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疑被汇率绑架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央行试图阻止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国内货币紧缩就将重新抬头。现在就是。前不久,基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和短暂的货币投放,人民币开始贬值,对美元汇率一度从6.12附近,贬值到6.20附近。央行不愿看到人民币贬值,于是开始干预。明手是以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引导市场,暗手则是收紧货币。
  12月16日,周二,法定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日,但央行并未有新的操作。货币市场利率再度被严重拉高。从现有的分析看,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一现象归因于“年终效应”,而忽视央行有意拉高人民币汇率的真实意图。
  为什么说“收紧货币的真实意图是为了拉高人民币汇率”?第一,商业银行年终资金紧缺是常态,每年必然发生,而中央银行熨平利率市场波动义不容辞,所以这时候只需放些短期货币,整个市场安然无恙,而每逢年末,央行释放短期流动性也是常态,但今年没有,情况异常;第二,从CPI数据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边缘,央行本该主动投放,就算不投放也绝不该进一步收紧,那为什么央行坚持“顺周期”调控?第三,中央一再强调压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问题,央行为什么要拉高利率?
  央行的行为无论从中央意愿,还是从经济背景,乃至市场现实都难以给予合理的经济解释。那为什么央行还要收紧货币?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是央行要逼迫人民币升值,或者说“防止人民币过快贬值”。中国经济的现实需要防范通缩、需要压低企业融资成本、需要压低利率,但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央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这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被人民币汇率绑架。
  笔者认为,目前人民币升值不是、贬值也不是。升值意味着国内货币环境无法摆脱持续性紧缩,从而威胁中国经济内需,威胁中国实体经济;贬值意味着已经流出的人民币将大量回流中国,所表达出的市场现象是短期资本逃逸,将进一步放大人民币贬值预期。与人民币升值、贬值相对的是,国内货币政策紧缩不是,放宽不是。紧缩,经济危机就不远了;放宽,容易引发金融危机。那是不是可以选择中性货币政策?也许可以,但美国不干,他们还在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2014年10月发布汇率报告指出:所有因素都表明,人民币汇率依然被大幅低估。而4月份报告是同样的腔调:中国政府不愿让人民币出现足以让其达到市场均衡水平的升值,而是选择让人民币汇率逐渐调整,目前这一调整已被部分逆转。
  美国人要干什么?他们逼迫人民币升值真是为了均衡吗?其实,均衡只是借口。因为,人民币升值40%,中国贸易顺差不减反增的事实,已经证伪汇率均衡理论。美国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只允许中国紧缩,而不许中国放宽”。
  人民币汇改9年半,为了让人民币升值,中国持续紧缩货币,包括今天还在这样做。结果是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民企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主动性增长动力羸弱不堪;中国经济内需积弱难返,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整个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恶性循环,危墙难立。
  中国金融必须立即拨乱反正,否则像俄罗斯经济那样遭受攻击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其他文献
单次产检价格1700元 市场规模或破百亿  21世纪什么最贵?不是人才,而是健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自我健康管理。  2013年,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了预防性双乳腺切除手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美国《时代》杂志将这一事件称为“安吉丽娜效应”。仿佛一夜之间,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治未病”、“个性化检测”成为了健康服务业喊得最响的口号。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对于学院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院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努力打造科研队伍,认真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0多年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呈现招商引资的成绩,也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介绍当地已经落户的世界500强的名单是他们最常用的,也是最有广告效应的手段。而当时人们想到的世界500强,通常是微软、英特尔、通用电气、诺基亚、西门子等国外公司。  当时的微软公司几乎成了世界500强的代名词,很多地方政府都用各种方式吸引微软入驻。而微软公司又是一个轻资产,在中国没有生产基地的企业。为了满足中国地方政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能源紧张的大趋势下,可再生能源得到重视。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和扶持性政策,推动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光伏发
国家标准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以下简称“2011版标准”)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距离我国首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