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挑战廖误,也是底毁真理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本书的13篇正文里,米香共向13个他认为的经济学谬误发起了挑战。但笔者读完这本书后,却基本上不能赞同他的观点。
  先说他的没有道理的对所谓经济学谬误的批判。在第一篇“谬误”中,米香认为几百年来推动全球化的国际自由贸易是不好的,“因此,应该制定一个良好的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方案,或者至少针对那些诸如消耗性奢侈品或相近替代品制定更多的贸易保护制度,以更好地保护本国商品。”
  米香先生在本书中最没有道理的对经济学主流认识的攻击要数第12篇“谬误:通货膨胀是由货币的过度供应导致的”。米香认为“战后数十年来的经验事实并不支持有关货币过度供给导致通货膨胀的观念”,他说,通货膨胀“完全取决于劳工要求增加工资的斗争精神”,工人们为增加工资而展开的斗争才是推动战后持续通货膨胀的构成性原因。米香先生这种结论完全是不顾事实不讲逻辑,颠倒因果关系。比之战前和东半球、南半球,西方欧关社会的劳工其地位确实强势,但若与资方相比,却不能过高估计他们的这一强势地位。即使西方劳工强势得很,他们有涨工资的主导权,如果涨工资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无非是,工资和物价齐涨,或者说需求和供给齐涨。那么这种齐涨局面会引发有害无益的通货膨胀物价普涨么?不大可能,因为人们不欢迎的不能忍受的物价普涨是在没有工资上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说工人要求涨工资推动了通货膨胀也说不通,工人或工会不可能乐意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事实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更高,工人是弱势群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在处于物价普涨压力之下时,才有动力要求增加工资。经济学界弗里德曼的结论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货币超额供给才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本书最有道理的对主流经济学观点的批判当属“谬误13:经济增长率是衡量民众满意度提高的一项很好的指标”。在这一篇,米香先生讨论了经济增长率这一指标都涵盖了什么内容,又忽略了什么东西,在“好处”产生的同时都生产了哪些不可避免的“坏处”。他指出,正是因为重复计算的CNP核算,使得CNP的数字往往超过了国民净收入NNI,即是用工资、薪金或者利润核算出来的每年所有经济收入的总和。但核算净收入NNI仍然不是问题的关键,米香指出,在当今社会,真正困扰公民的并不是收入本身,而是与收入相关的其他东西,人们习惯用所谓的“琼斯效应”即人们总是与别人攀比来概括这类情况。“我们把这种态度推到极限,即不管一个人是否相信CNP的增长事实上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的正面表现,都可以得出,如果社会上所有人的收入都增长了相同的比例,那么没有人会觉得这会使他的状况变好了。更现实一点儿,如果一些人的收入比其他人提高了更多的比重,那么当出现了所有人的收入都上涨到了同一水平的时候,这部分人必然会觉得他的情况变糟糕了。也就是说,我们越是贴近于这种极限性的态度,越会觉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目标缺乏合理性。”
  到这里,米香先生带着他的读者来到了经济学的边界,是的,经济学不能解释更不能解決所有问题,很多问题,需要其他科学来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最后有必要说的是,米香先生在这里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中国人反思当下甚嚣尘上的所谓GDP崇拜。
其他文献
2009年12月5日,是台湾劳动党20年党史上值得特别铭记的一日。这支台湾最“红”最“统”的政治力量经过20年的积累,终于第一次在台湾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其中央委员高伟凯以“工人不大,团结最大”为竞选口号,以4736票成功当选第17届新竹县县议员。  成立于1989年3月,以社会主义为信仰,以劳工阶级为主要对象,以黄星绿地满天红为党旗,力主两岸和解和平统一的劳动党在台湾岛内几乎就是共产党的化身。在
这里是“世界屋脊”,虽有雪域高原美景但人的生存条件恶劣,人口自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后就开始减少,直到近数十年才进入快速增长期。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常住人口已超过300万,这个数字仅及全中国人口的1/450,但西藏的独特价值不在于人口多寡,而在于其传承千年的藏文化。  藏文化兴盛于公元10到16世纪,后半期佛教(喇嘛教)日益盛行,给藏文化赋予浓重的宗教色彩。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僧尼不能婚育,藏区的人
