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视角展开的历史课堂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曾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进步,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精神文明进步。”[1]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学探讨的也是人的历史演变,历史教育更应围绕着对人的教育展开。
  课程标准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要求是,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鉴于初一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理解还有难度,我在设计这课时,将教学立意确定为“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摧残来看君主专制的弊端”,并确立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从明清君主专制对人性的践踏,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人性视角下的明清君主专制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是君主地位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独尊和专制。大体而言,就是“惟我独尊和绝对的支配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君主对臣民的“戒惧心理”。到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将古代中央集权推到顶峰。
  (一)人的“尊严”被践踏
  王圻在《稗史汇编》中如是描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2]官僚们为何如此战战兢兢呢?
  材料一:“有四人夜饮密室,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而不敢动。”
  ——《明史·刑法之三》
  材料二:《明史·职官志》曰:“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它以侦缉“盗贼奸宄”为名可秘密逮捕、审讯、关押、刑罚臣民。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
  材料三: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明史·刘济传》卷一九二
  材料四: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每廷杖,必遣大璫监视,众官朱衣陪列。……惟露股(指大腿)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到唐,尚有坐说话底意思。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宋)而今宰相终年立地,不曾得一日坐。
  ——《朱子语类·九十一卷》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大明会典·卷四十四》
  清代始有三跪九叩首之制……大臣咸自称“奴才”。
  ——钱穆《国史大纲》
  设计问题:厂卫制度下官员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如何看待廷杖制度?从汉代至明清,君臣之间的称呼、对话姿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官员、百姓在厂卫制度的监管之下,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地生活。厂卫办案,不走基本的调查、取证、定罪、量刑等司法程序,个人决断取代了司法制度。大臣被当庭杖责,除斯文扫地、皮肉之苦外,失去的是“尊严”。皇帝通过廷杖制度,进一步强化臣民“奴仆”意识。从坐到站,从站到跪,体态与称谓的变化,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大臣、平民不断失去权力、失去“自我”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被扼制
   官员们在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失去自我,失去尊严,而那些正踌躇满志的读书人,他们面临的是什么状况?
  材料六:明代的考试科目,主要为八股文,命题专职四书五经,文分八段,每段各具一定的格式,并须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文体既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子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口头禅中,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蔽塞。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七:鲁小姐从小就读经书,习八股;寄希望于丈夫;“不甚在行”,“误我终身”;儿子4岁起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选编自(明)《儒林外史》
  ……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
  ——(明)《儒林外史》卧闲草堂第二十四回末评语
  材料八: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文韬执行主编《中国素质教育报告
其他文献
一、“元认知”理论与“历史解释”实践  按照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如何认识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个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一种综合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另外四个历史素养一一
无痛苦、有尊严、体面地逝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安宁疗护,就是对于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减轻他们身体痛苦的同时,更关注内心感受,让他们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2017年10月起,我国选取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形成了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远程服务等5种模式,初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今年5月,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启动,明确将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沙皇。她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普鲁士贵族家庭,1744年成为俄皇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次年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与彼得三世正式结婚。1762年,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就任俄国沙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上主张开明君主制,选拔和重用人才,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经济上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贸易限制,大力推
2017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作为人物的情感取向被关注,作为教学的价值追求被尝试。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紧密结合,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素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近百年,从未丢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上率下过紧日子,出台八项规定、反对奢靡之风、推行公车改革、压减政府支出、限建楼堂馆所,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政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年各地肩负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为此中央提出: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
2017年底,在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举办的广东省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大赛期间各个地区的优秀选手都拿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比自己在多年的一线教育积累的经验还要丰富。尤其是初中组的题目《洋务运动》,选手们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国际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但冷静思考之后,在这种大变局之中,以李鸿章为例的士大夫阶层到底起了哪些作用?当时历史现场究竟如何?是很多选手忽略的
《美术的辉煌》是历史与美术相交融的一课,是历史课中的艺术史教学。如何在艺术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尋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如何在美学欣赏的同时,在历史认识中深化其理解?针对国务院文件指出“要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的要求,笔者尝试以画带史,以历史眼光来鉴赏经典绘画作品,以史入画,以历史思维来理解经典绘画作品,将“艺术的历史”与“历史的艺术”有效
近年常发现国民对国内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到此一游”无感状态的相关新闻报道,究其原因是国民缺乏将零碎的历史事实证据,通过论证和想象,组成宏伟历史画卷的能力。柯林伍德认为“历史知识的扩大,主要就是通过寻求如何使用迄今被历史学家们一直认为是无用的这种或那种可知觉的事实作为证据而实现的。”[1]培育学生历史证据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习得现代公民的历史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践行新课程
解读教材内容并达成合理的教学叙事往往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解读是教师自身思想、经验与历史的对话,然而,在标准化考试下,个性化理解是否会脱轨与失序而影响学生成绩又阻碍了教师突破“陈规陋习”的勇气。结果是,解读陷入了从史料到史料、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的窠臼中而影响了理解,历史教学的意义危机也由此而生。事实上,历史教学的意义建构要比知识陈述来得重要,而只有在思维碰撞的对话中,才能真正构建知识、协商价值
马秀花“大咖知识学堂”创始人  在“大咖知识学堂”,人人都知道创始人“璐瑶妈妈”。  “璐瑶妈妈”的真名是马秀花。“坚持将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惠及更多家庭与孩子的初心。”这位昔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在创业路上可谓无心插柳,因为她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自己一对双胞胎女儿璐璐和瑶瑶的学习问题。  2017年9月,马秀花开始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大咖知识学堂”,先从英语开始,然后是语文、数学等学科,3年下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