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曾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进步,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精神文明进步。”[1]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学探讨的也是人的历史演变,历史教育更应围绕着对人的教育展开。
课程标准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要求是,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鉴于初一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理解还有难度,我在设计这课时,将教学立意确定为“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摧残来看君主专制的弊端”,并确立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践踏,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人性视角下的明清君主专制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是君主地位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独尊和专制。大体而言,就是“惟我独尊和绝对的支配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君主对臣民的“戒惧心理”。到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将古代中央集权推到顶峰。
(一)人的“尊严”被践踏
王圻在《稗史汇编》中如是描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2]官僚们为何如此战战兢兢呢?
材料一:“有四人夜饮密室,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而不敢动。”
——《明史·刑法之三》
材料二:《明史·职官志》曰:“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它以侦缉“盗贼奸宄”为名可秘密逮捕、审讯、关押、刑罚臣民。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
材料三: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明史·刘济传》卷一九二
材料四: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每廷杖,必遣大璫监视,众官朱衣陪列。……惟露股(指大腿)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到唐,尚有坐说话底意思。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宋)而今宰相终年立地,不曾得一日坐。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大明会典·卷四十四》
清代始有三跪九叩首之制……大臣咸自称“奴才”。
——钱穆《国史大纲》
设计问题:厂卫制度下官员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如何看待廷杖制度?从汉代至明清,君臣之间的称呼、对话姿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官员、百姓在厂卫制度的监管之下,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地生活。厂卫办案,不走基本的调查、取证、定罪、量刑等司法程序,个人决断取代了司法制度。大臣被当庭杖责,除斯文扫地、皮肉之苦外,失去的是“尊严”。皇帝通过廷杖制度,进一步强化臣民“奴仆”意识。从坐到站,从站到跪,体态与称谓的变化,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大臣、平民不断失去权力、失去“自我”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被扼制
官员们在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失去自我,失去尊严,而那些正踌躇满志的读书人,他们面临的是什么状况?
材料六:明代的考试科目,主要为八股文,命题专职四书五经,文分八段,每段各具一定的格式,并须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文体既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子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口头禅中,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蔽塞。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七:鲁小姐从小就读经书,习八股;寄希望于丈夫;“不甚在行”,“误我终身”;儿子4岁起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选编自(明)《儒林外史》
……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
——(明)《儒林外史》卧闲草堂第二十四回末评语
材料八: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文韬执行主编《中国素质教育报告
课程标准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要求是,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鉴于初一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理解还有难度,我在设计这课时,将教学立意确定为“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摧残来看君主专制的弊端”,并确立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践踏,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人性视角下的明清君主专制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是君主地位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独尊和专制。大体而言,就是“惟我独尊和绝对的支配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君主对臣民的“戒惧心理”。到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将古代中央集权推到顶峰。
(一)人的“尊严”被践踏
王圻在《稗史汇编》中如是描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2]官僚们为何如此战战兢兢呢?
材料一:“有四人夜饮密室,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而不敢动。”
——《明史·刑法之三》
材料二:《明史·职官志》曰:“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它以侦缉“盗贼奸宄”为名可秘密逮捕、审讯、关押、刑罚臣民。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
材料三: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明史·刘济传》卷一九二
材料四: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每廷杖,必遣大璫监视,众官朱衣陪列。……惟露股(指大腿)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到唐,尚有坐说话底意思。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宋)而今宰相终年立地,不曾得一日坐。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大明会典·卷四十四》
清代始有三跪九叩首之制……大臣咸自称“奴才”。
——钱穆《国史大纲》
设计问题:厂卫制度下官员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如何看待廷杖制度?从汉代至明清,君臣之间的称呼、对话姿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官员、百姓在厂卫制度的监管之下,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地生活。厂卫办案,不走基本的调查、取证、定罪、量刑等司法程序,个人决断取代了司法制度。大臣被当庭杖责,除斯文扫地、皮肉之苦外,失去的是“尊严”。皇帝通过廷杖制度,进一步强化臣民“奴仆”意识。从坐到站,从站到跪,体态与称谓的变化,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大臣、平民不断失去权力、失去“自我”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被扼制
官员们在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失去自我,失去尊严,而那些正踌躇满志的读书人,他们面临的是什么状况?
材料六:明代的考试科目,主要为八股文,命题专职四书五经,文分八段,每段各具一定的格式,并须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文体既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子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口头禅中,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蔽塞。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七:鲁小姐从小就读经书,习八股;寄希望于丈夫;“不甚在行”,“误我终身”;儿子4岁起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选编自(明)《儒林外史》
……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
——(明)《儒林外史》卧闲草堂第二十四回末评语
材料八: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文韬执行主编《中国素质教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