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4月21日,面对前来参观调研的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许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副理事长黄安文、秘书长李时夫,以及来自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的社长、总编时,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元感叹说。
20多年前,刘海元已是一家国有食品公司的经理时,毅然和3个好伙伴相约“下海”。不久,已有所成的他们因机缘巧遇,将目光瞄准了武汉人“过早”所喜爱的传统食品——热干面。殊不知,而这一“瞄”竟干成了销售额过亿元的一番大事业。
2003年,当听说河南一家企业率先生产方便热干面,且半年时间在汉销售2000万箱时,作为地道的武汉人,刘海元心有波澜。
“作为热干面的发源地,武汉人没有自己品牌的方便热干面,却被河南人抢了先,似乎说不过去吧。”3月28日,回忆起当初创业的情景,刘海元说那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把方便热干面作为自己的项目,一定要做出特色、地道的武汉方便热干面。
但一直以来,热干面都是手工制造,如何变成方便面?刘海元邀请多名食品专业教授进行项目研究,在历时两年半的开发中,他卖掉住房筹资产品开发,找朋友借钱、银行贷款,朋友和亲戚都劝他何必呢,冒那么大的风险,万一失败就倾家荡产。他则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成功则成仁。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一次试产不成功,再进行下一次的改良。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产品终于试制成功。试产成功后,刘海元专程带一箱热干面到“新马泰”进行飞机压力测试和东南亚地区潮湿气候的考验。结果表明,热干面经受住了考验。这一发明使公司走出了低谷。
当技术终于取得突破时,资金链又完全断掉了,员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工资都无法发放,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尽快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刘海元把自己的住房和商业门面房低价卖了。
当时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劝阻他不要卖,刘海元回忆说:“如果有办法我根本不愿意卖房子,既然选择了方便热干面项目,我不服输,产品要工业化生产,设备必须上马,没钱怎么办,只好卖了……”
虽然“大汉口”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食品行业却是个传统性行业。如何保持企业生命力?
“答案在于,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刘海元感叹说。20年来,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不仅从强化传统食品的营养入手,也不断迎合新一代的消费方式,把热干面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打造成了一个知名品牌,冲出武汉,推向全国,走向国际。
传统印象中,热干面因为是碱水面,制成面饼后口感和保质期难以达标,一直只是即食小吃,不能批量化生产。“创业之初,我们走差异化路线,生产绿色、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2006年,我们研发出‘水煮微膨化干燥技术’,生产出来的方便热干面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条件下,保质期可以达到6个月至1年时间,冲泡后还保持着传统热干面爽滑、韧性的独特口感。”刘海元自豪地说。“大汉口”不仅成为业界第一家将微膨化工艺用于制造方便面的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将碱性面做成非油炸风味方便面的企业。
不仅如此,在产品的口味上,“大汉口”还研发了“厦门沙茶面”“沙县拌面”“开洋葱油拌面”等不同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面食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欢。目前,公司申请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大汉口”商标已在30多个国家注册。
进入21世纪,传统行业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智能化也越来越高。如何把握这一特点,迎来发展新局面?“大汉口”副总经理刘晓婷说,他们选择的答案是:与时俱进,科技创新。
“今年6月,我们将推出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热干面自动酱料机’,实现热干面给料的标准化。”刘晓婷介绍道,传统的武汉热干面店需要有专门的人放芝麻酱等佐料,每个人业务熟练程度都不同,放料多少也不一样。为此,大汉口食品公司推出“自动酱料机”,只需将面碗放到酱料机下,按一下按钮,仅需3秒钟,芝麻酱、酱油等调料就会注入到热干面上。
此外,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还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售卖机”在调试合格后投放市场,如在社区、大学、工廠企业、飞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投放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售卖机”品尝到香喷喷的热干面。
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可能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2013年,公司成立了大汉口电子商务有限分公司。如今,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额占公司全年销售总额近50%。
在很多人看来,电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刘晓婷认为,电商只是产品销售渠道的补充,一个电商单纯要靠产品赚钱,那企业就不会有“钱途”,生命力不会长久。所以,企业要长久发展,必须“多动脑筋,玩花样”。她表示,“我们不仅要卖方便热干面,还要卖服务,卖解决方案。自动酱料机、智能售卖机的研发推出,也是这一思路的结果。”
