水烟加工工具在大院里静静矗立着,供人们观看,诉说着一段过去的往事。
  直街巷是青城普通古民居四合院最多的一个古老小巷。午后的小巷,青石板路非常洁净,两旁是古新交织的民居院门。一位戴眼镜的女画家在一个古老的院门前支着画夹,坐在小板凳上画画,画面上现出了小巷的轮廓。进入一个四合院时,又看到一位男画家坐在院子一角聚精会神地勾画着古老的旧房子。
  看到一幅照片,内容是青城人从古至今表演的一种杂技“码柴山”,木条长凳码放到11层高,人扮成猴子和猩猩上到顶尖表演,看起来非常惊险。这样的表演要在春节等农历节日才能看到,那时还会有祭孔、城隍爷出巡、抵羊大赛等民俗表演。
  出了街巷东去,来到青城东滩水乡荷塘。当地的人说我来错了时间,初夏,这里的300亩荷花正开,煞是好看。但我并没有失望的感觉,荷塘里,一大片一大片荷花开败,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枝枝莲蓬直立着,像美人迟暮,却风骨犹存。看着它们,尽可以想象众荷花盛开时的艳丽模样。在一片还有绿色伞盖的荷塘中,看见了三四朵还未盛开、只露出些红韵的荷苞。秋风中,它们不能开放了吧,但也不肯就那样枯去,像几个性格坚韧的美少女。
  夜晚来临时,青城的上空挂上了一轮明月,月光洒下来,青石板街路一片清辉。望一望天上那轮亘古不变的月亮,看看街旁商铺门窗透出的电灯光亮,我感觉到了青城古镇的古老与现代的对接。
其他文献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和美术史的变迁,文化交流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绘画史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魏晋时期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家,奠定了中国绘
现存西安城墙是在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形成的。城墙砖表土芯的建筑特征决定了它不会像石质建筑一样的坚固,它处于不断的消蚀状态,在风雨、人为的侵蚀下发生
[摘要]对文化生态问题的关注源于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强劲发展势头及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众文化因其产生所依据的基础而使其生态呈现脆弱性,因此,关注大众文化生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将是消解其负面效应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生态;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55-02    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生物的发生
[摘要]丁鹤年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诗风高古,清绝去俗,在元、明两代的士林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他作为回族人的这一特殊身份来看,他的诗恰好是考查元代回族人华化的一条佐证,从中可以看出回族在融入中华民族时的复杂心理和曲折进程,也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包容。  [关键字]丁鹤年;回族人华化;伊斯兰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