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存在的调式音高感问题出发,追溯学生早期音乐经验积累的情况,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影响声乐调式音高感的原因、表现,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早期音乐经验 调式音高感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24-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艺术领域是五个领域课程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而艺术领域的教学不仅需要有艺术教学方法,还需要有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在学前教育本科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早期的音乐学习,都被文化课程所取代,学生音乐经验基本靠听流行音乐来进行积累,早期音乐经验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音准感的建立和稳定,造成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学习的时候音准和节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声乐学科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热情。
幼儿时期和少年时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很多学校都不重视音乐课,甚至将音乐课取消或有其他科目代替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乡镇、农村学校中更为常见。
根据能够检索到的文献看,已有很多论文探讨视唱、合唱中的音准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都从听练角度,提出循序渐进、科学引导等方面进行阐述,但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策略的文章还较少。
本文研究的对象指向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本文关于早期音乐经验主要指幼儿时期和少年时期,在园、校期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音乐经验的积累;也包括在这个阶段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及同伴之间的音乐经验分享。
调式音高感作为一种心理感知能力,在学生中具有差异性。本文所讨论的音准感,并非决定的音准感,而是包含在调式里的、融合在整个音乐作品中的切合调式音阶的心理听觉感受。
二、早期音乐经验不足的原因及表现
早期音乐经验不足的学生,在早期的音乐学习中,学习时间的不足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都会造成调式音高感较弱,造成音乐学习的被动缺席。根据音乐经验积累的程度,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早期音乐经验完全缺失,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几乎没有,个人对于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感知也处在几乎没有的临界状态;第二,早期音乐经验等同缺失,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少,个人对于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感知也处在非常低的程度;第三,早期音乐经验有所积累,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多,个人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并且的开始对音乐进行主动学习和感知;第四,早期音乐经验较为丰富,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音乐有较强的偏好,个人对音乐表现为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吸收一切有益的音乐经验,并乐于使用音乐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经过研究分析,音乐学习经验的积累度与调式音高感的准确程度成正相关。
早期音乐经验完全缺失的学习对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习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早期音乐经验等同缺失的学习对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音乐课,但有非专业老师担当的情况,以口传教授歌曲为主,音乐活动形式单一,绝大部分音乐教学时间被其他科目占去;早期音乐经验有所积累的学习对象在小学阶段有过音乐课的学习,但离幼儿园、小学教育中要求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早期音乐经验较为丰富的学习对象,基本都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但仍有一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
早期音乐经验的缺乏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调式音高感的问题。学生在演唱时,音乐不准、调式感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固定音高的概念和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最常见的是一度音程和二度音程,尤其是小二度音程,如唱名中fa和si的音准问题。第二,缺乏内心听觉,在乐句之间频繁的转调。在教学中,有的调式音高感不好的同学在演唱一首八个乐句的曲子的时候,常在乐句之间转调,尤其是在感觉不能上去的音高就转调来唱,在自己歌唱较为舒服的音域又转回来。调式音高感不好的同学中,绝大部分在早期音乐经验积累中处于完全缺失状态。
在早期音乐学习中处于完全缺失状态对于后期建立音准感是有极大影响的,严重影响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否定自己,放弃学科的学习,这对于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另外,对于早期声乐学习被动的学生,语言(歌词)辅助作用对节奏有所帮助,但对调式音高感的训练收效甚微。
三、早期音乐经验与调式音高感的关联性
根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早期音乐经验的积累程度与调式音高感的稳定程度相关。早期音乐经验积累完全缺失的学生在音准上最不稳定,早期音乐经验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生在音准上也较稳定。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调式音高感不稳定地同学常常发生跑调、转调现象,比如分句转调、句内转调,音准的不稳定常常导致跑调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早期音乐经验与调式音高感问题的策略
(一)统合感觉建立调式音高感