吉姆·柯林斯曾说过,“优秀的领导者懂得提供答案,而伟大的领导者则懂得出正确的问题。”    用了四年的功夫,劲霸不仅实现了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的垒面丰收,实现了从创业晋江到入驻上海的“出江入海”战略,更通过创立国家茄克实验室、起草修订茄克国家标准、成为中国茄克色彩研发基地等一系列惠及并影响整个行业的动作,实现了策领中国茄克产业发展的行业担当。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品牌管理者一连进副总裁,也在努力完成着对一
策划人语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成为每年开春媒体的例牌报道内容。而今年的情势,似乎又显得格外严重。珠三角缺工的人数已从当年的15万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类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幅图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  但细想一下:一群人,每天匆匆穿梭于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却从来无缘与城市乃至
2011年初,当北非发生变运之时,那些和卡扎菲在同一时代发动或参加革命的海外同仁们,只要还健在,都通过不同形式向卡扎菲表达了关切和支持。新生代盟友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力挺卡扎菲,让卡扎菲在遭受内外围攻之际感受到些许暖意。这些革命领袖和继承者们尽管在阿拉伯统一问题上各打算盘,但在反西方和维持自身统治合法性上不存在分歧,对他们而言,一个隐性命题就是支持卡扎菲也是在为自身辩护。     被复制了的革命 
台湾2012年大选将迎来史上最激烈、最精彩的“双英决战”。国民党大佬钱复在当李登辉的“外交部长”时就曾明言:“外交政策”只是台湾当局政策的一个环节,而大陆政策是台湾未来走向,攸关台湾兴亡,其位阶应高于“外交政策”。  台湾的现实证明了钱复“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对外关系”的眼光与预见——对台湾而言,处理不好两岸关系,就处理不好一切对外关系!因此,两岸议题在2012年大选中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也是蓝绿政
“占领华尔街”,听上去气势汹汹,其实多是文戏。该运动的大本营设在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而非华尔街两边的高楼大厦,活动分子只能三三两两“和平”进入又短又窄的华尔街,一旦阻碍交通,就会被警察带离。示威分子所做的,就是拿着标语牌或做出各种怪异的装扮吸引游客和记者的注意。有志愿者、工会和慈善組织给他们送水送粮送睡袋,等到这个公园住不下了就向市政厅附近的福利广场或稍远的纽约“华盛顿广场公园”疏散人马,活脱
上期《南风窗》对西部开发10年做了回顾,这是个重要的起点,有许多延伸问题可以来讨论一下。从西部开发10年我突然想起一则陈年旧事。  在大西部开发这个观念提出之前,1990年初期曾有过所谓的“大循环”之说。当时中国的东岸已开始发展,于是有人相信,可以借由东岸的发展而逐步向内陆及西部“滴漏”(TrickleDown),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质疑是:根据全球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发展,它的效果并不会“滴漏”,反
谁能大量购买大众媒体的篇幅和节目时段,作为本身道场弘法宣传之用,通常也意味着,谁就能藉此快速窜升为台湾佛教界的大师。政商名流和名僧之间,经常互壮声势,一方面可拉拢相关的信众支持,一方面则藉此增加曝光率和提升社会的知名度。    台湾媒体生态里一个很奇特的新闻现象,就是宗教传媒的存在。台湾的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尤以佛教的教义思想对民众有很强的渗透力,并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生活。各政党在大选之
西部10年的发展不负众望,堪称“黄金10年”,但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差距的拉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西部的转型不仅要实现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还要降低资源拉动。这对未来西部的发展是一个挑战。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相隔正好10年,而这10年,恰好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做出西部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