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的一点探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则是学校总体结构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在学校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健康、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充当着“班集体灵魂”的角色,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双重重任。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要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地培育,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尤其是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用“心”沟通,用爱撑起学生心理的晴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从学生进入学校,师生交往的方式将给学生带来深层的情感体验,产生喜、怒、哀、乐、忧、恐、悲等各种情感。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上,班主任治班辛苦劳累,事必躬亲、严加督促,但有时,班主任严厉的要求、苦口婆心的教育,却可能招致学生情绪的对立、内心的怨恨。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治班的关键,而且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善于用仁爱来构筑师生间的桥梁,消除隔阂,融化坚冰。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是一种品格,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尊重是一缕春风,可以化解他人内心的不良情绪;尊重是一种期望,可以激励他人奋发前进。教育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对教师基本品德的要求。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难以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中,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宽容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对成功的学生给予尊重,是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祝贺、赞美和激励;对失败的学生给予尊重,是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安慰、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可以说,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尊重构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動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就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处境,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价值来考虑问题,而不能想当然,不能用自己当中学生时的想法来简单地代替当今中学生的想法。尤其不能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否则,在学生面前,你就将失去教育的基础和权力,招致学生的反感,堵塞进一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信任的道路。班主任只有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模式,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学生才愿意向班主任吐露心底的秘密,班主任才能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教育学生的最好契机。
  2.创设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师以爱育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抚,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要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和家长的放心。也只有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教育不是在他人头脑中打下一个自己的烙印,而应在他人的心灵上点燃一盏发亮的明灯,使他们由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走向成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没有歧视,没有偏爱,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能够放得下班主任的“架子”,洗去脸上的“古板”,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与他们一起迎接欢笑,一同承受苦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对待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要给予真诚、热情、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而决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同时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学生在遇到失败、受到挫折时,班主任还应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感觉自己身处于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环境中。
  
  二、德高为范,为人师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俗话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学生由于生理变化方面的原因,心理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在这关键时期,学生非常关注教师的一点一滴,而且刻意去模仿,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的举止影响太大了,尤其是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的班主任,更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崇高的师德,言传身教,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寓教于无形
  
  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处于叛逆心理最强的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因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人感增强,急于摆脱父母师长的监控,但思想和行动又未脱稚气,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处事并不成熟,容易犯错。这时候,如果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易使他们对师长们呆板的说教难以接受,产生反感,甚至走向师长们期望的反面。因此,如何于无形中实现教育,即要让其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成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1.发挥集体舆论的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有共同的正确舆论及良好班风。所谓集体舆论,就是集体中的那些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一致的意见和态度。它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是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意见和态度对每个成员来说具有心理上的制约作用。比如,当学生违犯了集体的行为规范时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会变得规矩起来,再如,当某个学生以自己的优秀事迹 为集体增添了荣誉时会得到大家的赞同,赞扬使他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舆论不同于一般的意见或态度,不属于个体心理现象,而是一种集体心理现象。
  实际上,学生班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提出“为了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教育原则。集体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有限的教师影响力所无法达到的,凭借它,可以使集体成员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大创建班集体的力量,鼓舞集体成员阻止不道德的言行发生。
  健康舆论的培养重在平时的工作,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形成健康舆论,加以传播。比如通过班会对发生在集体中的某件事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育,造成一种社会气氛,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态度,从而使更多的成员产生出相应的社会心理。在形成良好的舆论的过程中,班主任更重要的不是矫正,而是要预先进行正面的培养,防患于未然,要以正确舆论战胜不健康舆论,对不健康舆论不可姑息纵容。
  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除了进行口头教育、班会讨论等,还要抓住一些不可忽视的阵地,如学生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栏,另外还要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权威人物的核心作用。如果集体中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即使发现集体中的问题,只要不直接触及个人利益,就不发表意见,那么班级舆论也无从形成。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就要注意调整人际关系,使之融洽、有凝聚力。不仅要发挥班干部的威信,形成多数人的意见,还要留意小团体中那些受拥戴受尊重的“核心人物”的作用。他们是一批人中的“领头羊”,言论行动有时与集体目标、规范相符,有时偏离,有时唱对台戏,他们在形成集体舆论的过程中也很有影响力。重视做他们的工作,使之发挥正面影响力,形成良好舆论和班级风气。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
  有人说,教显于形,则事倍功半;教隐于形,则事半功倍。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各项具体活动中,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熏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润物无声”中转化为学生的潜意识行为,其效果往往远胜于一般的教育方式。如开设主题班团队会、举行主题升旗仪式、演讲、文艺表演等,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广泛接触各种社会现象,学会怎样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让学生自主管理,做自己的主人
  
  学生与学生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接近,因而更容易沟通。作為班主任,要善于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达到了理解、执行班主任意图的目的。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应尽可能减政放权,尽可能把班级管理看作是学生们自己的事情,不是班主任的事情。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到职责权限的划分,从活动的组织者到学生干部的教育,我们都应渗透这一思想,通过班级管理这一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切忌简单地堵漏洞,死死盯住学生的言行,随时以组织纪律管束之。
  面对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班主任要做细致的疏导,应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级各项活动都应听取学生意见,使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更易形成宽松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形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班主任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做到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心理、个性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把握住时代的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探索班级工作的新规律,追求教育效果的完美。愿敬业之心开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绚丽之花!
其他文献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意思是在说,人周边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品行及学识上的成长影响极大。  既然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如此的重要,为了搞好外语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为学生去大力营造人文环境,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人文环境该如何去营造呢?    一、使受教外语,近之于耳,受其耳濡而致“耳化”    这一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师生都要讲外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学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正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摘要]针对城镇学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个性的形成及利弊,为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寻找一种较人性的教育方式,促使这些农村学生扬长避短,掌握一些进入城市社会的生存技能,达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农村 城市 文化 教育    一些学者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下了这样的定义:人是文化动物。这无疑是把人当作一种文化的产物,其中深刻地隐含“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思想。
[摘要]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班主任工作既要投入爱心,对学生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爱得适度。  [关键词]中学生 班主任 爱心 批评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決。我在教
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极不合拍。而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专题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专题教学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科学把握教学专题和研究性学习主题设置依据和要求,精心设置教学专题和研究性主题,把课堂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本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普及,运用新技术进行研学旅行已成为新趋势。本文以闽江流域河流地貌为例,利用谷歌地球平台,结合相关软件功能,从研学目的、研学流程、具体任务、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线上研学活动设计的探索,旨在通过充分发挥谷歌地球在研学旅行中的优势,以提高研学旅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谷歌地球;虚拟研学;河流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情感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会有良好的价值观。教学《掌声》一课,可以从“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思想”“渗透道德教育”四个维度,引领学生从阅读中体验情感,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关键词:《掌声》;鼓励;尊重;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面对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和需要共同应对的全球危机,如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进行审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值得思索。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中的文化多样、经济均衡和环境可续三个维度,梳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教材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的体现,解读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从教师、教材、学生活动三方面,提出地理教学中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
拟声词是独立语中的一种,又称为“象声语”,“模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的效果。”(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鲁迅在小说中善于使用这类词语,给人以强烈的音响形象感,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音响描摹自然,寄托作家生活理想。    运用拟声词描摹自然音响,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故乡》中写月下瓜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