“你知道吗,我们已被评为高新技术公司!”采访的最后,刘晓婷有些兴奋,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向往。
20多年前,刘海元已是一家国有食品公司的经理时,毅然和3个好伙伴相约“下海”。不久,已有所成的他们因机缘巧遇,将目光瞄准了武汉人“过早”所喜爱的传统食品——热干面。殊不知,而这一“瞄”竟干成了销售额过亿元的一番大事业。
2003年,当听说河南一家企业率先生产方便热干面,且半年时间在汉销售2000万箱时,作为地道的武汉人,刘海元心有波澜。
“作为热干面的发源地,武汉人没有自己品牌的方便热干面,却被河南人抢了先,似乎说不过去吧。”3月28日,回忆起当初创业的情景,刘海元说那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把方便热干面作为自己的项目,一定要做出特色、地道的武汉方便热干面。
但一直以来,热干面都是手工制造,如何变成方便面?刘海元邀请多名食品专业教授进行项目研究,在历时两年半的开发中,他卖掉住房筹资产品开发,找朋友借钱、银行贷款,朋友和亲戚都劝他何必呢,冒那么大的风险,万一失败就倾家荡产。他则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成功则成仁。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一次试产不成功,再进行下一次的改良。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产品终于试制成功。试产成功后,刘海元专程带一箱热干面到“新马泰”进行飞机压力测试和东南亚地区潮湿气候的考验。结果表明,热干面经受住了考验。这一发明使公司走出了低谷。
当技术终于取得突破时,资金链又完全断掉了,员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工资都无法发放,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尽快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刘海元把自己的住房和商业门面房低价卖了。
当时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劝阻他不要卖,刘海元回忆说:“如果有办法我根本不愿意卖房子,既然选择了方便热干面项目,我不服输,产品要工业化生产,设备必须上马,没钱怎么办,只好卖了……”
虽然“大汉口”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食品行业却是个传统性行业。如何保持企业生命力?
“答案在于,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刘海元感叹说。20年来,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不仅从强化传统食品的营养入手,也不断迎合新一代的消费方式,把热干面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打造成了一个知名品牌,冲出武汉,推向全国,走向国际。
传统印象中,热干面因为是碱水面,制成面饼后口感和保质期难以达标,一直只是即食小吃,不能批量化生产。“创业之初,我们走差异化路线,生产绿色、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2006年,我们研发出‘水煮微膨化干燥技术’,生产出来的方便热干面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条件下,保质期可以达到6个月至1年时间,冲泡后还保持着传统热干面爽滑、韧性的独特口感。”刘海元自豪地说。“大汉口”不仅成为业界第一家将微膨化工艺用于制造方便面的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将碱性面做成非油炸风味方便面的企业。
不仅如此,在产品的口味上,“大汉口”还研发了“厦门沙茶面”“沙县拌面”“开洋葱油拌面”等不同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面食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欢。目前,公司申请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大汉口”商标已在30多个国家注册。
进入21世纪,传统行业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智能化也越来越高。如何把握这一特点,迎来发展新局面?“大汉口”副总经理刘晓婷说,他们选择的答案是:与时俱进,科技创新。
“今年6月,我们将推出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热干面自动酱料机’,实现热干面给料的标准化。”刘晓婷介绍道,传统的武汉热干面店需要有专门的人放芝麻酱等佐料,每个人业务熟练程度都不同,放料多少也不一样。为此,大汉口食品公司推出“自动酱料机”,只需将面碗放到酱料机下,按一下按钮,仅需3秒钟,芝麻酱、酱油等调料就会注入到热干面上。
此外,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还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售卖机”在调试合格后投放市场,如在社区、大学、工廠企业、飞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投放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售卖机”品尝到香喷喷的热干面。
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可能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2013年,公司成立了大汉口电子商务有限分公司。如今,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额占公司全年销售总额近50%。
在很多人看来,电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刘晓婷认为,电商只是产品销售渠道的补充,一个电商单纯要靠产品赚钱,那企业就不会有“钱途”,生命力不会长久。所以,企业要长久发展,必须“多动脑筋,玩花样”。她表示,“我们不仅要卖方便热干面,还要卖服务,卖解决方案。自动酱料机、智能售卖机的研发推出,也是这一思路的结果。”
“你知道吗,我们已被评为高新技术公司!”采访的最后,刘晓婷有些兴奋,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