调式音高感的稳定性在演唱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演唱时候的心理稳定性需要从音的练习开始,只有音的稳定性的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音准和心理素质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来进行教学。如视觉、听觉、感觉、空间觉等,将这些感官统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音高调式感。另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听觉练习,调式音高感不准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学生不会听,没有倾听的习惯。因此,可以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调式音高感。 首先可以使用和声音程模唱训练法。除了单音模唱可以训练学生的调式音高感外,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图式法来辅助和声模唱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音准,例如,给定固定音,告诉他们唱名,之后让学生找给定的音或者给定的音程关系,并演唱出来。简单的做法是,可以将学生分成2个组,给定任意的音后,告诉他们唱名,然后分组找到指定的音,并且反復模唱,几组同时演唱的时候不能受它组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图式的方法来展现音程之间的关系,用平面关系中的距离关系来对应音程之间的关系,当音不太准时,可以用这样直观的方法告诉学生是高了还是低了。以音的稳定性建立演唱时的心理稳定性。例如:教师在钢琴上给出一个音,告诉学生其唱名是la,然后让第一组同学找到fa,第二组同学找到re,两组同时进行,不得一先一后,在找音的同时,要求学生不能受到其他组的影响,这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音准的稳定性。
其次可以使用乐句创编训练法。给定学生熟悉的乐句,要求学生创编第二句,可以将第一句的尾音作为 再进一步还可以要求学生结束在某个音上。解决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乐句之间的转调,关键在于对于音程之间的习惯养成,建立乐句之间的心理联结和和声联结。通过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突破心理防线,摆脱在唱固定乐句时害怕音准不准的问题,首先能够开口唱;其次还能够创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句之间的调式感;有了好的乐句之间的联结感,就是建立起了音乐内调式音高的一致感和稳定性。
(二)从心理学角度,重点解决音的倾向性问题
在教学和学习中,音乐工作者都知道,我们对音准的把握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定宽容度的。当音准的误差在这个宽容度之内,我们听到的音都会被认为是准确的,有的时候甚至被认为是“个性的”“有特色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死板的通过单音的练习来衡量一个学生的音准,而应放到调式音高教学当中去衡量。比如,一个学生,跟着钢琴演唱单音是还算准确,但是一唱起歌来,就容易出现跑调和转调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将练习放到调式音高练习中去。
教学研究发现,在课堂中融入声乐心理学的方法,会比单纯的练唱效果更好。心理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学时,告诉学生他本身的存在的哪些音准的问题,对于单个音偏低或偏高,要让他在心理上将无形地声音有形化,告诉他音高应该更高还是更低,使其声音有形并有物理倾向性,这时候还可以辅助手势,通过控制手势来控制声音,从心理上达到能够控制声音的目的。
五、对于音乐经验积累的启示与思考
早期音乐经验的积累对于人一生的艺术审美都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的各要素中,歌词对于音乐调式音高感的稳定性来说,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作用甚微。那么在教学中,音高、旋律、节奏、速度等的学习对于音准的影响就是巨大的,那么在调式音高感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大对于音高、旋律、节奏、速度等的练习,这样对调式音高感的形成才是更有效的。
音乐经验是在不断的感知中积累起来的。要想获得较好的调式音高感,就需要从生活中不断地汲取艺术的养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优质艺术资源,在不断的倾听学习中丰富自己地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云良.谈绝对音高感和相对音高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04).
[2]王颖.亨利·迪蒂耶音高体系构建及“调式音阶”观念研究——从《音色、空间、运动——星夜》手稿谈起[J].音乐研究,2018,(01).
[3]张有川.里盖蒂的调式和声语言特征——以里盖蒂创作于匈牙利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关键词:早期音乐经验 调式音高感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24-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艺术领域是五个领域课程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而艺术领域的教学不仅需要有艺术教学方法,还需要有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在学前教育本科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早期的音乐学习,都被文化课程所取代,学生音乐经验基本靠听流行音乐来进行积累,早期音乐经验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音准感的建立和稳定,造成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学习的时候音准和节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声乐学科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热情。
幼儿时期和少年时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很多学校都不重视音乐课,甚至将音乐课取消或有其他科目代替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乡镇、农村学校中更为常见。
根据能够检索到的文献看,已有很多论文探讨视唱、合唱中的音准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都从听练角度,提出循序渐进、科学引导等方面进行阐述,但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策略的文章还较少。
本文研究的对象指向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本文关于早期音乐经验主要指幼儿时期和少年时期,在园、校期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音乐经验的积累;也包括在这个阶段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及同伴之间的音乐经验分享。
调式音高感作为一种心理感知能力,在学生中具有差异性。本文所讨论的音准感,并非决定的音准感,而是包含在调式里的、融合在整个音乐作品中的切合调式音阶的心理听觉感受。
二、早期音乐经验不足的原因及表现
早期音乐经验不足的学生,在早期的音乐学习中,学习时间的不足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都会造成调式音高感较弱,造成音乐学习的被动缺席。根据音乐经验积累的程度,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早期音乐经验完全缺失,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几乎没有,个人对于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感知也处在几乎没有的临界状态;第二,早期音乐经验等同缺失,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少,个人对于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感知也处在非常低的程度;第三,早期音乐经验有所积累,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多,个人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并且的开始对音乐进行主动学习和感知;第四,早期音乐经验较为丰富,表现为早期音乐集中学习时间较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音乐有较强的偏好,个人对音乐表现为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吸收一切有益的音乐经验,并乐于使用音乐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经过研究分析,音乐学习经验的积累度与调式音高感的准确程度成正相关。
