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敦煌43年的江南女子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连续剧《大敦煌》持续热播,敦煌的神秘宝藏成为聚焦的热点。而与那些诱人的文化瑰宝相比,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则让人生畏。
  当年于右任考察敦煌后就说:“千佛洞在世界上罕见,但那里是沙漠,与城市隔绝,艰苦异常,若没有事业心,到那里一定干不久也干不长。”
  但江南女子樊锦诗竟在敦煌待下来了,并博得了“敦煌女儿”的赞誉。
  
  江南女子进大漠
  
  樊锦诗是个很随和的人,她看起来很瘦弱,说话也轻声轻气,依稀能看出上海女子的灵秀气。她既可以与人在写字楼里探讨问题,但更愿意坐在夜晚的莫高窟接受采访。这里不止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她43年来的精神寄托。
  1963年,25岁的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这个出生在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命运开始发生转折,她以后的人生竟与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62年,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樊锦诗就曾经来过敦煌,因为传说中的神秘和魅力,使得当时的大学生们将敦煌想象得非常美好,争着来这里实习,而当时敦煌现实的条件则给了他们迎头一盆冷水。
  樊锦诗说:“结果来了以后一看,洞里的壁画确实很好,但是条件之差,当时真觉得还不如我们南方的一个公社。”樊锦诗出生在上海,对比之下自然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到了1963年,这个江南女子再次孤身来到了大漠,加入了守护者的队伍。
  
  孤独的守护
  
  1963年的敦煌并未像现在这样得到细致的保护,很多洞穴都没有加固,任其接受自然界的风吹日晒。
  相对于工作条件的艰苦,荒漠中的生活设施更是简陋。新分的宿舍没有电灯,办公室也没有,只能点蜡烛或者点煤油灯。
  樊锦诗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一到天黑,这个地方应该说一片漆黑。你比如说咱们要解手,必须打个手电,到很远的地方去,所以都不是很方便。”
  以前像樊锦诗这样正儿八经分配来的女大学生也有,但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工作环境以及毫无前途的失落感,很快就离开了。樊锦诗成为惟一一个坚持留在莫高窟的女生。
  樊锦诗是属于胆子比较大的一个女生,她大学学的是考古,经常去野外,艰苦的环境也屡见不鲜。她说:“我们是考古学,应该比较严格的,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有点挖坟盗墓的那种劲头,到野外面对那些墓葬,墓葬里面那些尸体,那些腐烂的东西,你都要碰到的,所以我想我们都不怕。”
  但长期在外的樊锦诗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自己的家庭。
  在敦煌工作两年了,留在武汉大学工作的男友彭金章才来看她,这是他们自毕业分开后第一次见面。
  樊锦诗像所有热恋中的女人一样,享受那段美好时光,她说:“我们一起去爬沙山,在山上还照了个像。我们两个坐在那里很高兴,我的想法就是让他看看,这是我工作的地方。这洞多美啊。每天看都看不厌。我觉得我们好象是心照不宣,肯定是一对。”
  但八天的时间很快过去,男友的汽车慢慢消失在茫茫戈壁滩上時,樊锦诗还是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孤独和歉疚。
  1967年,樊锦诗和彭金章结婚,但他们的生活还是天各一方。
  
  彷徨中的抉择
  
  “事业还是家庭?”樊锦诗遇到了难以抉择的问题。
  对一个女人而言,远离丈夫、孤身一人在大漠实在是太残忍。她怀孕后,本来是计划去丈夫身边,在武汉待产,但因为当时“文革”的特殊情况,产假却迟迟得不到工宣队的批准,临产前还被迫下地劳动,结果导致孩子早产。
  孩子出生后,什么准备都没有。一个礼拜也没有衣服,樊锦诗就拿棉袄一包,但棉袄是透风的,奶水也不够孩子吃,樊锦诗手足无措。
  一直在武汉等着樊锦诗的丈夫在收到儿子出生的电报后,日夜兼程,把早已准备好的衣物一担子从武汉挑到了敦煌,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樊锦诗说:“我先生连鸡蛋到小孩衣服挑到这儿。到处找医院,小孩才穿上衣服。我心里很酸,我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我这个母亲也太差了,连衣服也不会做。”
  孩子还没满月,丈夫的假期就到了,不得不离开敦煌。樊锦诗白天得上班,孩子没人带,被送到了农村老家。
  吃够了苦头的樊锦诗开始彷徨,她很希望和丈夫早日团聚,毕竟对多数女人而言,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武汉的生活状况要比敦煌好许多。
  因为“文革”的动荡,樊锦诗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她只能继续忍受。
  樊锦诗一个人在敦煌,白天工作忙忙碌碌,但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想念远方的爱人和孩子。她说:“人家都回家了,星期六、星期日非常安静,让人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有了孩子以后,想孩子最多了,连做梦也在想。我想过几年会解决的吧。”
  这一拖就是十年,樊锦诗一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大儿子和丈夫在武汉,小儿子在农村老家。一直到“文革”结束了,樊锦诗期待的工作调动终于得到了解决。到武汉大学当个教员,也许到湖北文物单位搞文物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能和家人团聚。
  
