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杉矶一筹莫展

打开奥运会历史,一行行记录赫然出现在洛杉矶市的官员们眼前: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亏损、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亏损……截至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几乎没有一届奥运会不亏损,有的城市甚至因主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
1978年11月,洛杉矶获得第23届奥运会主办权。要不要接过奥运会的火炬,主办第23届奥运会呢?洛杉矶为难了。
洛杉矶之所以为难,不仅是在它之前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发生亏损,而且,更要命的是,洛杉矶市议会还因此通过了一项不准洛杉矶市动用公共基金主办奥运会的议案,洛杉矶市许多议员巧簧如舌,决不容许政府动用财政主办奥运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是幸运的。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来源,奥运会的如期揭幕将是不现实的。
洛杉矶请求国际奥委会,希望国际奥委会网开一面,准许其民间集资,将奥运会交由私人承办。
民间集资?私人承办?这显然是一桩荒唐之举!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荒唐的事情!奥运会《宪章》规定,奥运会的主办权只属于某一个国家的某一座城市!
国际奥委会也为难了。要不要准许洛杉矶进行民间集资呢?如果不放宽“尺码”,谁来主办这一届奥运会呢?除了洛杉矶敢于主办第23届奥运会,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愿意呢?谁都知道,这可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啊!经过再三权衡,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同意了洛杉矶的要求。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很快,尤伯罗斯这个名字出现在了洛杉矶市的政府官员面前:不论从年龄、经历考虑,还是从企业管理经验考虑,这位年富力强的商人无疑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洛杉矶寄希望于尤伯罗斯。在政府不承担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尤伯罗斯能不能接下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并且出色地完成奥运历史上第一个由民间集资的一届奥运会呢?
这是一个谜,一个悬念,谁也难于预料。洛杉矶在期盼尤伯罗斯作出回答。
尤伯罗斯临危受命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尤伯罗斯,从小聪明过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飞机场工作,后来决意创业,自己开设了一家国际运输咨询公司,凭着过人的管理才能,他的公司发展很快,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个基础上,尤伯罗斯后来又买下了一家著名的旅游服务公司。这一年他才36岁。不久,被他收购的这家旅游公司从困境中崛起,渐成规模,相继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00多个办事处。一年后,壮志在胸的尤伯罗斯又开设了一家旅行社,紧接着又一家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出现在他的麾下,经过几年精心打造,尤伯罗斯治下的旅游公司声名显赫,数百个办事处遍及全世界,年收入2亿多美元。在北美地区,他的旅游公司名列第二。
当洛杉矶获得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权时,尤伯罗斯在这一年已步入不惑之年。这个年龄,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这也正是洛杉矶看好他,将“宝”押在他身上的缘故。
听说尤伯罗斯接下了奥运会的主办权,许多人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尤伯罗斯疯啦?出面主办奥运会风险太大了,这家伙难道钱赚多了,打算赔给奥运会吗?
面对挑战,面对压力,甚至,面对人们的嘲笑,尤伯罗斯临危受命,欣然接下了洛杉矶政府官员撂下的担子:要么成功,系奥运、财运、命运于一身,刷新奥运会只赔不赚的纪录;要么鸡飞蛋打,斯文扫地,蒙受失败的耻辱!
尤伯罗斯破釜沉舟了。他无暇旁顾,他只有一个念头:一打誓言,不如一个行动。奥运会为自己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商机,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
众企业争夺独家赞助
没有任何人告诉尤伯罗斯:主办第23届奥运会的成功概率有多大;也没有任何人为尤伯罗斯出谋划策:如何从奥运会的“经济黑洞”中跃起,将亏损转化为盈利。一切,靠自己,靠自己运筹帷幄,靠自己决断!
1979年初,尤伯罗斯正式被任命为第23届奥委会组委会主席。这位新任主席走马上任了,然而,他的办公条件是如此地寒碜:没有人为他提供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人为他提供一部电话,甚至,第23届奥委会组委会居然还没有在银行开户!
尤伯罗斯租了两间房,自己掏钱去银行开了一个户头。这个银行户头有多少钱?100美元!这是第23届奥委会的全部“家当”,尤伯罗斯将要从租用的两间办公房和银行户头中的这100美元起步。
他下定了决心:“没有退路,我的面前只有一条路:主办奥运会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全力以赴,必须成功。”
主办奥运会,少不了企业出钱赞助,而且,企业赞助越多越好。尤伯罗斯说,这不行,这是施舍。这种赞助方式,成不了气候,组委会没有主动权,得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新的财路,得让他们展开竞争!
