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诠释的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前辈的课《印度洋上生死夜》。课堂中,他以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富有文采和激情的教学语言,及时细致的引导点拨,及时到位的评价激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示了一段话:在生活中,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会选择:A.像皮埃尔那样;B.救克勒松;C.说不清楚。
  这段话直面人性的弱点,不仅让学生思考,而且也让在座的听课教师有所触动。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选择A,我要像皮埃尔那样,虽然救不了克勒松,但是却挽救了整船乘客的生命。
  师:你像皮埃尔一样伟大。
  生2:我也会留在那儿发信号的,尽管心如刀绞,救不了克勒松。
  ……
  在后来和这位教师的交流中知道,他是不想让学生们都来做“英雄”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说也要考虑自己的妻子,可是学生们大多数还是选择了“A”。在这个环节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的回答却没被注意到,她说:“我选择C,说不清楚……”可是,教师可能是一直在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说不做英雄,却把她的回答给忽略了!这是多么不容易,却又多么中肯的心里话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说“做英雄”是每个人的向往,可是,能说出“说不清楚”才是最可贵的!爱是皮埃尔牺牲妻子救乘客,爱是眼看妻子离自己而去的抽搐……小小年纪的孩子,面对残酷的需要选择的爱,有时是“说不清楚”的。
  爱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爱、父母之爱、祖国之爱、社会之爱等。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课本中的情感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爱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真挚,文质优美,蕴涵着丰富情感内容的名家名篇,这些都是至情美文,反映人间真情,如爱国情、亲情、师生情、朋友情、邻里情,情感真挚动人,文兼质优。
  自然之爱。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我们的精神。如《特殊的葬礼》告诉我们应该保护环境;《黄果树瀑布》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父母之爱。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爱如茉莉》中给女儿深深感悟的平淡的爱,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祖国之爱。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长城和运河》、《我们爱你啊,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菩萨兵》、《大江保卫战》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社会之爱。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师恩难忘》等课文中感受师爱,从《我不是最弱小的》等课文中感受友爱,从《真情的回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爱。
  二、爱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懂得爱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爱。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爱什么,为什么要爱。表现大自然之爱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受爱
  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教师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的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学生体验到爱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表达爱的情感的语段,如《爱如茉莉》,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之间平淡却浓浓的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爸爸对儿子的榜样作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烟台的海》,要抓住描写海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2.在想象思维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通过对《三亚落日》落日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大江保卫战》,想象黄晓文铮铮铁汉的本色,能够激起我们对人民子弟兵的赞颂。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懂得爱、感受爱,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云雀的心愿》,可以“我为森林作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孔子游春》一课,提问“子路会怎样感谢老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雪儿》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雪儿,你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丰富的爱的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懂爱、感受爱、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如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重视,但是,“优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一叶障目”。优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一、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1.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优生因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好,一直处于家庭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对于刚起步学写字的学生,主要是描红、临帖、仿写,因此会观察、认真观察的学生更容易把字写美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特别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让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习写字。  一、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视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强化目标,掌握个性化阅读的行走方向  新的课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教材中提及的五位音乐家的生平、小故事、代表作品、作品风格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学语文。  2.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力,激发对美的追求。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关于五位音乐家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剪贴或摘录到笔记本上。  2.布置学生听古典音乐。  3.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  1.通过读书交流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读书、写作方法指导。  2.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受到爱的教育。  3.用爱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启交流活动。  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的书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爱的教育》就是这么一本好书。一百多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一、走进神圣的课堂,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讲,课堂教学就是
讲评是连接“教师批阅”与“学生修改”的桥梁,能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促进学生改进习作,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自己的阅读经历与作文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在习作讲评上的几点方法。  一、讲评时机,宜早不宜晚  我曾对本班学生做过调查,仔细看了教师眉批总评及修改细节的约占35%,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了再创作的仅占2%,60%的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还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006年我校农远工程的建立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链接,点化生活资源  “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引导生活。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1.巧取生活素材  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
解题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思路阻塞、一筹莫展则是解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训练,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风格,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是数学解题中两种最基本的解题思路。“由因导果”就是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以定义、定理为依据,一步一步地推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法”;“执果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