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巴顿·芬克》的成名是在1991年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上。电影节前夕,评委会主席罗曼·波兰斯基曾预言对参赛片的评选很可能意见相左,大吵一场。结果,对《巴顿。芬克》的获奖评委们却是一致的。自然,败在它手下的《梵高》、《欧罗巴》等欧洲片的导演并不心服,法国报界也是怨言鹊起,《世界报》批评评委会“不公正”、“偏向美国影片”,讽刺道:“何不干脆把所有奖都给《巴顿·芬克》?”这种牢骚可以理解,毕竟,在此前戛纳电影节已经连续两届把金棕榈大奖授给了美国影片《性·谎言·录像带》和《心中狂野》,民族主义情绪自然要按捺不住的。不过,需要弄清楚,《巴顿·芬克》并不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影片,或者说它不属好莱坞的主流之列,它在欧洲的电影节上获奖恐怕是不能被看成“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或“文化侵略”的。相反,它其实是很符合近年的戛纳电影节的口味,即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并重。《巴顿·芬克》的叙事风格对美国普通观众来说可能过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