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其良苦用心,无非就是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而其在课外下的功夫却不少,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要精心策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悬念激趣式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戚泽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我说:“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的学习。再如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设置悬念导入。
  
  二、串联照应式
  
  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我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更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了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了新课学习中去。
  
  三、面点过渡式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吸引式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趁热打铁地导入课文内容。
  
  五、对联引入式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得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用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了对联,会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再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理解
  文章就方便了很多。
  
  六、背景激情式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七、关注生活式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處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的形态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如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急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拓展,把握行业客户,以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目的。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白酒一直在我国居民酒类消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八项规定与限酒令的出台,高端白酒的销量逐渐下沉,中低端白酒销量日益增长,白酒行业面临着巨大
从应用价值的角度来看,瑜伽既是印度的,也是国际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作为自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成果,瑜伽产业是印度5000多年的文明积淀及全球社会各界
教师在教学中,所利用的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仔细深入地研读课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必须反复修炼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深入地研究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教学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在研读课文时,除常规地抓住“重点”,把握“特点”,掌握“难点”外,还要着力在以下几个“点”上多下功夫。    一、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的开始,教师选择一个好的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的水业设施建设和更新的投资需求巨大。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不断探索和深化城市水业的行业内部改革,城市水业的市场化已成为我国城市水管理的必然选择。我国水业投资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而城市政府在水业建设方面资金渠道较少,资金缺口巨大;同时大量社会资金却又没有可靠的进入水业的投资通道,市场化的推进有望解决中国城市水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以城市为单元的相对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