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88-02
随着我国更深度地融人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 完善。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个体的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1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扩张,加之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带动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1.1金融开放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世5年过渡期的结束,特别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逐步落实,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能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能与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1.2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新学科的出现,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拓宽了高等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极大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必须要考虑到时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1.3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
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特别是需要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然而,现时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通常都只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课程设置不辱合理,教材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重视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去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
2.2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是。跟现代金融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相比,就金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在知识结构、人才层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上还不尽台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识不够,对金融学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3重课堂讲授。轻学生主体启发与合作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结合实际案例。没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现实的经济事件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擞趣。
2.4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轻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学本科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实验室,往往是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实验实践教学当成教学活动的补充,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在实验实践课程的条件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内容单一,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的简单模拟,无法反映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形式僵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实验室设备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
3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
3.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
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经济学、金融效率学等。加强学生对数学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88-02
随着我国更深度地融人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 完善。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个体的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1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扩张,加之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带动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1.1金融开放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世5年过渡期的结束,特别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逐步落实,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能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能与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1.2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新学科的出现,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拓宽了高等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极大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必须要考虑到时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1.3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
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特别是需要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然而,现时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通常都只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课程设置不辱合理,教材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重视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去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
2.2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是。跟现代金融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相比,就金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在知识结构、人才层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上还不尽台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识不够,对金融学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3重课堂讲授。轻学生主体启发与合作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结合实际案例。没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现实的经济事件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擞趣。
2.4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轻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学本科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实验室,往往是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实验实践教学当成教学活动的补充,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在实验实践课程的条件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内容单一,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的简单模拟,无法反映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形式僵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实验室设备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
3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
3.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
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经济学、金融效率学等。加强学生对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