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复活与秩序——古埃及宗教仪式中的“洁净”及其相关观念

来源 :外国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 2021-01-25
  [作者簡介] 马智博(1992-),男,甘肃兰州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① Joachim Friedrich Quack, “Conceptions of Purity in Egyptian Religion,” Christian Frevel and Christophe Nihan, eds., Purity and the Forming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and Ancient Judaism (Dynamic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3), Leiden; Boston: Brill, 2013, p.115.
  ② R. O. Faulkner,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Middle Egyptian, Oxford: Griffith Institute Ashmolean Museum, 1988, p.56.
  ③ Aylward M. Blackman, “The House of the Morning,”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Vol.5, No.3(Jul. 1918), pp.148-165; Aylward M. Blackman, “Purification (Egyptian),”  Aylward M. Blackman, ed., Gods, Priests and Men: Studies in the Religion of Pharaonic Egypt,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imits, 1998, pp.3-22.
  [内容摘要] “洁净”作为宗教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拥有隔离危险直达神圣的内涵。在埃及文化中,它与埃及人独有的来生观念密不可分。为此,我们从与“洁净”相关的古埃及人常用的仪式文本入手,分析洁净仪式的内容、功能与象征,及其在古埃及宗教体系之中的地位。此外,埃及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影响埃及人对秩序的思考,宗教实践与表达不断地随之变化,“洁净”作为来生信仰的一部分,其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扩充,呈现出了丰富的宗教内涵。
  [关键词] 洁净仪式;来世信仰;复活; 洁净观念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042-07
  埃及学家弗里德里希·夸克(Joachim Friedrich Quack)曾言道:“对于古埃及文化而言,洁净似乎并不是一件小事。”①“洁净”(Purity)一词在古埃及语中写作, ,或者,转写为wcb,意为动词的“清洗”“洁净”,形容词“洁净的”,以及名词“洁净”。此外,该词汇也有“清白”“无罪”的含义。②在古埃及的语境之中,“洁净”既是一项仪式,也表示一种状态,其背后亦有宗教观念的支撑。它并不仅仅是现代人眼中的干净与卫生,在古代世界具有复活与更新的象征。从宗教人类学所讨论的“神圣”的理念出发,古埃及人无论是给生者进行洁净,以冀隔离混乱获得更新的期许或者为死者进行洁净仪式,以盼其顺利进入来生世界实现转化并且完成复活与永生的愿望,其背后都隐约可见“神圣”的理念与其真实形态的支撑。
  埃及学界通常会用“洁净仪式”(Purity Ritual)来表示这个用专门的瓶罐倾倒凉水进行浇洗的动作,这一仪式主要围绕着国王主持进行的日常神庙仪式与节日庆典,以及从国王到贵族甚至普通民众在葬仪中洁净尸身这两方面进行。但需要知道的是,“洁净仪式”一词在埃及语中并没有专门表达的词汇,通常由w b与sw b两个动词表示这些动作内容。洁净仪式也并非一个单独展演的仪式,而是配套其他的仪式,形成一整套的仪式语言,用以展演埃及人的思维宇宙。
  关于洁净仪式的内容,埃及学界自20世纪初就开始有所讨论,并且有不少的成果。布莱克曼(Aylward M. Blackman)最先对洁净仪式的内容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整理工作,整理出了大致的洁净仪式的顺序过程,并且对其进行了分类。这奠定了埃及学界对“洁净”话题的讨论基调。③随后的戈德瑟罗夫(Bernhard Grdseloff)Bernhard Grdseloff, Das gyptische Reinigungszelt: Archologische Untersuchung, Cairo: Institut Franais d’Archéologie Orientale, 1941, pp.39-40.与塞利姆·哈桑(Selim Hassan)Selim Hassan, Excavation at Giza, Vol.4: Excavations of the Faculty of Arts, Fouad I University, Cairo: Government Press, 1943, pp.69-102通过古王国第五、第六王朝时期的贵族墓葬的图像材料,分析了为死者洁净仪式举行的场所,并且讨论了洁净仪式在葬仪过程中的发生的顺序。加德纳(Alan Gardiner)通过神庙仪式中对国王进行“洗礼”(Baptism)的内容,整理了新王国神庙中关于洁净仪式的神庙壁画,强调从仪式图像的“背景”(context)入手,结合宗教文献与壁画中为国王进行洁净仪式的众神的形象,解释了在仪式场景之中国王与神之间的相互关系。Alan Gardiner, “The Baptism of Pharaoh,”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Vol.36, 1950, pp.3-1220世纪70—80年代,阿尔滕穆勒(H. Altenmüller)H. Altenmüller, “Die Bedeutung der Gotteshalle des Anubis im Begrbnisritual,” Jaarbericht Van het Voorzaziatisch-egyptisch Genootschap Ex Onente Lux(leiden), Vol.22, 1971, pp.307-317.、霍夫梅尔(James K. Hoffmeier)James K. Hoffmeier, “The Possible Origins of the Tent of Purification in The Egyptian Funerary Cult,” Studien zur Altgzptischen Kultur, Vol.9, 1981, pp.167-177.与布罗夫斯基(Edward Brovarski)Edward Brovarski, “The Doors of Heaven,” Orientalia, Vol.46, 1977, pp.107-115.集中讨论了洁净仪式所使用的帐篷,并且考证了这些仪式建筑可能的起源与宗教象征含义。近年,夸克在宗教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了对这些“洁净”进行讨论与框架的整理,并且结合他所擅长的仪式文献与晚期僧侣体纸草文献内容,分别展开了讨论。并且试图重构古埃及的洁净概念,阐释“洁净”和其本身的限制以及与道德观之间的关系。Joachim Friedrich Quack, “Conceptions of Purity in Egyptian Religion,” pp.115-15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明治维新之后,语言问题备受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日本当局为了建立本国的语言学学科,向欧洲选派了不少语言学家,如上田万年、藤冈胜二、保科孝一、桥本进吉、时枝诚记等。这些语言学家留学归国之后,致力于日本的“语言学”学科建设,并影响了近代日本语言学界的走向。上田万年等语言学家接触到西方语言学理论之后,对其冠以“科学”学说之称,并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一直以来的国学研究。  [关键词] 西方语言学;
[内容摘要] 泛希腊主义定义模糊,涵盖芜杂。自治(或自由)与征服是古典泛希腊主义的两种不同面相,二者单独或共同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泛希腊主张和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和冲突关系。泛希腊主义的两种面相构成的张力有助于古典时代希腊城邦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悖论”,进一步凸显了泛希腊主义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从自治(或自由)面相与征服面相入手分析泛希腊主义,可以深化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  
刑事技术课程是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基础理论与现场勘查实训在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促进的效果不佳;偏向理论讲授,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源动力;案例教学设置简单老套,不能贴近公安工作的实战需要等。为了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以现场勘查能力为导向,从构建专题教学体系、应用解构案例模式、实训虚拟仿真平台三个方面,探索刑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