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史;人文素材;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55—01
新课程的教材中有不少化学史的资料和图片都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些史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化学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科学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史明理、以史为鉴,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建和谐的社会呼唤人文精神。因此,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化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过程是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化学家的求真精神不仅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包含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知难不退、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化学史实告诉我们,许多化学家都是靠这种精神抓住机遇,获得重大发现和发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至深的求索之歌。
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发现都是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结果。以氧气的发现史为例,最先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1773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他称之为“火气(氧气)”的气体,并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也存在“火气”。之后,也就是1774年,普利斯特利使用大凸透镜加热“汞锻灰(氧化汞)”的方法,发现有气体生成,他收集并研究了这种气体后,把它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氧气)”。这本来应是他们发现真理、否定谬误、揭开燃烧之谜的绝好机会,遗憾的是他们二人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结果把这一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而拉瓦锡则以同代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批判精神,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研究,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创立了“燃烧氧化说”。可笑的是,直到拉瓦锡确证了氧气以后,普利斯特利还固执地认为他发现的是“脱燃素空气”。对此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这成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一个科学悲剧,发人深省。
溴和碘的发现似乎有一些传奇色彩。1825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受人之托分析一瓶浸泡过海藻植物灰的溶液成分。他在分离出盐类后,加入氯水和淀粉试剂,母液显蓝色,说明母液中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发现蓝色溶液上层还有少量棕色溶液。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现溴元素,他便不假思索地断定这是氯与碘生成的化合物氯化碘。1826年,巴拉尔在分析盐湖湖水成分时,实验中看到同样的现象,他并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不迷信权威,做了大量实验,证明棕色物质不是氯化碘,应是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被命名为溴。当巴拉尔取得这一成就时,年方23岁,在大学里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助手和学生而已。碘是法国药剂师库尔特瓦斯在用海藻灰制硝酸钾时,一只猫碰倒海藻灰和浓硫酸的瓶子,升起一股蓝紫色的烟引起他的注意而被发现的。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发现纯属偶然,可是这种偶然中是有必然的因素的,因为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因自己没有深入研究而草率作出了结论,失去了发现溴的机会。为了警诫自己,他把那个瓶子放在一只被他称为“错误之柜”的箱子中,告诫自己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
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由于它性格暴烈,有剧毒及令人毛骨悚然的伤害作用而被称为“死亡元素”。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化学家们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戴维曾中氟的毒病了好几个月;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为研制氟其中一个不幸殉难,另一个被迫去疗养;英国化学家哥尔在制氟时发生爆炸……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本人身体因中毒受到危害时,以顽强的毅力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征服了“死亡元素”。氟的发现史可以说是一幕悲壮的历史,科学家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他们精神的真实反映。
化学史上化学家求真求实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瑞利和拉姆塞从第三位小数存在差异发现了氩;居里夫妇从数吨的沥青铀矿中提取少量纯净的氯化镭;在定比定律的建立过程中,法国著名化学家普罗斯和贝托雷进行了长达8年的学术争论,争论中他们各执己见,却没有意气用事,以权威压人,唯一信服的是科学实事,争论的结果是以当时更有名气的贝托雷失败而告终等等。在化学教育中穿插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有趣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让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中受到启迪,做到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在这里,让我们再回味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的一句话:“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55—01
新课程的教材中有不少化学史的资料和图片都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些史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化学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科学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史明理、以史为鉴,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建和谐的社会呼唤人文精神。因此,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化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过程是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化学家的求真精神不仅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包含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知难不退、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化学史实告诉我们,许多化学家都是靠这种精神抓住机遇,获得重大发现和发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至深的求索之歌。
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发现都是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结果。以氧气的发现史为例,最先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1773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他称之为“火气(氧气)”的气体,并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也存在“火气”。之后,也就是1774年,普利斯特利使用大凸透镜加热“汞锻灰(氧化汞)”的方法,发现有气体生成,他收集并研究了这种气体后,把它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氧气)”。这本来应是他们发现真理、否定谬误、揭开燃烧之谜的绝好机会,遗憾的是他们二人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结果把这一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而拉瓦锡则以同代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批判精神,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研究,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创立了“燃烧氧化说”。可笑的是,直到拉瓦锡确证了氧气以后,普利斯特利还固执地认为他发现的是“脱燃素空气”。对此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这成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一个科学悲剧,发人深省。
溴和碘的发现似乎有一些传奇色彩。1825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受人之托分析一瓶浸泡过海藻植物灰的溶液成分。他在分离出盐类后,加入氯水和淀粉试剂,母液显蓝色,说明母液中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发现蓝色溶液上层还有少量棕色溶液。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现溴元素,他便不假思索地断定这是氯与碘生成的化合物氯化碘。1826年,巴拉尔在分析盐湖湖水成分时,实验中看到同样的现象,他并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不迷信权威,做了大量实验,证明棕色物质不是氯化碘,应是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被命名为溴。当巴拉尔取得这一成就时,年方23岁,在大学里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助手和学生而已。碘是法国药剂师库尔特瓦斯在用海藻灰制硝酸钾时,一只猫碰倒海藻灰和浓硫酸的瓶子,升起一股蓝紫色的烟引起他的注意而被发现的。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发现纯属偶然,可是这种偶然中是有必然的因素的,因为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因自己没有深入研究而草率作出了结论,失去了发现溴的机会。为了警诫自己,他把那个瓶子放在一只被他称为“错误之柜”的箱子中,告诫自己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
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由于它性格暴烈,有剧毒及令人毛骨悚然的伤害作用而被称为“死亡元素”。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化学家们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戴维曾中氟的毒病了好几个月;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为研制氟其中一个不幸殉难,另一个被迫去疗养;英国化学家哥尔在制氟时发生爆炸……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本人身体因中毒受到危害时,以顽强的毅力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征服了“死亡元素”。氟的发现史可以说是一幕悲壮的历史,科学家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他们精神的真实反映。
化学史上化学家求真求实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瑞利和拉姆塞从第三位小数存在差异发现了氩;居里夫妇从数吨的沥青铀矿中提取少量纯净的氯化镭;在定比定律的建立过程中,法国著名化学家普罗斯和贝托雷进行了长达8年的学术争论,争论中他们各执己见,却没有意气用事,以权威压人,唯一信服的是科学实事,争论的结果是以当时更有名气的贝托雷失败而告终等等。在化学教育中穿插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有趣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让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中受到启迪,做到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在这里,让我们再回味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的一句话:“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