尤伯罗斯别出心裁地规定,第23届奥运会只接受30家赞助商,多一家也不行!他又规定,这30家赞助商,代表30个行业,也就是说,每一个行业他只接受一家赞助商,赞助的底线是400万美元,少一分美元也不行!作为回报,只有赞助商才可获得第23届奥运会的商品专卖权,其他商品一律不得“专卖”。
尤伯罗斯的这一招,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各大企业闻风而动,为了争得商品在奥运会上的专卖权,赞助商竞相抬高赞助金额。一时间,在洛杉矶工商界掀起了一股旋风:出钱,出钱,快快出大钱挤入第23届奥运会门槛!
尤伯罗斯暗暗高兴,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向来是商界的两个“冤家”,市场上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嗅觉灵敏的这两个冤家总是会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展开角逐,尤伯罗斯对此是了如指掌的。
那就让这两个冤家放手一搏好啦,尤伯罗斯打定了主意。好戏跟着开场。他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发出了信息:奥运会的饮料消耗是个天文数字,想要取得饮料专卖权,底价400万美元!
百事可乐不知是计,正在犹疑,岂料,可口可乐捷足先登,一步领先,一下拨出了1300万美元的赞助费,志在必得。等到百事可乐醒悟,却为时已晚,可口可乐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独家饮料专卖权。
这两个久在商场角逐的冤家,一个兴高采烈,一个垂头丧气,策划这一场好戏的尤伯罗斯呢,乐开了怀,在这两个冤家的竞争中,组委会的银行户头上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作为第23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他可是狠狠的赚了一把啊!
洛杉矶模式诞生了
奥运会的饮料消耗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同样,胶片消耗量也不容小觑。在全球胶片业,美国的柯达公司向以老大自居。尤伯罗斯知道,柯达公司岂能放弃奥运会?他向柯达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希望柯达公司成为奥运会的独家赞助商。他给柯达公司开出的赞助费也是400万美元,而且,这同样是第23届奥运会赞助的底线,决不能少于这个数字。

柯达公司对于尤伯罗斯的条件不予理睬:要赞助?可以,但最多100万。这是柯达公司的赞助底线,决不能超过这个数字。柯达公司早就作好了准备,论名气,谁能与柯达公司匹敌?100万足够多了,尤伯罗斯一定会回头,一定会接纳柯达公司的。
在老谋深算的尤伯罗斯面前,柯达公司失算了。表面看来,它与尤伯罗斯的叫板陷入了僵局,但它没有料到,不动声色的尤伯罗斯暗渡陈仓,向日本的富士公司暗送秋波:本届奥运会的胶片专卖权将由柯达公司夺得。
富士公司急了,乖乖地钻入了尤伯罗斯设下的圈套:柯达赞助400万?好,我们富士赞助700万!尤伯罗斯收紧了圈套,一口答应,第23届奥运会独家胶片赞助商非日本富士莫属!
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柯达公司懊悔不及,但独家专卖大权已经旁落,公司高管只能吞下妄自尊大的苦果,一位负责市场策划和营销的高管下岗,卷起铺盖灰溜溜离开了柯达公司。
尤伯罗斯连出奇招,第23届奥运会成了一棵摇钱树,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了成为独家赞助商,与日本丰田公司大打出手,竞相抬高赞助费,诸如此类的好戏一场接着一场,一笔一笔赞助款从各家赞助商的口袋流出,流入尤伯罗斯当初以100美元开设的银行户头。
实况电视转播是第23届奥运会独家赞助大战的“重头戏”,组委会的精兵强将经过慎密计算,为独家电视实况转播权开出的拍卖价为1.52亿美元,这已经是够高够高的价格了。
精明的尤伯罗斯找来了一大堆奥运会资料潜心研究,亲自开出2.5亿美元,他如法炮制,在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间策划了一场竞争,美国这两家最大的广播公司也陷入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结果,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接受了他开出的2.5亿美元“天价”,成为第23届电视实况转播的独家赞助商。
这一届奥运会,尤伯罗斯共募集3亿多美元,盈利2亿多。世界上所有关心奥运会的人瞩目于尤伯罗斯,这位精明过人的商界奇才赢了。
是尤伯罗斯改写了奥运会亏损的历史,创下了一个奇迹,一个洛杉矶模式:由私人主办的奥运会,通过商业化运作,改亏为赢。

打开奥运会历史,一行行记录赫然出现在洛杉矶市的官员们眼前: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亏损、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亏损……截至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几乎没有一届奥运会不亏损,有的城市甚至因主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
1978年11月,洛杉矶获得第23届奥运会主办权。要不要接过奥运会的火炬,主办第23届奥运会呢?洛杉矶为难了。
洛杉矶之所以为难,不仅是在它之前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发生亏损,而且,更要命的是,洛杉矶市议会还因此通过了一项不准洛杉矶市动用公共基金主办奥运会的议案,洛杉矶市许多议员巧簧如舌,决不容许政府动用财政主办奥运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是幸运的。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来源,奥运会的如期揭幕将是不现实的。
洛杉矶请求国际奥委会,希望国际奥委会网开一面,准许其民间集资,将奥运会交由私人承办。
民间集资?私人承办?这显然是一桩荒唐之举!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荒唐的事情!奥运会《宪章》规定,奥运会的主办权只属于某一个国家的某一座城市!
