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初探。从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及提升自己魅力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尊重 以人为本人格魅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兼顾两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也许有部分老师注意到了了认为性的重要性,但是局限于现实中的种种困难,都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建议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
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其次,教师应重建教学模式,重构课堂教学。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发挥角色作用。
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又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他们是学习者,又是受教育者,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空间,给予学生足有的尊重。
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一个学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时我在下面小声说话,您不但没批评我,还让同学们听听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
2以人为本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有个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质、辨别事非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是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现代的人与传统的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3提升个人魅力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一份“怎样的老师是你的最爱”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0.2%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无偏见”的,有40.1%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思想与隐私”的,有34%左右的学生喜欢“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必须要不断的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表达和禀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就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与教师的交往能力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学校教育的时代,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信息储存仓库。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才能,这就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促使自身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这一动因和内驱力,从知、情、意等多维度来推动教学的发展,克服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的分离,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得到整体协调发展,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和受教者都需要适当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的师生关系,最终促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李德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宁波.
关键词:尊重 以人为本人格魅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兼顾两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也许有部分老师注意到了了认为性的重要性,但是局限于现实中的种种困难,都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建议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
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其次,教师应重建教学模式,重构课堂教学。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发挥角色作用。
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又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他们是学习者,又是受教育者,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空间,给予学生足有的尊重。
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一个学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时我在下面小声说话,您不但没批评我,还让同学们听听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
2以人为本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有个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质、辨别事非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是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现代的人与传统的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3提升个人魅力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一份“怎样的老师是你的最爱”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0.2%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无偏见”的,有40.1%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思想与隐私”的,有34%左右的学生喜欢“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必须要不断的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表达和禀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就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与教师的交往能力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学校教育的时代,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信息储存仓库。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才能,这就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促使自身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这一动因和内驱力,从知、情、意等多维度来推动教学的发展,克服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的分离,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得到整体协调发展,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和受教者都需要适当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的师生关系,最终促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李德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