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正月初八,年味尚在,空气中飘散着鞭炮的味道,我带着一盒母亲包的荠菜水饺,从山东莱州乘车赶往南昌去,心中有些酸楚,又离开故乡了。荠菜是我幼时常去田野里挖掘的美味菜肴,也是外婆喜欢包饺子用的一种菜,饱含童年的美好回忆。时候虽然过了立春,然而南昌正是冷风冷雨的时节,几乎天天看不到太阳,却又听到了外婆去世的消息。
  我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是必须要看望外婆的,她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了我无尽的关爱,审美的灵感,还有快乐的过往。
  年轻时的外婆个子比较高大,模样也是齐整俊俏,黑发云鬓,翩然不俗。五十年代的时候,和母亲有一张合影,留着一个时髦的“飞机头”,因为那个发型很像一个飞机。那时妈妈弱弱地跟在她的身边,犹如小鸟依人。妈妈覆额短发扎着一个朝天辫,穿得非常齐整美好。那微微发黄的老照片,记载着虽然清苦却依然动人的往日时光。
  我一年级之前住在外婆的娘家,即莱州沙河镇的东郑村。上了一年级,我就住在外婆家了。外婆的村叫战家村,妈妈在我读书的小学教书,那个小学叫国家小学,因为那个村的人大多姓国,是外婆村的邻村。
  我至今怀念那时候的饭菜的味道。其实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都是极品佳肴。排名第一的,也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菜肴超越的,是外婆做的韭菜凉粉。那迷人的味道恐怕再也吃不到了。凉粉必须用沙河镇上生产的,微微有些黑的那种,现在可能已经绝迹了。韭菜最好是春天的,是香气四溢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外婆拿着一个小勺,细心地拨弄着,掌握着每一分的火候。妈妈和三姨都是大铲做饭,只有外婆用一个小勺慢慢调弄。我当时觉得她做菜缓慢,现在觉得倒很符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训,那韭菜凉粉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开胃发汗,滋阴壮阳。排名第二的,是她做的菠菜稀饭。把浓香的玉米面饭中放上绿油油的菠菜,加上一点油盐,喝起来真是有益气补血的感受。排名第三的,是她做的香椿芽炒鸡蛋。春天刚刚萌生的红色香椿芽,加上盐揉一揉,用鸡蛋炒制,清香四溢,美味无双。排名第四的,是夏天夜晚吃的酱油拌嫩葱。南方的小葱是不行的,需要北方的大葱鲜嫩的时候,用酱油和香油调制,辣辣的,咸咸的,美味之极。
  外婆那时候知道我喜欢看荧光灯亮起来的那一瞬,每次吃晚饭,大家济济一堂的时候,就大喊道:“涛,进来开灯棍儿了!”我此时正在外面疯玩,一听到开荧光灯,立即飞一般地跑进屋来,拉开荧光灯(因为大荧光灯很长,所以土话叫灯棍儿),电流通过那灯棍儿,发出嗡嗡声,然后瞬间大亮,雪白的灯光照得屋子宛如明昼,我幸福的感觉也像灯光一样满布全身。

  外婆很少去管生活以外的事情,唯独对于我养小鱼十分支持。欣赏小鱼的畅游是一个审美活动。我幼时喜欢去河里捞鱼,都是些一寸左右的鲫鱼、草鱼、花鲢鱼,每天晚上喂它们面粉。外婆把面粉给我拿出来,看到我喂鱼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说:“鱼儿又长大了些!”那时的鱼池其实是个大马槽,里面还养着睡莲花,夏日的傍晚,睡莲在盛开,鱼儿在畅游,那“鱼戏莲叶间”的风流景象,何须在江南找寻呢!
  外婆不但懂得我的快乐,还是第一个夸我聪明的人。记得好像是六七岁的时候,她找不到东西就问我,而我总是能知道在哪里。她算账算不清也询问我,例如买了几斤猪肉,几斤苹果,花了多少钱,有没有找错钱等,我也总能算对。她高兴地夸我说:“好记事钟!将来一定有出息!”
  她说的“记事钟”,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指的就是大脑的意思。除了外婆,没有第二个人说过这样的方言,所以我记得外婆独特的颇有古代之风的方言。例如,东西很好,她说“嗯呀,委实好”。把水倒了,她说“把水压了”。把东西扔了,她说“把它帧了”。说快睡觉吧,她说“快挈着吧”。说你不要这样或者不要拒绝美意,她说“快怎么生的吧”。这一句“快怎么生的吧”是她独特的表达,往往用在她给别人东西而别人不要的时候,也是没有第二个人说过。我上大学后读中文系,常常想起外婆的话,觉得她是某些将要消失的方言的活字典,有时可以感觉到古代白话的遗存。
  外婆和外公的感情生活,也令我颇有印象。外公五十几岁从山西退休回来,身体还是非常强壮,经常喝酒,也经常发脾气。我五六岁时,他用牙咬厚皮核桃,我说:“我爱吃核桃。”外公回答道:“你爱吃的多了。”他的脾气多数发在外婆身上,经常说她收拾屋子不好、弄的菜不好等等。外婆每次听到这样的责怪,总是一笑置之,或者一个人默默叹气,很少和外公吵起来。外公天生脾气大,不上班了也觉得无聊,于是脾气更大,她大约也是理解的。大学时我问她:“姥姥,你为什么从来不发脾气?”她意味深长地轻叹着说:“人一辈子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忍耐。”是啊,如果外公心绪不好的时候,她也奋力争吵,搞得家无宁日,又有什么意思呢?
