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慢慢来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成长如同小树苗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们应该学会等待,这种等待是一种智慧,是妈妈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操之过急,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往往会打乱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影响正常发展。好妈妈,慢慢来!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急了,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这可能与妈妈们过高的期望,过强的攀比心理及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关。下面几种类型的妈妈,你可别学。
  
  “小学化”教育型
  
  超超刚满周岁就开始认字了,妈妈买了很多识字卡片,凡是有识字的机会绝不放过。效果还真的不错,超超4岁能看童话故事,5岁能读报纸,6岁能读《三国演义》……超超的“天才”行为让妈妈备感骄傲。可上小学以后,尤其是三、四年级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的语文成绩平平,其他学科也不理想。怎么回事呢?
  这类妈妈喜欢对学前期的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识字、心算、英语都被列入她的教育计划。问题是经过小学化教育的孩子不一定上学后就能胜人一筹。正因为有“基础”,超超在低年级即使不用认真学习也能应付,逐渐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三、四年级,由于学习上不再显现优势,这类孩子会逐渐落后于其他同学。更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不能接受从优等生到劣等生的现实,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行为,如逃学、攻击行为等。
  过早强调某方面的学习,强调机械记忆容易使孩子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有趣的实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爬梯实验。他选择了一对孪生儿,其中一个从出生第48周开始连续6周学习爬梯,每天训练10分钟,到第4周,他已经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直到第53周才开始进行训练,然而2周之后,他就可以独立爬完楼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成熟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旦成熟,水到渠成,妈妈要有等待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
  
  妈妈可以这样做
  
  当然,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早期智能的开发需要讲究方法,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把握关键期。如2岁~2岁半是幼儿记忆发展的关键期;2岁半-3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妈妈要善于学习,把握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有效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包括语言、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识字、心算或英语的学习。
  ●生活即学习。妈妈可以让宝宝做点简单的家务,这也是宝宝学习新技能的最好途径。如帮妈妈分筷子能帮助宝宝理解数的概念,而叠衣服能让宝宝学习分类。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妈妈应该鼓励孩子勤学好问,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接触新事物,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另外,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
  这类妈妈总是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似乎不这样做就没有退路了,其实不然。妈妈要摒弃一厢情愿的期待,克服急躁心理,抵挡各种特长班的“诱惑”,以一颗平常宽容之心,去了解孩子,弄清楚孩子最需要什么。
  过多的“特长”训练不仅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也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并不是所有的特长都适合每个孩子,有些孩子虽然自己不喜欢学,却因为学好可以让妈妈开心而坚持,在这种矛盾中,孩子的快乐童年消逝了。有些孩子由于学习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因为挫败感而限制了其他潜能的发挥。
  
  特长训练型
  
  每个周末,小雨的妈妈都不辞辛劳陪着孩子四处“赶场”。周六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舞蹈;周日上午学画画,下午学围棋。最近钢琴要考级了,妈妈比小雨还紧张,每天晚上都陪着小雨练琴。小雨妈妈说:“我和女儿都很辛苦,但没办法,人家孩子也学这学那的,我不想让女儿在起跑线上就不如人家,多学点总不会是坏事。”
  
  妈妈可以这样做
  
  ●注重方法,挖掘孩子的兴趣。留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很自然地流露出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家长可适当引导,发展这一兴趣:相反,如果孩子对学习某种事物讨厌的话,就应停止。“特长”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果单纯从妈妈的意愿出发选择特长班,学习效果肯定差强人意。
  ●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特长班安排不能太多。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特长班不仅分散了孩子的精力,还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乃至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鼓励孩子游戏。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使孩子产生真正的学习欲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妈妈还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游戏让妈妈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也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生长烦恼型
  
  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别的孩子都长大牙了,嘉嘉怎么没长?别的孩子都能说长长的句子了,嘉嘉说话还结结巴巴的。嘉嘉一咳嗽,妈妈就担心得要命,急急忙忙往医院送。嘉嘉吃得少了,妈妈烦恼。吃得多了,妈妈也烦恼……
  因为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速度肯定有快慢。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情况。过分烦恼的妈妈让孩子感到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往往胆小怯懦,甚至在妈妈的暗示下体弱多病。
  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生长发育的各种担忧,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必要的紧张。
  
  妈妈可以这样做
  
  ●学习有关婴幼儿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一切问题。比如了解婴幼儿生理特点、幼儿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等:比如了解孩子体格发育的评价指标,了解孩子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的标准范围,而不是片面地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和孩子一起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妈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运动量。为了提高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逐步增强孩子的体质。
  ●均衡营养,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可以保证孩子在生长发育中获得全面营养。妈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如粗细粮搭配、米面搭配、荤素搭配等;另一方面又要讲究科学烹调,在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的前提下,既保护孩子尚未发育完善的消化能力,又能引起孩子的食欲。另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这类妈妈在面对一时“改造”不好,的孩子时容易焦急,失去耐心。其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坏习惯没有改正过来,亲子关系却亮起了红灯。
  在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时,妈妈不能有急躁心理,要慢慢来。碰到问题时,妈妈可以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个错误或不良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决定通过何种方式解决。
  
