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网络集体群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现状、诱因和引导”是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主题。由于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促使了网民的聚集,同时也导致网民群体出现极化倾向。
  【关键词】网络 群体极化 全媒体 公民新闻
  
  在网络这一开放的领域里,网民们对某个观点或某件事情可以自由发表评论。但网络无中心、发散式、多向度的特点,也带来网络把关人缺失、信息流向和舆论多元化等诸多问题。群体极化在网络上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不断发生的群体极化事件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关于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研究者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予以关注,如何控制其未来走向以及其对公民社会体系构建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二是研究者采取实证方法对群体极化进行研究已经比较常见。三是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环境下,群体极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一、网络群体极化原因研究——群体心理与去个性化
  1961年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群体讨论后,决策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具体来说,网友的选择性行为使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况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加强了群体极化;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将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归纳为——“沉默的螺旋”机制、协同过滤机制和群体感染机制。具体来说,“沉默的螺旋”机制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协同过滤机制是指受众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接触,而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兴趣爱好、阶级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这就是选择性接触机制。那些不为受众所喜欢或支持的观点在无形中就被过滤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强化网友本身所持有的观点,与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过滤掉,从而加剧了舆论传播的单向性。所谓群体感染机制,则是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与群体感染有很大关系。群体是一个“无名氏”,个人在群体中处在匿名状态。这种集体无意识,使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所受刺激的影响。群体间个体情绪的相互感染,使群体行为转向同一个方向。
  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认为是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关人缺失、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为群体极化埋下了伏笔。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背后是社会问题的暗涌,社会情绪的反映、激化和宣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引爆点往往是正义名义下的民族主义、同情弱势群体的心理、仇富仇官心理等等。
  有研究者则认为网民们以其个人超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在信息世界里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商品,充分行使自己的“消费者主权”。这时“e 见领袖”进一步过滤网上意见,并将越来越极化的意见扩散给更多的网民。网络群体在一个无意识的弱智化过程中进行“形象思维”,在这一群体互动过程中,他们容易冲动,且易受暗示。极化群体的这种“去个性化”,在群体决策中趋于一致,促发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公民新闻与社会心理
  群体极化现象是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传播方式促使了一个焦点新闻迅速传播放大。全媒体时代,是不同媒体一起合奏“新闻交响曲”,正是由于不同媒体所具有的不同优缺点,才使得舆论监督变得“给力”。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无论是网络社区论坛、博客还是微博、QQ 群,到处众声喧哗。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每天都活跃着成千上万的网民,谈论着诸如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劳动就业和官员腐败等大大小小的话题。
  与传统媒体时代只是接受信息的“读者”、“听众”、“观众”不同,互联网时代的网民自身就可以成为新闻来源, 他们有着更加简单易行的自我表达方式——这种自媒体的特性推进了公民新闻的产生。对公民新闻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定义,根据《维基百科》有关条目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我爸是李刚”就是大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在论坛上发布其所见所闻的公民新闻事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民新闻都会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病态反应,但这种做法也毕竟是对公共空间的破坏,无益于形成理性的舆论氛围,需要我们警惕和尽力规避。
  以“6·9 圣战”事件为例,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 的粉丝索取门票未果而谩骂、殴打展馆工作人员,该消息在网上曝光后,大量网友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出现网友有组织地反对Super Junior 及其粉丝的活动,并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明星贴吧,致其瘫痪。而在凤凰网对网友的调查中,577065人约92.2%视其为爱国行为,只有不到8%的5 万人视其为炒作行为。该事件由现实生活中一则扰乱公共秩序事件在网络中迅速演变成以“爱国主义”为旗号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三、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研究——权衡利弊与规范引导
  研究者认为,对网络群体极化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好的一面看,群体极化很可能让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为公民争取较好权利方面,比如美国历史上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对整个社会而言,只要有不同意见不同团体就会产生争辩,只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争辩,才能维护公民之间的利益。从不好的方面来讲,过于类似的团体容易使成员有不受束缚的感觉,比较容易放纵自我。情节严重的会对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丹麦哲学家祁克果曾经说过,“现代社会重视的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大众的意见,即所谓舆论。人们很容易受到大众传媒舆论的影响而没有自身独特的见解,严重的会完全放弃自身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个人完全融入到舆论当中……往往以自己是某个组织成员为荣”。网友将心中积淀已久的反抗情绪释放出来,极具个体倾向性和主观色彩,不考虑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在群体决策时,整个组织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就会比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一些重要决策时会铤而走险,所以社会负面影响会更大,更持久。
  通过对国内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带来了言论表达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无序传播。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引导,促使网络群体的表达走向客观和理性,将有助于消除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①[美]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②王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新闻世界》,2011(6)
  ③王龙珺,《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从“我爸是李刚”说起》,《新闻世界》,2011(5)
  ④刘超,《简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科教导刊》,2011(6)
  ⑤戴松、王小杨,《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科技传播》,2010(2)
  ⑥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⑦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新闻记者》,2009(7)
  ⑧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2)
  ⑨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⑩王邈、蒋一斌,《网络群体极化及其心战功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8)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学系)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7月在伦敦落成的“奥迪城”由奥迪与欧洲最大、最为国际化的设计战略咨询公司DESIGNIT合作而成,使用交互式3D渲染技术进行交互展示,以独特的、技术进步的方式展现奥迪的所有车型品牌及产品。  伦敦奥迪城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广场,在7月16日揭幕。由于位于市中心的重要位置,在这里,奥迪城以其轻松、休闲的风格吸引了许多平常不会被奥迪经销商关注的路人。奥迪计划在2015年以前,在世界其他大型国际城市
【摘要】当前大量出现的植入式广告,从广告的发布形式、可识别性要求看,与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着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植入式广告的各类形式要件,如画面大小、色彩等提出强制性约束。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识别性;法律;伦理  一、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  媒介的公信力是其组织价值的体现,因此,建立和提升媒介信用是媒介伦理(Media Ethic)实践的首要目标。雪莉·贝尔吉在《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中指出
目的探讨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采用
目的通过整理穴位贴敷治疗的现代文献,总结穴位贴敷临床常用药的性、味、归经规律。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穴位给药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穴位给药的临床组方配药提供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