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新时期的水电开发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2002h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水电建设事业正处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关键时期,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空前的。但与之相伴的则是人们对它给生态环境等带来破坏的担心及各种反对水电建设的声音。对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水电是目前最大的清洁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积极改进、趋利避害,以期充分发挥水电工程的效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不加区分地一味反对水坝和水电建设,则是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极不明智和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关键词:水电开发 影响评价 客观看待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我国水能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据统计,我国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为6.76亿kW,年发电量59200亿kWh;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装机容量3.78亿kW,年发电量19200亿kWh。不论是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资源量并不富裕,且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与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总体开发率很低,开发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重;而水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约为16%,低于世界20%的平均水准,而会带来严重污染的煤电比重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准近40个百分点。
  2 水电开发所遇到的舆论困境
  由我国水能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与发达国家对比可知,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建设任务在20世纪中后期已基本完成,而我国水电发展较缓慢,因此在21世纪,结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水电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并西电东送,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电源结构的合理调整。但开发水电必然需要实施大坝建设等工程,对生态环境等存在潜在威胁和不利影响,因此每当有水电项目规划提出的时候,必然会有各种反对的声音。在这些反对声音中很多都是中肯和有益的,正是这些意见使得规划阶段考虑地更全面,令规划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可与此同时又经常有些人将水能资源开发给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影响夸大得很厉害,一些媒体也为了哗众取宠,以反水坝、反水电为时髦,甚至妖魔化水电开发。这些言行成功地“绑架”了社会舆论,甚至是决策者的意志,使其不能正确地判断水电利弊,不能单凭科学结论来取舍水电,因此我国的水电开发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对此我们要全面深入理解水电开发的利与弊,不要被错误言论误导而以偏概全。
  3 水电开发的主要不利影响
  3.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往往规模巨大,施工时会产生大量粉尘、弃渣、废水等。粉尘会对周围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弃渣如果处理不当则对地貌景观和地表植被损坏较大,易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淤塞河道,妨碍行洪;废水则往往因悬浮物含量很高而使下游水质下降。同时伴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许多动物被迫因施工而迁徙。
  在运行期间,大坝蓄水发电使得河道不再连续,明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情势,引起水生生态环境显著变化,这对植物生长、鱼类洄游等将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珍稀动植物,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
  3.2 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水电工程经常会产生移民,他们的生活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会对乡土意识很浓的群众在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而对新环境适应的困难会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原来相对分散的居民集中安置,也在初期增加了流行性疾病传播的机会。
  3.3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从水库蓄水开始,伴随着淹没、浸没、地下水位上升及上升区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水库沿岸地带会形成新的工程地质条件。其最严重后果就是水库蓄水后因山体受到浸泡、压力改变而诱发地震等各种地质灾害。同时为工程需要而进行的采石、取土施工会造成表层植被破坏、土层松动,最终导致水土流失、滑坡、塌岸等。
  3.4 对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在有着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地区修建水库,蓄水后的淹没会造成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不可逆的破坏和消失。这些东西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其损失和为后代造成的缺憾将是难以衡量与弥补的。
  4 水电开发的主要优点
  4.1 经济优势
  资料表明,我国水电以不到20%的发电量,为电网创造了过半的售电利润;火电发电单位成本约为水电的3.3倍,售电单位成本约为2.65倍;水电售电单位利润平均是火电的7.6倍,平均利润率是20倍。同时水能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且其发电的热效率只有40%左右,整体能源转换效率较低。火电厂大多亏损,而水电站大多赢利,可见水电的发电效益相当显著。在计入全部成本和运行费用后,水电与包括核电在内其他新发电能源相比仍最有经济优势。
  4.2 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水电开发往往需要修建水库,从而形成人工湖泊,增加湿地面积。这为依赖湿地栖息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增加了局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大面积水体增大了蒸发量,可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当地小的气候环境。另外,随着水电开发,水库周边通过合理规划往往都成了水利风景旅游区和水源保护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
  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用来取代比重很大的火电,可显著减少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粉尘、二氧化硫、废渣等有毒有害物质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4.3 良好的社会价值
  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筑有水坝、形成水库的水电工程,大多是具有多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通过合理规划、调度调节,可起到防洪抗旱、向下游供水、农业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的作用。
  建设需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这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部分移民可因拆迁而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水电开发是涉及水文、土建、机械、电力、管理等多行业多学科的工程,必将可以促进这些领域科研、应用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以后水电建设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4.4 对新能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目前新型发电能源的研究利用主要集中在风力、太阳能、潮汐等方面,而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出力不稳定。这严重降低了供电保证率,影响了其大规模的开发应用,这时就需用水电作为配伍来削峰蓄能。因此这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启停迅速、调控灵活的水电的调剂和促进作用。
  5 全面客观看待水电开发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扰动,水电开发也不例外。综合考虑利弊,有些工程的整体影响是正面的,有些则是负面的。但对于整体影响为负面的工程,一般都可进行人工干预或补偿,如:对于每个水电项目都从实际出发,科学论证,严禁掠夺式开发;水电开发项目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在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建设过程中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时发现改正各方面问题;在施工期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尽量减小不利影响;对现今开发比较混乱的小水电,进行集中整治,放弃一小部分利益,以期取得更大的生态利益;在运行期科学调度,避免因水利设施利用不当而导致“治理性干旱或洪涝”;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科技水平等。这些措施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负面影响,也可使其大大减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与利用,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是正面的,利大于弊的。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经验表明: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生态环境就越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造成损失就越小。
  6 结语
  通过利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只要规划运用得当,水电就能够不断地以低廉成本满足电力需求,同时能显著减少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是当前人类能够规模利用的所有能源中唯一兼具良好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源。因此,在反思我们过去水电开发中所犯错误的同时,应客观理性地全面看待新时期的水电开发,以免矫枉过正,给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曲炜,李辉航,田盛.水利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浅析[J].2009年全国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研讨会,2009.
  [2] 汤鑫华.论水力发电的比较优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