早期音乐经验完全缺失的学习对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习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早期音乐经验等同缺失的学习对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音乐课,但有非专业老师担当的情况,以口传教授歌曲为主,音乐活动形式单一,绝大部分音乐教学时间被其他科目占去;早期音乐经验有所积累的学习对象在小学阶段有过音乐课的学习,但离幼儿园、小学教育中要求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早期音乐经验较为丰富的学习对象,基本都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但仍有一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
早期音乐经验的缺乏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调式音高感的问题。学生在演唱时,音乐不准、调式感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固定音高的概念和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最常见的是一度音程和二度音程,尤其是小二度音程,如唱名中fa和si的音准问题。第二,缺乏内心听觉,在乐句之间频繁的转调。在教学中,有的调式音高感不好的同学在演唱一首八个乐句的曲子的时候,常在乐句之间转调,尤其是在感觉不能上去的音高就转调来唱,在自己歌唱较为舒服的音域又转回来。调式音高感不好的同学中,绝大部分在早期音乐经验积累中处于完全缺失状态。
在早期音乐学习中处于完全缺失状态对于后期建立音准感是有极大影响的,严重影响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否定自己,放弃学科的学习,这对于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另外,对于早期声乐学习被动的学生,语言(歌词)辅助作用对节奏有所帮助,但对调式音高感的训练收效甚微。
三、早期音乐经验与调式音高感的关联性
根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早期音乐经验的积累程度与调式音高感的稳定程度相关。早期音乐经验积累完全缺失的学生在音准上最不稳定,早期音乐经验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生在音准上也较稳定。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调式音高感不稳定地同学常常发生跑调、转调现象,比如分句转调、句内转调,音准的不稳定常常导致跑调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早期音乐经验与调式音高感问题的策略
(一)统合感觉建立调式音高感
调式音高感的稳定性在演唱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演唱时候的心理稳定性需要从音的练习开始,只有音的稳定性的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音准和心理素质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来进行教学。如视觉、听觉、感觉、空间觉等,将这些感官统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音高调式感。另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听觉练习,调式音高感不准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学生不会听,没有倾听的习惯。因此,可以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调式音高感。 首先可以使用和声音程模唱训练法。除了单音模唱可以训练学生的调式音高感外,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图式法来辅助和声模唱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音准,例如,给定固定音,告诉他们唱名,之后让学生找给定的音或者给定的音程关系,并演唱出来。简单的做法是,可以将学生分成2个组,给定任意的音后,告诉他们唱名,然后分组找到指定的音,并且反復模唱,几组同时演唱的时候不能受它组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图式的方法来展现音程之间的关系,用平面关系中的距离关系来对应音程之间的关系,当音不太准时,可以用这样直观的方法告诉学生是高了还是低了。以音的稳定性建立演唱时的心理稳定性。例如:教师在钢琴上给出一个音,告诉学生其唱名是la,然后让第一组同学找到fa,第二组同学找到re,两组同时进行,不得一先一后,在找音的同时,要求学生不能受到其他组的影响,这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音准的稳定性。
其次可以使用乐句创编训练法。给定学生熟悉的乐句,要求学生创编第二句,可以将第一句的尾音作为 再进一步还可以要求学生结束在某个音上。解决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乐句之间的转调,关键在于对于音程之间的习惯养成,建立乐句之间的心理联结和和声联结。通过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突破心理防线,摆脱在唱固定乐句时害怕音准不准的问题,首先能够开口唱;其次还能够创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句之间的调式感;有了好的乐句之间的联结感,就是建立起了音乐内调式音高的一致感和稳定性。
(二)从心理学角度,重点解决音的倾向性问题
在教学和学习中,音乐工作者都知道,我们对音准的把握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定宽容度的。当音准的误差在这个宽容度之内,我们听到的音都会被认为是准确的,有的时候甚至被认为是“个性的”“有特色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死板的通过单音的练习来衡量一个学生的音准,而应放到调式音高教学当中去衡量。比如,一个学生,跟着钢琴演唱单音是还算准确,但是一唱起歌来,就容易出现跑调和转调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将练习放到调式音高练习中去。
教学研究发现,在课堂中融入声乐心理学的方法,会比单纯的练唱效果更好。心理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学时,告诉学生他本身的存在的哪些音准的问题,对于单个音偏低或偏高,要让他在心理上将无形地声音有形化,告诉他音高应该更高还是更低,使其声音有形并有物理倾向性,这时候还可以辅助手势,通过控制手势来控制声音,从心理上达到能够控制声音的目的。
五、对于音乐经验积累的启示与思考
早期音乐经验的积累对于人一生的艺术审美都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的各要素中,歌词对于音乐调式音高感的稳定性来说,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作用甚微。那么在教学中,音高、旋律、节奏、速度等的学习对于音准的影响就是巨大的,那么在调式音高感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大对于音高、旋律、节奏、速度等的练习,这样对调式音高感的形成才是更有效的。
音乐经验是在不断的感知中积累起来的。要想获得较好的调式音高感,就需要从生活中不断地汲取艺术的养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优质艺术资源,在不断的倾听学习中丰富自己地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云良.谈绝对音高感和相对音高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04).
[2]王颖.亨利·迪蒂耶音高体系构建及“调式音阶”观念研究——从《音色、空间、运动——星夜》手稿谈起[J].音乐研究,2018,(01).
[3]张有川.里盖蒂的调式和声语言特征——以里盖蒂创作于匈牙利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