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提压CPR对心搏骤停患者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与标准心肺复苏(STD-CPR)对心搏骤停(CA)患者氧代谢和预后的影响,以评估AACD-CPR的救治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CA时间<30 min、无STD-CPR和AACD-CPR禁忌证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TD-CPR组和AACD-CPR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抢救措施,需要电除颤者给予除颤;STD-CPR组按照2015美国心脏协会(AHA)CPR指南进行操作;AACD-CPR组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进行复苏。记录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氧代谢、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预后指标。

结果

共收入69例患者,STD-CPR组34例,AACD-CPR组35例。① 氧代谢:与STD-CPR组比较,AACD-CPR组复苏过程中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氧载量(DO2)、氧耗量(VO2)均显著升高〔CaO2(mL/L):156±15比142±19,avDO2(mL/L):83±14比73±13,DO2(mL/min):248±51比208±54,VO2(mL/min):134±29比118±32,均P<0.05〕,而心排血量(CO)、混合静脉血氧含量(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 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H值、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Lac)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苏过程中,两组MAP、pH值、SpO2、PaO2均呈上升趋势,PaCO2、Lac呈下降趋势;除STD-CPR组MAP略高于AACD-CPR组外,AACD-CPR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H值差值:0.10±0.15比0.02±0.13,SpO2差值:0.311±0.255比0.159±0.232,PaO2差值(mmHg,1 mmHg=0.133 kPa):12.96±21.84比3.01±13.56,PaCO2差值(mmHg):-9.91±11.17比-3.52±13.87,Lac差值(mmol/L):-0.64±0.61比-0.31±0.58,均P<0.05〕。③ 预后:与STD-CPR组比较,AACD-CP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略有升高(22.9%比8.8%,P>0.05),但ROSC时间明显缩短(min:9.59±2.67比11.83±3.05,P<0.01),1、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下降(分:26.45±6.42比30.73±7.38,19.25±6.27比22.64±5.63,均P<0.05),2周生存率略有升高 (17.1%比5.9%,P>0.05)。

结论

AACD-CPR在改善CA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作用与STD-CPR相当,但在组织器官血氧供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组)和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结扎术(对照组)患者各20例,分别于术前、停机前或手术结束时、术后4 h、术后24 h取血,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RNA印迹法检测辅助性T
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对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CPB)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00例在CPB下行心脏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后48 h内发生AKI的患儿纳入AKI组,同时选取其中与AKI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基础合并症、
【摘要】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19例结直肠患者施行的腹腔镜手术配合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配合顺利,术中失血100 ml~200 ml。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特别是合理的体位摆放和人工气腹压力的控制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配合  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