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张“以胜任岗位群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违背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对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不利;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要满足学校、家庭和企业三方要求,就必须做到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满足学生和家长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专业综合能力,吸引企业,满足企业要求,能做到这样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发展要求 职业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一、明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兼顾社会需求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三种课程目标的观点:第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群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的专业基础”“实用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种,认为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泛,技术能力突出。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做好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关键能力,还要为其发展夯实基础,培养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困难性。主张“以胜任岗位群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违背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吸引不到好的生源;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兼顾社会需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满足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要满足学校、家庭和企业三方要求,就必须做到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满足学生和家长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吸引企业,满足企业要求,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基于师资、生源状况、学习时间的制约,似乎又感到力不从心。由于生源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按现有的教材,要通过给学生补文化基础来实现,在学年制中完成教学计划,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主动进行职业继续教育的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了工学交替结合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新进程改革。比如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进行理实一体化,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电动机维修等专业课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创新和建设的需要,是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培养方案和确定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有:华银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覃健以及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霍凯、工程师韦伟清、助理工程师康钟钟。工程师覃健主讲企业的“电机修理”和企业技术文化;车间主任霍凯主讲电动机修理、专业入学教育以及企业情况介绍,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派老师到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实践锻炼,以提高老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便调整教育对策。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工学结合一体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比如,创新工学结合的组织模式,从单一的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到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组织模式也从单个企业松散的合作到紧密型合作。又如,在创新工学结合的结构优化模式,与科研单位创新产学合作的科研帮扶促调模式,创新产学合作、多元发展的模式等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对工学结合有了更深的体会。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有:北海永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参加顶岗实习的班级是2008机电(1)班、2008机电(7)班、2009机电(4)班等。产学合作的单位是广西轻工业科技研究院,与学校共建自动化实训基地,学校用此设备进行自动化方面教学。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改班2010机电(5)班的电动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一定时间的相关工作学习,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工学交替结合。以工作带动学生去学,以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学生既学习了专业技能,又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同时对电气维修职业岗位也有了亲身体验,从而对职业认识更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新技术开发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其中,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必须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把握市场动向和技术发展动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学校进行了企业调研以及对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的研究。企业调研主要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本校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企业要求以及校企合作。在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中都有广西建设项目。而学校对北部湾经济区所需的各类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需求中职毕业生及以下的人才所占比例较大,占整个技术型人才的70%左右,这为我们广西中职学校办学提供了较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主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主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主编.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学生发展要求 职业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一、明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兼顾社会需求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三种课程目标的观点:第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群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的专业基础”“实用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种,认为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泛,技术能力突出。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做好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关键能力,还要为其发展夯实基础,培养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困难性。主张“以胜任岗位群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违背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吸引不到好的生源;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兼顾社会需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满足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要满足学校、家庭和企业三方要求,就必须做到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满足学生和家长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吸引企业,满足企业要求,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基于师资、生源状况、学习时间的制约,似乎又感到力不从心。由于生源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按现有的教材,要通过给学生补文化基础来实现,在学年制中完成教学计划,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主动进行职业继续教育的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了工学交替结合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新进程改革。比如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进行理实一体化,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电动机维修等专业课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创新和建设的需要,是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培养方案和确定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有:华银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覃健以及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霍凯、工程师韦伟清、助理工程师康钟钟。工程师覃健主讲企业的“电机修理”和企业技术文化;车间主任霍凯主讲电动机修理、专业入学教育以及企业情况介绍,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派老师到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实践锻炼,以提高老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便调整教育对策。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工学结合一体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比如,创新工学结合的组织模式,从单一的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到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组织模式也从单个企业松散的合作到紧密型合作。又如,在创新工学结合的结构优化模式,与科研单位创新产学合作的科研帮扶促调模式,创新产学合作、多元发展的模式等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对工学结合有了更深的体会。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有:北海永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参加顶岗实习的班级是2008机电(1)班、2008机电(7)班、2009机电(4)班等。产学合作的单位是广西轻工业科技研究院,与学校共建自动化实训基地,学校用此设备进行自动化方面教学。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改班2010机电(5)班的电动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一定时间的相关工作学习,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工学交替结合。以工作带动学生去学,以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学生既学习了专业技能,又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同时对电气维修职业岗位也有了亲身体验,从而对职业认识更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新技术开发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其中,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必须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把握市场动向和技术发展动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学校进行了企业调研以及对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的研究。企业调研主要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本校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企业要求以及校企合作。在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中都有广西建设项目。而学校对北部湾经济区所需的各类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需求中职毕业生及以下的人才所占比例较大,占整个技术型人才的70%左右,这为我们广西中职学校办学提供了较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主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主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主编.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