  不走了
  
  除了樊锦诗,敦煌的守护者队伍中很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常书鸿1943年来到敦煌,他的夫人是跟他一起留学法国的同乡,但是她对当地的生活环境无法忍受,有一天悄然离开。常书鸿骑着马去追,半路上昏倒了没有追上。
  但夫人的离开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常书鸿又回来了。
  而樊锦诗也终于下了同样的决定:不走了!
  樊锦诗和丈夫认真地商量,希望对方能够到敦煌来。彭金章在武汉大学创办了考古专业,对学校也有了感情,抬了几次杠才决定远赴敦煌。
  1986年,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丈夫调到了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0年之后,他们一家终于在敦煌团聚。这一年,樊锦诗48岁。
  两年后,50岁的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樊锦诗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关于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提案。
  从此樊锦诗的生活就像一张拉满的弓,人才引进、学术交流、设施建设、人事统筹等等让这位有“敦煌女儿”之称的女性一刻也不得闲。
  樊锦诗说:“我这人水平比较差,但是我觉得我努力了,我有时候开玩笑,我说我如果死了以后,我就只留这么一句话:我为敦煌尽力了。”
  在敦煌研究院有这样的一尊雕塑,它取名为《青春》,它的原型就是如今已满头白发的樊锦诗。
  (陈 昱摘自《都市文化报》)
其他文献
英国在旅游界中一向以世界历史遗产众多而闻名。不过,今后你或许不会再发现新的冠名世界遗产的英国古迹了。英国宣布,由于所需费用巨大,英国将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其实,英国停止申遗的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是经历了激烈的讨论。  专家撰写的报告显示:英国申请一个世界遗产项目,需要花费40万英镑,平均每年用于维护的花销也在15万英镑左右。另一方面,世界历史遗产地位给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被夸大了,因为
“海归”变“海待”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国人“出国镀金”的心气却越来越旺,甚至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家荡产也要送其出国读书。  但在当今很多人看来“洋文凭”含金量似乎越来越低,“海归”的“水货”嫌疑越来越大。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镀金归来拿低薪    曾在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國留学,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海归一大把,工作
有人说极致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人说极致是思考如何回归简单,在汉语言中,极致更倾向是对状态或境界的定位。每个人心中对极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有着一份向往与期盼。在不断用创新超越自我的领域里,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出一些追求极致的产品,HP Spectre13正是一时之选。  美学与科技的融合  科技产品想要完全融入用户日常生活,除凭借实用的功能外,生活化的外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Spectre13外观设计非
199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他明言“香格里拉”在中国藏区,地处雪山环抱中的神秘峡谷,那里的寺庙金碧辉煌,寺内园林典雅,中外藏书丰富,早晚乐声悠扬;山里有的是金矿,人们却只“适度”开采;那里虽长期靠马帮与外界联系,此前却早有许多外国学者前往考察,留有诸多遗物……显然,那不仅是一片景观,也是一种意境。  
王洪文,一个工厂的保卫干事,是怎样被毛泽东看中,从而一步登天的呢?    毛泽东对接班人的考虑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后,防修反修就成了毛泽东关注的焦点。那时毛泽东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揭开了教条主义的盖子,“惧”的是除了担心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思想混乱外,也怕身后有人否定自己。  1959年11月,在杭州的小范围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印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三篇针对社会主义国
我刚到阿根廷时,有一次来到银行,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广告,上面写着“希望这个夏天你不缺钱”。我一时好奇,就问银行的客户经理,对方介绍说,这是一种夏季度假贷款。如果你想和家人一起去海边玩两个星期,可手头又没钱,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后,经理笑着对我说:“不过,你们东方人是不需要这种贷款的,你们有储蓄的习惯。”    随着在阿根廷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对阿根廷人贷款消费的习惯知道得越多。    阿根廷曾是一
据说太平洋有个布拉特岛,岛边水域中有种鱼叫王鱼,有的王鱼有鱼鳞,有的王鱼没有。有鱼鳞没有鱼鳞,全看自己,由自己来选择。   有的王鱼会让自己慢慢有鳞。王鱼的鳞很特别,来自外界,只要它愿意,就能吸引一些小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它先给它们一些好处,一点自己的分泌物,然后就千方百计把小动物身上的物质吸干,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而是一种附属物。   当王鱼有了这些附属物之后,就变成另
法国西南部一个小村庄的居民现在人心惶惶,因为村里出现了一个荒唐规矩:一旦死亡,将会面临严厉处罚!  这个名叫萨布朗村的村长拉兰尼贴出布告,该布告称:“在本教区里的人,凡是没有在村公墓里得到自己的坟墓用地而又希望死后埋在村里的人,禁止死亡。违反者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原来,村里的墓地已经被全部占滿了,没有多余的空间埋葬死人,拉兰尼不得不“出此下策”。此前,拉兰尼曾通过法院要求将一些私人土地用做墓地
老王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对土地就有很深的感情。  1987年,老王漂洋过海去美国谋生。起初,老王只想“刷盘子”攒点积蓄,回老家娶妻生子,最好再置几十亩地。当他看到得克萨斯州大片肥沃的农牧场后,馋得直流口水。  一天,老王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宝藏——1000多亩荒地。老王心里痒痒,就偷偷开垦了几亩种蔬菜。半年后,老王把菜卖了,居然挣了几千美元。老王欣喜若狂,又悄悄开垦了几亩地。  土地的主人似乎忘了
她朴实优雅,让威廉王子着迷    2001年9月24日的早晨,当查尔斯亲王驾驶着绿色沃克斯豪尔通过圣安德鲁斯圣萨尔瓦多学院门口那条窄小的卵石路时,所有目光都聚集在了这辆车上。接下来的四年里,威廉王子将在这里开始他的求学之路。  在走进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学生宿舍之后,威廉不得不感叹那里的简陋陈设。他开始把小卧室打扮得舒适温馨。在这座公寓的另一层——这是一栋混合公寓,分成男士住层和女士住层,一位叫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