国际奥委会也为难了。要不要准许洛杉矶进行民间集资呢?如果不放宽“尺码”,谁来主办这一届奥运会呢?除了洛杉矶敢于主办第23届奥运会,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愿意呢?谁都知道,这可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啊!经过再三权衡,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同意了洛杉矶的要求。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很快,尤伯罗斯这个名字出现在了洛杉矶市的政府官员面前:不论从年龄、经历考虑,还是从企业管理经验考虑,这位年富力强的商人无疑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洛杉矶寄希望于尤伯罗斯。在政府不承担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尤伯罗斯能不能接下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并且出色地完成奥运历史上第一个由民间集资的一届奥运会呢?
这是一个谜,一个悬念,谁也难于预料。洛杉矶在期盼尤伯罗斯作出回答。
尤伯罗斯临危受命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尤伯罗斯,从小聪明过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飞机场工作,后来决意创业,自己开设了一家国际运输咨询公司,凭着过人的管理才能,他的公司发展很快,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个基础上,尤伯罗斯后来又买下了一家著名的旅游服务公司。这一年他才36岁。不久,被他收购的这家旅游公司从困境中崛起,渐成规模,相继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00多个办事处。一年后,壮志在胸的尤伯罗斯又开设了一家旅行社,紧接着又一家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出现在他的麾下,经过几年精心打造,尤伯罗斯治下的旅游公司声名显赫,数百个办事处遍及全世界,年收入2亿多美元。在北美地区,他的旅游公司名列第二。
当洛杉矶获得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权时,尤伯罗斯在这一年已步入不惑之年。这个年龄,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这也正是洛杉矶看好他,将“宝”押在他身上的缘故。
听说尤伯罗斯接下了奥运会的主办权,许多人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尤伯罗斯疯啦?出面主办奥运会风险太大了,这家伙难道钱赚多了,打算赔给奥运会吗?
面对挑战,面对压力,甚至,面对人们的嘲笑,尤伯罗斯临危受命,欣然接下了洛杉矶政府官员撂下的担子:要么成功,系奥运、财运、命运于一身,刷新奥运会只赔不赚的纪录;要么鸡飞蛋打,斯文扫地,蒙受失败的耻辱!
尤伯罗斯破釜沉舟了。他无暇旁顾,他只有一个念头:一打誓言,不如一个行动。奥运会为自己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商机,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
众企业争夺独家赞助
没有任何人告诉尤伯罗斯:主办第23届奥运会的成功概率有多大;也没有任何人为尤伯罗斯出谋划策:如何从奥运会的“经济黑洞”中跃起,将亏损转化为盈利。一切,靠自己,靠自己运筹帷幄,靠自己决断!
1979年初,尤伯罗斯正式被任命为第23届奥委会组委会主席。这位新任主席走马上任了,然而,他的办公条件是如此地寒碜:没有人为他提供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人为他提供一部电话,甚至,第23届奥委会组委会居然还没有在银行开户!
尤伯罗斯租了两间房,自己掏钱去银行开了一个户头。这个银行户头有多少钱?100美元!这是第23届奥委会的全部“家当”,尤伯罗斯将要从租用的两间办公房和银行户头中的这100美元起步。
他下定了决心:“没有退路,我的面前只有一条路:主办奥运会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全力以赴,必须成功。”
主办奥运会,少不了企业出钱赞助,而且,企业赞助越多越好。尤伯罗斯说,这不行,这是施舍。这种赞助方式,成不了气候,组委会没有主动权,得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新的财路,得让他们展开竞争!
