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8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1.激趣导入,感受智慧。(出示图片)课前做个小游戏,看图猜故事。司马光、王戎都很聪明,他们聪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今天,我们还要结识一个孩子,(板书:杨氏之子)顾名思义,这“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孩子。那你是哪家的孩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勾连,引导学生构建“聪明”的多维度内涵,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带领学生理解题意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简单的文言,将学习内容与自我认识关联起来,滋养言语生命。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預习了课文,你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先自由练习一下,再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课文,正音,断句。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1: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为(给、替)设果。儿应(对别人问答做出反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扫除学生阅读中的障碍,因为到了五年级,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已经比较强,因而只对易出现问题的词句作强化。
  2.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停顿是文言文朗读的灵魂,处理好停顿与重音,才能读出节奏感,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凭着自己的经验试着练一练,再参考老师给的停顿号读一读。
  (指名朗读,齐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时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节奏感出来了,味道就不一样了。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你们想挑战一下,读读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吗?
  (去掉文章中的标点,指名读,齐读。)
  古时候排版跟现在也不一样,这种竖排版的文章,你还能读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停顿号读出节奏、去标点读、改排版读,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锻炼语感,激发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读懂故事,品悟智慧
  1.读懂大意。读通读顺了,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遇到困难可以跟同桌商量一下。
  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吗?(学生提问,教师释疑。)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重点指导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夫子”是先生、您的意思。“禽”是鸟的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什么给杨氏子看?
  读懂了故事的意思,我们来做个游戏。文白对读,老师读现代文,你们读古文,要读出其中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充分利用差异资源解疑释难。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适度点拨引导或讲解,帮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情境表达。孔君平到杨氏子家去拜访他父亲,未曾想杨父不在,就把他儿子叫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看杨梅,再看看这杨氏小儿,眼珠子一转,他会想些什么?
  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为什么杨氏子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全班交流。)
  杨氏子既机智地回应了孔君平的调侃,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还表达了对长辈的敬重。
  若来者是桂君平呢?若来者是柳君平呢?若来者是黄君平呢?
  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小组交流一下,要求有观点、有证据,尽量说全面。(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这一来一往,语言是多么风趣,应答是多么精妙!
  任选一句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可创造性地添加动作、表情、语气词来读。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男女生分别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分为五步:第一步创设情境,揣摩人物心里想些什么,感受到心思的机巧,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风趣和应答的精妙;第二步体会杨氏子语言中“未闻”的精妙,其说话委婉,既机智地回应了孔君平的调侃,又不失对长辈的敬重之情;第三步迁移运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第四步综合归纳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培养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第五步读好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想象创造,入情入境。
  四、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1.这篇小古文言简意赅,人物语言风趣幽默,对答机巧俏皮,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想看看这个故事的动画片吗?不过有点遗憾,这个动画片没有声音。怎么办?
  用文言为动画配音,敢迎接挑战吗?
  先看一遍,找找感觉,再对照原文和画面练习一下。(指名朗读配音。)
  2.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像古人一样用抑扬顿挫的语言,一起给这个《杨氏之子》动画片配音,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就更棒了。去掉字幕也行吗?
  【设计意图】创设给动画片配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用文言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熟读成诵,进一步感受人物语言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好玩的小故事,(PPT出示《口中狗窦》)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路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
  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故事中的张吴兴与杨氏子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的语言智慧不同在哪里?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待人接物有什么启发呢?
  小结:与人交往要文明有礼,能听出人家的言外之意,应答要机敏得体。如果是善意的玩笑,我们可以委婉地回应。如果是恶意的攻击,我们也可以机巧地以牙还牙。这也是生活的智慧。
  2.像这样聪慧的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推荐大家阅读《徐孺子赏月》《钟氏之子》,感受其中语言的魅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与父母合作讲述故事,制作视频,一定能圈粉无数。
  【设计意图】以张吴兴的故事与本篇课文构建一组群文,在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之外,激发其深度思考,帮助其学习待人接物之道。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我坐在灯光里  寂静落在周围,就会伸出许多手  寂静会在羽毛的空气中开出白色的花朵  我坐在灯光里  惨白的光线在上升中形成细密雨线  再也没有一种灯光  像今晚的灯光,细腻,柔和  好像我们过去的童年重又回来  好像我们挤在旧时光的  蓝布衫里,  母亲低下头看看我:冷吗?  我点点头  母亲裹了裹藍布衫  母亲又问:还冷吗?
期刊
自读课,并不是新生事物。不过,从教三十余年,始终束之高阁。直至温儒敏先生主编的统编语文教材问世,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确立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首次将阅读教学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加大这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我才隐隐有了一种直觉:充分展示自读课及其教学的风采的最佳时机已悄然而至。  庆幸的是,在常州市教科院组织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不仅聆听了国培专家张宝华先生的讲座《统编语
期刊
统编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单元教学导语中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做了提示,便教利学。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关注语文素养提升点,对教材适度拓展延伸,进行相关资料的链接,开展口头补白、小练笔等相关言语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拓展时机  一般来说,拓展教学内容的时机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流程中,其作用概述如下:  例如五年级下册《手指》这篇课文,单
期刊
针对目前人工进行地类分析和面积统计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基于ArcGIS 10.2平台,采用Python语言开发了地类统计分析工具。结合济南市现行地类叠加分析规则对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的地类分析功能可叠加多期地类数据实现对最高地类的提取,地类面积统计功能可实现对不同行政区界内的地类面积统计,工具运行结果正确,可有效提高地类分析和面积统计效率,大幅度缩减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