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认定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答: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确定教学内容是个关键性问题,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的理念以后,将文本与教学内容过多割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对同一篇课文作出不同的解读,在教法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用”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整篇课文初读只读上两三分钟就叫停,立即转入精读“你喜欢读”的句段;读课文浮光掠影,拓展阅读无边无际。还有的别出心裁,将课文掐头去尾,只教其中一部分;教材编者精心编辑过的课文不用,而采用作者的原文等等。一句话,随心所欲地对待课文,像手中的橡皮泥随意拿捏。结果怎样呢?如教《陶罐与铁罐》一文,有学生在快下课时把“你这懦弱的东西”,读成“你这需弱的东西”。至于一篇课文上完了,不少学生读起来还疙疙瘩瘩,见怪不怪,最可怕的是明明给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许多人却还充耳不闻。
  一篇课文教学方法各异纯属正常,教学内容大相径庭就有问题了。教学质量首先是以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为保证的。教师“用”教材,有多方面含义。第一个层面是视文本为基本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熟课文。这一点不因教法不同而有异。不重视读熟全篇课文,是违背语文学习客观规律的。学语文讲究的是一个字——“熟”。学习语文跟其他学科不同,没有窍门,靠积累靠实践。鲁迅鄙视“作文秘诀”,说写作就是“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读得多了,语感就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就“如起春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珍视文本,读通读熟,是汲取文本原生价值最有效的途径。这一步无论是感悟人文内涵还是积累语言、习得语文表达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精读课文时选择重点句段进行品读,也要以读熟全文作为基础。重点品读只有在整体语境中才有生命气息。
  读熟全文有没有一个基本标准?我想大致是有的。
  一是读熟的语感程度,达到如宋代朱熹所说的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能小觑这一点,读书读到正确、流畅、有节奏、纯熟的程度不易,然也最重要。它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二是课文的内涵和结构,达到能把握整体。如旨在培养概括能力,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学时,可提供一定句式,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逐步学会自由概括);旨在初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梳理课文的层次脉络,区别重点与一般;旨在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让学生生疑质疑,发现深读细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者主要问题等。以上指向,因文因年级不同而有所侧重。
  问:解读文本的人文意义,是否有必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教坛争论“多元解读”“独特体验”曾经喧闹一时。现在纷争虽已平息,但是阅读课文是否需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无厘清。因此如何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去滋养学生的心灵,仍缺乏自觉的有自我说服力的行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组成了一个“两难结构”。两难,因为两方面都有合理性。两难,使语文教育脱离肤浅与僵硬,变得深刻而雄辩。阅读教学的两难结构,源自两种阅读理论的冲撞。
  诗言志,言为心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以纺织为喻,说明为文的基础是情感,犹如“经线”;言辞是表现形式,犹如“纬线”。强调文本意义的客观存在,是传统的阅读理论,因此教学的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老一代教师可曾记得,“课改”前的阅读教学把这种理念推向极致,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归纳中心思想,把它搞成一个僵化模式:“通过……(事情)表达了……(思想感情)。”
  另一种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创造的。作为一种概念性阅读理论,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尧斯、依瑟尔提出来的接受美学理论。他们认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进行再创造。因为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阅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原”作品形象,同一课文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其实类似的理念,我国古代早就有之:“把书读活,不做两脚书橱”“尽信书,不如无书”。
  面对两种阅读理论的抵牾,教师该怎么办?我们不是被动地做选择题,不走极端,而是把它们统一起来,把握其合理性的限度。教师不是理论创造者,但应该是清醒的实践者。对于文本的人文内涵,教学必须坚守第三种阅读理论:阅读是文本意义的相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它的时代“理据”,即时代的依据。传承文明、积累知识和拓展视野,阅读就必须重吸收接纳文本的固有价值;培养求变思维、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阅读不能作茧自缚,必须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传承旨在创新,创新需要传承,两者相互依存。
  把握合理性的限度,是阅读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行的重要指向。阅读课文,鼓励多元解读,但要防止浅读、偏读、误读(此“误读”非后现代主义“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中的“误读”。读《落花生》,读出做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好,既好看,又有用,那是典型的误读),要引导学生正确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六上《穷人》(人教版,下同)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学生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读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读出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困苦和悲惨;还可以得到启发,桑娜和其丈夫生活是贫困的,但精神是富有的,这尤有现实意义。这样的感受与启发都应该在文中找到依据,因此都是合理的解读。
  把握合理性的限度,进行文本意义的价值引导,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首先,教师钻研教材感同身受文本的情感倾向。课文已不同于作者原文,并不都是“模糊性语言”,价值导向已变得比较明显,学生时时可触摸作者情感的脉动。如《珍珠鸟》结尾:“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便是关注人文导向的关键词。信赖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呢?联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仅是一例。作者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抒胸臆,如《再见了,亲人》里“再见了,亲人”;有的夹叙夹议,如《草原》在叙述了草原的柔美以后,插入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有的托物言志,如《落花生》;有的情景交融;等等。第二,教师要悉心领会编者意图。仔细阅读一组课文的导学提示,课文中吹出来的“泡泡”,课文后面的思考题练习题。导学提示指明了教学的主题和方法,泡泡吹出的文字往往含义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提示了教学重点内容和思路。
  问:怎样理解“用”好教材,须在哪些方面多下工夫?