  仓促纠错型
  
  俊俊妈妈是个“急性子”,俊俊把新买的玩具车卸掉了两个轮子,立刻受到了妈妈的批评。妈妈总觉得俊俊小毛病太多,怎么管都管不好。最近妈妈又发现俊俊喜欢说谎了,分明是从幼儿园拿回来的玩具,他说是小朋友送的;家里的玩具送了小朋友。他说丢了。妈妈气坏了,把俊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把他关在小房间不准出来。
  ●允许孩子犯些小错误。许多妈妈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不失时机地大加责备,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副作用。孩子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尝试,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其实,在孩子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妈妈可以允许孩子去尝试一些错误,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
  ●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情的处理能力有限,妈妈不能把孩子的“恶习”与成人的恶习相提并论。让我们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多观察孩子,多考虑孩子说话、做事的动机,那么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时,妈妈应该更加关心孩子。只要妈妈始终对孩子抱有信心,孩子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是可以慢慢矫正的。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生气而去责备、冷落孩子,甚至表现出极度失望的情绪。
  ●寻求帮助。妈妈可以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帮助孩子,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于多动症、孤独症、焦虑、恐惧症等问题行为,则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矫正。
  好妈妈,慢慢来,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和快乐的成长环境吧!
其他文献
苹果园,苹果树,  苹果树上苹果圆。  苹果圆,苹果红,  红红苹果汁儿甜。  汁儿甜,汁儿甜,  甜甜苹果我喜欢。
有三位朋友——猫、松鼠和小鸭子,他们住在一起,生活协调极了,也美满极了:玩的时候,猫吹风笛,松鼠弹琴,鸭子唱歌;做饭的时候,猫切南瓜,松鼠搅拌汤,鸭子负责放盐,睡觉的时候,三个人一起钻进猫缝的被子,上面有松鼠绣的花边,里面是柔软的鸭毛……但故事也写出了这个美满组合的一场大冲突。光是写协调、美满,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故事:因为光看到美满,肯定只了解生活的表面,真正的生活不总是这样的。  这不,三位朋友闹
小小变色龙也叫“变色树蜥”,整天无忧无虑地在林中生活着,他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从而逃脱了许多危险。他为自己能变色而感到自豪。  这一天下午,他在树上捕食,听到两只松鼠在吵架。松鼠弟对松鼠哥说:“明明是你偷吃了那堆松子,妈妈问起来,你为什么说是我吃的?”  松鼠哥笑嘻嘻地说:“弟弟,妈妈不是疼爱你吗?要是说我吃的,妈妈非得打我一顿,要是说你吃的,妈妈顶多骂你一顿,为了哥哥,你就
我家女儿音音27个月大,长得清清秀秀。她的淘气和锋芒全被藏在这副“表相”之下,尤其是跟着我们出门会客的时候,更是“举止文雅、说话和蔼”的“好小孩”状,只是时不时用她那黑亮的眼睛瞧瞧这个、看看那个。  有一天在朋友家做客,朋友拿出山楂糕招待小姑娘。音音以前没吃过这类有点糯有点甜的“糕糕”,一吃就很喜欢。朋友见状准备拿第二块给她,女儿塞满山楂糕的小嘴里迸出一句:“囡囡自己拿!”朋友不会意,继续把糕点塞
三四岁时和米米抢玩具,搞得涕泪横飞,拿着锄头乱扔差点砸到米米的Joey哥哥,如今满了六岁,幼儿园也快要毕业了。  两个孩子见面机会不算太多,每次都要重新熟,跟两条失忆的金鱼一样。  不过到底哥哥长大了,哄起米米来完全是个温柔小阿姨的做派。他玩拼装玩具,也不冷落弟弟,给米米安排找零件的任务。“给我拿个三角形。”他边说边示意米米去拿,尽管三角磁力片近在咫尺。  看書也不忘弟弟。“你看这个车车,我问你,
陈鹤琴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但在现实中,一些家长却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事,父母只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了;有的家长在幼儿教育上总是我行我素,缺乏与幼儿园的必要联系。结果家园双方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怎样转变这些家长的育儿观,增强他们与幼
这是一本关于颜色的书,一本用眼看只有黑色的书,但用耳听、手摸、鼻闻,却可以感觉到所有颜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美的书,一本需要用心感受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一本告诉我们阅读不是只跟看有关系,人类所有的感官都可以去阅读。这不仅是一本给有视觉障碍孩子的书,更是给所有人的书。  内容简介:有一个男孩托马斯,他说黄色吃起来就像芥末酱,辣辣的,可有时它又像小鸡的羽毛,软软的。红色呢?红色酸酸的,像还没熟的
陈教授好!  儿子大班,学钢琴一年多了,挺喜欢练琴的,还得了不少奖。但是一想起再过几个月就要读小学了,我心里就很有压力,不知该如何安排他学习和练琴的时间。也跟身边的朋友沟通过,有的朋友说:“上小学后很忙的,先应什读书得了,以后有空再学琴吧?”有的朋友说:“既然弹得好,搞专业得了,如果搞专业的话,文化课的学习就别太当回事,糊弄一下好了……”不同的意见都听到了,心里纠结,不知如何选择。  小雨爸爸  
我是一间房子,好孤单。  一个星期前,我还热热闹闹的:女主人是一名医生,有一个可爱的四岁小男孩,还有一只憨憨的黑白花小猫。男孩喜欢追着猫玩,小脚丫踩在地板上,“咚咚咚”的声音十分悦耳。  可是现在,女主人,男孩,还有猫,全都离开了。  他们去了哪里?我被抛弃了吗?  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我的窗外歇脚。  “外面那么安静,发生了什么事吗?”我问小鸟。  “听说有种很厉害的病毒,让很多人都生了病, 医
“爸爸,看我哦!”  早早不断地往空中抛托气球。掉到了地上,捡起来再抛。  此时的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心不在焉。我一直注视着,有时帮他数一下空中托、顶球的次数,偶尔也会提醒他,小心摔跤。  早早有时让我看他,是要我学他。  睡前,早早在床上会跟我玩好多游戏。他做出许多动作,嘴里喊着“爸爸,看我哦”,让我模仿。他叫我拱起四肢,自己在“桥洞”下爬进爬出,说是在游泳。这造型并不好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