  七十岁时,外公开启创业模式,办了一个煤气罐修理部,外婆也没有反对,默默支持。外婆不喜欢和人争论,以前妯娌们也欺负她老实,不善言语,后来都被她的美德折服,非常尊敬她了。外公后来得了糖尿病,说:“我不怕死。”外婆听了,居然说:“你死了我也就死了。”唯一的表白被当时在场的我记得清清楚楚。他们可能毕生不曾表白过,不像现在的恋人天天表白,可是分手还是那么随意。
  那时外公负责外向交往,外婆负责内务操持,二人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发挥得淋漓尽致。外公不但交了很多朋友,也把家里的格局框定下来。1984年外公盖了全村最好的一套瓦房,装饰得很有品位:门口画的乳燕、兰草、牡丹,照壁上写了福寿,画的花草虫鱼,连通往正屋的小路上都雕刻了寿桃小鹿等。那些審美的东西都成为我幼时最爱的绘画题材。
  芸芸众生,皆经历艰难苦恨,欢欣快意。外婆的逝去,给我长久的苦痛,数日不已的长长太息。然而立德之功,总不至于随风而逝,却在岁月的长空里永远铭刻。能力大的人,为国为民;能力普通的人,为家为亲。温厚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中,永安外婆的灵魂!
其他文献
一个渔夫,拉着一片寂寞的海。   沙滩还有点疲倦,因了还是拂晓。   在南澳,除了海岸线起起伏伏望不到边,除了浪花生生灭灭无穷尽,还有白鸥它从远方来,又回到远方去,这边看不见,那边也看不见。当然,这只是因为我的定义,也因为南澳沙滩对我的定义。   焦距再远些,和一粒沙子没两样。   只是远方也有成片的马尾松,也有趴在沙上的藤蔓,也有归航的渔船,也有一天到晚睡不醒的怪石,也有哪家孩子落下的玩
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前往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他受此鼓舞,当年秋天就从江西奉新出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四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三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  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四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十多个省,行程加起來足有万
最近这一波批安徒生的家伙太坏了,充分表现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安徒生如果活着,看到这种事,也会瑟瑟发抖。谁再骂安徒生,我就要骂谁了。   《皇帝的新装》是不是讽刺愚蠢的权力,虚荣的男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是怜悯可怜的女孩,被压迫的女性?   《野天鹅》是不是女儿拯救了哥哥们、自己与国度?11个儿子和一个最小的女儿,现实里恐怕是11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个勇敢而坚韧的女孩,熠熠生辉。   《
“幽默”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在《小辞海》中,原意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将“幽默”与“奇趣、反语、讽刺、机智和滑稽”进行区别,总结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逃避式的苦中作乐的心态。  同一时代的鲁迅则把幽默当作是一种批判社会的手段,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言语杀人于无形之中,但是他会客观地看待幽默,比如他并不反对娱乐式的幽默,只是批判歪曲和滥用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师生这一关系是最玄妙的。它让人们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如胶似漆,几乎要相互占有;同时又明知彼此之间本无瓜葛,终有一日要各自天涯,不过是擦肩的路人。时如父子,时如君臣,时如兄弟,时如朋友。就这么默契地相处着,偶尔坦诚,偶尔疏离,时近时远,在亲密之中拿捏着一种可以随时抽身的微妙尺度。  在我所有的老师里,有两位是很特别的,他们用离别来上课。  高中三年,我竟然有过三个班主任
每每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些言语交锋的名场面,心中总会响起向智慧和说话艺术致敬的激烈掌声: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煮酒论英雄、武乡侯骂死王朗、定三分隆中决策……你来我往,好不畅快。 那么问题来了,山东人诸葛亮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该如何辩论?河北人刘备和安徽人曹操怎么共论天下英雄?甘肃人董卓和内蒙古人吕布竟然吵得起架来?   在我国历史中,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们在不同时期依次被称为“雅言”“
一  我的初恋发生在北大荒。  那时我是位尽职尽责的小学教师,二十三岁,当过班长、排长,获得过“五好战士”证书,参加过“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但没爱过。  我探家回到连队,正是9月,大宿舍修火炕,我那二尺宽的炕面被扒了,还没抹泥。我正愁无处睡,卫生所的戴医生来找我。她是黑河医校毕业的,二十七岁,在我眼中是老大姐。她说要回黑河结婚,卫生所只剩卫生员小董一人,她有点儿不放心。她问我愿不愿在
戴文开 一流的写信人。二流的小说写作者。三流的高中语文教师。四流的温柔的犬儒主义者。亲爱的小果:  你好喔。当我于这个凌晨四点多看到你子夜给我留言的最后说“晚安啦开开,今天的金中园很美,大家都说那是霾,我觉得它一定是雾。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见到丝丝缕缕的阳光和朦胧一片的晚霞,但总归又是新的一天。啊,不知道哪来的感叹哈哈哈,生活真美好。晚安。希望你也这么觉得”的那一刻,我就很想写这封信给你了。嗯,已
1  隨着度夏队队员的离开,之前的繁忙和热闹不再,偌大的中山站区忽然变得冷清起来。茶余饭后,有一个词被大家提起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便是“越冬综合征”。我们曾听老队员提起,甚至还被忠告“别惹越冬队员”。在南极越冬的考察队员,因为在与世隔绝的极端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症状。尤其是在每年5月下旬到7月中旬,南极正值极夜,除了孤独和寂寞之外,考察队员们还要经受长时间黑暗的
因为疫情,很多人拥有了不用干活、学习的超长假期。而人一旦闲了,就容易好奇心旺盛。他们终于对天天都见的《新闻联播》下手了,生出无数个问号:  为什么《新闻联播》主播是一男一女?为什么总是女左男右?为什么他们的脸好像越来越大了?为什么要播收拾稿子的画面?为什么女主持都是短头发?……  这些问题乍看让人十脸懵比,但仔细想想,好像确实都是事实。  那,到底为什么?一男一女  自1978年1月1日开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