  答:前面说的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仅仅是“用”好教材的第一层面。一篇课文教什么还应有特定内容。特定教学内容的认定与选取更能体现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更能彰显教师“用”教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用”教材是一个从备课到施教动态处理教材的过程。它体现在对教材进行取舍增删,确定主次,精心设计等方面,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的“再创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知音,对学生的阅读期待最了解最敏感,一篇课文学生需要学什么总能一锤定音。处理教材从根本上说要处理两个关系:一个是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关系;一个是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关系。
  文本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多着眼于语言形式,作者的智慧与玄机寄寓于语言之中。“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语)语言形式容易疏忽,却反映语文课的本质特点。“用”教材的着力点之一是探求作者运用语言的奥秘,对教师来说练就这方面的功夫是一门必修课。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顾两头,文本与学生。文本教学内容可分已定的和未定的两类。已定的显于文本,务必一一落实,如前面讲到的教材中明确指出的内容。未定的隐于文本,有待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去发现和选择。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可分已知已会的和未知未会的,或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善教者总是着眼于学生未知未会,或貌似已知已会,其实未知未会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其幽闭的心灵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不是“炒冷饭”式地重复教已知已会的东西。
  上述两个关系中“语言形式”与“学习起点”是关键词,须牢牢把握。
  第一学段侧重认字写字、词语、词语组合和句式。特别是句式应该重视,如一上《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教学重点:了解季节的特征,感受自然的美好;掌握新句式:会说不同季节事物的状态是怎样的(提供实物或课件,如长长的柳丝、红红的高粱等)。如二上《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再说……”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理解:小枣树为什么“温和地说”,说了小柳树哪些好的地方?小柳树为什么“不好意思地笑了”?语言运用:会用“虽然……可是……再说……”说话。第二学段侧重难句和一段话(结构)的教学。三上《小摄影师》写小男孩“哭”的三个句子有一定难度: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为什么三次写小男孩“哭”,哭中流露怎样的心理活动?多种答案可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如为悔恨而哭,为自责而哭,为失去难得的机会而哭等。哭,揭开了小男孩心灵的秘密。如《秋天的雨》中这样的句子:“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勾住”熟悉而又陌生。教学时可让学生移情体验,当你置身香味浓烈的果园时,有怎样的感受?从而体会用动作传递丰富的心理活动:果香诱人,要是能摘个尝尝有多好!我垂涎欲滴,不愿离去!第三学段除关注重点句段外,还得重视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使言之有序的教学要求从一段话扩展延伸到整篇文章,初步了解谋篇布局的技巧。如六上《老人与海鸥》:课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名字和与海鸥亲切说话;第二部分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两个部分层次分明。重点欣赏的句子有: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么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如第一句侧重欣赏后半句“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海鸥翻飞的情景是一幅灵动的画,也像一首美妙的歌。作者在描写与想象中表达赞美之情。这些句子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以后,应跳出课文作理性思考:如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动物有灵性,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海鸥尚有报答之情,人更要懂得感恩;老人不孤独,生前海鸥是他的朋友和“儿女”,死后为他守灵……
  文本是文字的海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所取的“一瓢”要抓住重点,扣准起点。这起点既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更是学生的认知起点。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310006)
其他文献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个性。  权威和爱并不矛盾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接受拒绝,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
“离婚后翻建的新房能否用于清偿另一方婚姻存续期间的个人债务?”近日,山东省蒙阴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干警赵坤和李尊鑫正围绕一起执行监督案件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但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两人意见仍然相左,没有达成一致。  这时,李尊鑫提议,到检答网上咨询一下。很快,检答网的专家组就给出了“可以清偿”的建议,并且列出了详细的法律依据,一场争论就此平息,为案件的办理指明了方向。  这是蒙阴县检察院学用检答网来指导办
阿毛问:“天上的星星怎么这么亮啊?”  阿丽得意地说:“你笨哪!肯定是因为每颗星星头上都装了两个灯泡呗!”  阿毛又问:“地上的蚂蚁怎么这么多啊?”  阿丽哈哈大笑:“每颗星星都需要养两只宠物来帮忙买灯泡、装灯泡、修灯泡、换灯泡、丢灯泡……所以地上的蚂蚁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啊!”
