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寻找适当的方法解决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首先,作为教师应当从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体育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在认知、操作和情意等方面不协调而发生冲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譬如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期待不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无序,也会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教师在繁复的教学中常常也带有情绪,对学生偶尔的失误小题大做,以反面典范教育其他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教师与自己过不去的对立情绪。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脱节,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实际能力有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教师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过高要求,甚至硬性规定完成技术动作的数量,会使学生感到无法承受,只好采取消极对抗。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使个别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也是原因之一。如课堂上过多的集合、调动队伍、强调纪律,阻挠学生合理的自发性活动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引起情绪对立。教师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凭学生成绩的好坏和个人情绪去处理课堂发生的问题。如:对平时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不按要求练习,教师不批评或少批评。而对印象不太好的学生违反纪律,就点名批评甚至变相体罚,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样的教师不信任和不尊重,从而表现出反感。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还可能来自课堂之外,虽然不属于教学关系的原因,也应当引起重视。譬如:1. 社会因素。当前大量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网络传媒等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一些人物个性与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异甚至相左,使学生形成极大反差,滋生逆反。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生活的环境和氛围。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处在家庭矛盾漩涡中的孩子由于苦恼、面子和自尊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也会产生逆反心理。3. 自身心理素质。自身的心理因素是指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虚荣、自傲、自卑及个人中心主义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心理的敏感期,有着一些少年都可能存在的个性叛逆。这些虽然不在教师的掌握之下,但是都应当正视其对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活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与预防
1. 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练习方法上要多样化,寓有趣味性。只有在教学的内容上、方法上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使得教学活动的双方都专注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们的不适应和个别逆反心理的产生。
2. 从实际出发,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标,满足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热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3. 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能重此轻彼。在课堂管理上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在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教师简单粗暴的压制,就会容易引发矛盾,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他们的处境去思考。最好能用巧妙幽默的语言指出他们的缺点,同时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真诚的表扬,把学生的注意转移。让同学都关注到他们的闪光点去使他们摆脱成为反面教材的尴尬局面,同时给他们发挥优势的平台,借指出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
体育教学将学生群体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和锻炼,比起其他学科更具合作和交往的可能,对矫正学生不良心理更具有利条件和明显效果。而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在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行为时,只要我们不是简单制止,注意批评的技巧,换位思考,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软方法或委婉的语气,缓和僵硬紧张的气氛,化解冲突。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加以引导,只要教师能用心感受每一个孩子,顾及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深入他们的心里,就会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即使逆反心理不可避免,也能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妥善解决,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首先,作为教师应当从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体育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在认知、操作和情意等方面不协调而发生冲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譬如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期待不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无序,也会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教师在繁复的教学中常常也带有情绪,对学生偶尔的失误小题大做,以反面典范教育其他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教师与自己过不去的对立情绪。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脱节,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实际能力有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教师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过高要求,甚至硬性规定完成技术动作的数量,会使学生感到无法承受,只好采取消极对抗。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使个别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也是原因之一。如课堂上过多的集合、调动队伍、强调纪律,阻挠学生合理的自发性活动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引起情绪对立。教师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凭学生成绩的好坏和个人情绪去处理课堂发生的问题。如:对平时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不按要求练习,教师不批评或少批评。而对印象不太好的学生违反纪律,就点名批评甚至变相体罚,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样的教师不信任和不尊重,从而表现出反感。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还可能来自课堂之外,虽然不属于教学关系的原因,也应当引起重视。譬如:1. 社会因素。当前大量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网络传媒等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一些人物个性与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异甚至相左,使学生形成极大反差,滋生逆反。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生活的环境和氛围。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处在家庭矛盾漩涡中的孩子由于苦恼、面子和自尊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也会产生逆反心理。3. 自身心理素质。自身的心理因素是指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虚荣、自傲、自卑及个人中心主义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心理的敏感期,有着一些少年都可能存在的个性叛逆。这些虽然不在教师的掌握之下,但是都应当正视其对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活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与预防
1. 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练习方法上要多样化,寓有趣味性。只有在教学的内容上、方法上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使得教学活动的双方都专注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们的不适应和个别逆反心理的产生。
2. 从实际出发,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标,满足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热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3. 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能重此轻彼。在课堂管理上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在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教师简单粗暴的压制,就会容易引发矛盾,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他们的处境去思考。最好能用巧妙幽默的语言指出他们的缺点,同时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真诚的表扬,把学生的注意转移。让同学都关注到他们的闪光点去使他们摆脱成为反面教材的尴尬局面,同时给他们发挥优势的平台,借指出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
体育教学将学生群体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和锻炼,比起其他学科更具合作和交往的可能,对矫正学生不良心理更具有利条件和明显效果。而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在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行为时,只要我们不是简单制止,注意批评的技巧,换位思考,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软方法或委婉的语气,缓和僵硬紧张的气氛,化解冲突。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加以引导,只要教师能用心感受每一个孩子,顾及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深入他们的心里,就会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即使逆反心理不可避免,也能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妥善解决,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