尤伯罗斯别出心裁地规定,第23届奥运会只接受30家赞助商,多一家也不行!他又规定,这30家赞助商,代表30个行业,也就是说,每一个行业他只接受一家赞助商,赞助的底线是400万美元,少一分美元也不行!作为回报,只有赞助商才可获得第23届奥运会的商品专卖权,其他商品一律不得“专卖”。
尤伯罗斯的这一招,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各大企业闻风而动,为了争得商品在奥运会上的专卖权,赞助商竞相抬高赞助金额。一时间,在洛杉矶工商界掀起了一股旋风:出钱,出钱,快快出大钱挤入第23届奥运会门槛!
尤伯罗斯暗暗高兴,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向来是商界的两个“冤家”,市场上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嗅觉灵敏的这两个冤家总是会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展开角逐,尤伯罗斯对此是了如指掌的。
那就让这两个冤家放手一搏好啦,尤伯罗斯打定了主意。好戏跟着开场。他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发出了信息:奥运会的饮料消耗是个天文数字,想要取得饮料专卖权,底价400万美元!
百事可乐不知是计,正在犹疑,岂料,可口可乐捷足先登,一步领先,一下拨出了1300万美元的赞助费,志在必得。等到百事可乐醒悟,却为时已晚,可口可乐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独家饮料专卖权。
这两个久在商场角逐的冤家,一个兴高采烈,一个垂头丧气,策划这一场好戏的尤伯罗斯呢,乐开了怀,在这两个冤家的竞争中,组委会的银行户头上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作为第23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他可是狠狠的赚了一把啊!
洛杉矶模式诞生了
奥运会的饮料消耗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同样,胶片消耗量也不容小觑。在全球胶片业,美国的柯达公司向以老大自居。尤伯罗斯知道,柯达公司岂能放弃奥运会?他向柯达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希望柯达公司成为奥运会的独家赞助商。他给柯达公司开出的赞助费也是400万美元,而且,这同样是第23届奥运会赞助的底线,决不能少于这个数字。

柯达公司对于尤伯罗斯的条件不予理睬:要赞助?可以,但最多100万。这是柯达公司的赞助底线,决不能超过这个数字。柯达公司早就作好了准备,论名气,谁能与柯达公司匹敌?100万足够多了,尤伯罗斯一定会回头,一定会接纳柯达公司的。
在老谋深算的尤伯罗斯面前,柯达公司失算了。表面看来,它与尤伯罗斯的叫板陷入了僵局,但它没有料到,不动声色的尤伯罗斯暗渡陈仓,向日本的富士公司暗送秋波:本届奥运会的胶片专卖权将由柯达公司夺得。
富士公司急了,乖乖地钻入了尤伯罗斯设下的圈套:柯达赞助400万?好,我们富士赞助700万!尤伯罗斯收紧了圈套,一口答应,第23届奥运会独家胶片赞助商非日本富士莫属!
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柯达公司懊悔不及,但独家专卖大权已经旁落,公司高管只能吞下妄自尊大的苦果,一位负责市场策划和营销的高管下岗,卷起铺盖灰溜溜离开了柯达公司。
尤伯罗斯连出奇招,第23届奥运会成了一棵摇钱树,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了成为独家赞助商,与日本丰田公司大打出手,竞相抬高赞助费,诸如此类的好戏一场接着一场,一笔一笔赞助款从各家赞助商的口袋流出,流入尤伯罗斯当初以100美元开设的银行户头。
实况电视转播是第23届奥运会独家赞助大战的“重头戏”,组委会的精兵强将经过慎密计算,为独家电视实况转播权开出的拍卖价为1.52亿美元,这已经是够高够高的价格了。
精明的尤伯罗斯找来了一大堆奥运会资料潜心研究,亲自开出2.5亿美元,他如法炮制,在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间策划了一场竞争,美国这两家最大的广播公司也陷入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结果,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接受了他开出的2.5亿美元“天价”,成为第23届电视实况转播的独家赞助商。
这一届奥运会,尤伯罗斯共募集3亿多美元,盈利2亿多。世界上所有关心奥运会的人瞩目于尤伯罗斯,这位精明过人的商界奇才赢了。
是尤伯罗斯改写了奥运会亏损的历史,创下了一个奇迹,一个洛杉矶模式:由私人主办的奥运会,通过商业化运作,改亏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