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文学的审美特征和主体间性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激活了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的内在传统,即其“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一面,它把这两者重又带回到文学之中.非虚构的跨学科书写,不单单是学科之间的工具化使用,而且让知识还原其情感的一面,关注现实场景中的“个人性”和“情感性”,最终形成一种更加宽阔的、融会贯通的认知体系和文学审美特征.非虚构的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掌握主动权,它和写作对象互相监督,互为主体,从而形成一种主体间性,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互相依赖,也互相生成.非虚构写作的“真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的,它是几方在不断博弈中形成的理解“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的通道,不是一劳永逸的确定.在此意义上,非虚构文学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类型和写作精神.
其他文献
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当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校企双元育人,以期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主体育人功能,深刻认识并依托校企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体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模式的开展.
余华的《文城》是一部怀抱人间、直视苍生的悲怆之作.它从主人公“寻妻”的个人意愿出发,让林祥福一步步卷入历史的巨大洪流之中,不仅对命运发出了仰天浩叹,而且对苍生进行了深切的叩问.这个充满张力的故事,隐含了作家对于传统伦理与美好人性的互构性思考,也承载了作家对于道德和人性的严肃的“兴味关怀”,明确体现了“诗性正义”的审美诉求.在叙事上,《文城》动用了写实、抒情、诙谐、魔幻等诸多手法,借助丰饶而鲜活的细节,使“诗性”和“正义”同时获得了别有意味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