2017年10月11日,一架直升机在冲绳美军北部训练场附近的东村因起火迫降。迫降飞机是CH-53E大型运输直升机,隶属于驻日美军,此次事发地距居民住宅区只有几百米,引起当地民众强烈不满。当地居民还记得多年前也有过类似事件发生,当时是2004年,驻日美军的一架CH-53D型运输直升机在冲绳国际大学校园内坠毁,飞机零部件被检测出了放射性元素锶-90。不过此次事件发生三天后,驻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出面证实,
去年底,全省系统内首届职业技能竞赛即将举办,百万人参赛,赛事分闭卷笔试和实务操作两轮进行,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第一轮闭卷笔试的试卷必须封闭命题。  10月15日下午,我与另外两位参与命题的专家按照指定的时问来到集合的地点,并在人社厅考试中心负责这次命题工作协调指导、纪律监督和服务保障的若干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坐专车前往预先指定的某封闭场所。接下来的数天内,我们将被封闭在离主城区百余里外的游子山区。
摘 要: 随着复学的成功推进,教学秩序全面恢复。反观疫情期间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颇有思量,广大体育教师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断探索,努力与收获并存,“互联网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如何将线下成功的经验与线上资源科学融合,并找到新的契合点,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挑战。本文以水平三《肩肘倒立》“二度设计”为例,将教材处理、教法设计、学练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二度设计”,重构推进,力图做
来去欧洲二十年,往返最多的国家是德意志( Ger-many),起降最多的机场是法兰克福(Frankfurt)。掰着手指算,前后已是十好几次。有专程前往,也有转程过境。有几回执意走条新航线,转程航班调来换去,到头还是上了飞法兰克福的航班。  除了一次,是从哥本哈根( Copenhagen)乘渡海列车到汉堡(Hamburg),其余在德的行程,全都囿于莱茵河( Rhine)流域。在这条古堡林立的河谷,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就非常重视弘扬主旋律与创作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倡导社会主义正统价值取向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但在实际创作中符合这种理论要求的作品不是太多。本文将在这种文学背景下谈论张新安长篇小说《巨岩碎涛》(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主题思想与叙事方式,揭示这部作品在主旋律文学创作格局中的特点及新变。  主旋律:张新安的身份意识表达  《巨岩碎涛》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小说讲述
席勒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的确,对这三种时间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感受。  前几天,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帖子,讨论你选择与过去、现在、未来哪段时间对话。过去像一面真实的镜子,清楚地照射出自己的行为;而现在,又是那么直接、现实、清晰。于是我选择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人”字的笔画极其简单,仅一撇一捺。但在芸芸众生里,人却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人追求事业
这半年多里,每天早上的上学路上,我总会迎面遇到那个男人。  他戴着眼镜,抿着嘴唇,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四十岁左右,高瘦,两腿像竹竿一样细;有时穿着休闲运动服,有时穿西装。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察哈尔路上,他要去哪儿?他要干什么?  我看不透他。  我从来没见他笑过。他总是板着脸,手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摆动,像登山时走在下坡道的人,看起来惬意又干练。我曾猜想,他是不是在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