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limengwai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单眼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对双眼POAG患者双眼降眼压的疗效。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长期就诊的双眼POAG患者32例,双眼应用相同降眼压药物治疗,对眼压较高的一只眼行SLT治疗。术前及术后1 h、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相关检查,除SLT后1 h时只检查眼压(Goldmann眼压计)外,其余时间点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及视野检查。以眼压下降≥3.0 mmHg,或者下降幅度≥20%为激光治疗成功标准,采用配对t检验(bonferroni矫正)比较激光后各个时间点眼压与激光前的基线眼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眼压下降幅度百分比进行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对治疗眼和未治疗的对侧眼术后6个月时眼压下降的幅度以及各自和术前基线眼压进行相关分析,对抗青光眼药物应用种类和术后6个月眼压下降的幅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双眼POAG患者SLT术前治疗眼基线眼压为(18.9±2.5)mmHg(1 mmHg=0.133 kPa),激光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下降值分别为:(1.7±2.9)mmHg、(2.5±3.4)mmHg、(3.5±2.8)mmHg、(3.4±2.5)mmHg,眼压下降幅度为(8±16)%、(13±13)%、(18±14)%、(18±12)%(与基线比P均<0.01)。SLT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治疗眼成功率分别为38%、52%、50%、60%。未治疗的对侧眼激光前基线眼压为(17.3±2.4)mmHg,激光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下降平均值分别为:(1.1±2.0)mmHg、(1.0±2.7)mmHg、(2.6±2.2)mmHg、(2.5±2.2)mmHg(与基线比P均<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眼和未治疗的对侧眼眼压下降的幅度分别和术前眼压呈正相关(R=0.63,P<0.01;R=0.60,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眼和未治疗眼眼压下降的幅度呈正相关(R=0.66,P<0.01)。所有患者均不需再次激光治疗或者手术治,抗青光眼药物应用均维持了与术前相同的方法。

结论

对于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良、平均眼压在18.0 mmHg左右的双眼POAG患者,单眼STL术后6个月术眼眼压进一步降低,对对侧未治疗眼的眼压也有一定的持续降眼压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16,52:410-415)

其他文献
期刊
在青光眼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从最基本的青光眼患者病史采集到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的管理;从青光眼各项临床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及优势互补,到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估等,每个环节均需要重视精细化管理。只有实现精细化青光眼诊疗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有用视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16,52:401-403)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对糖基化终产物(AGE)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培养HLEC系SRA01/04,传至第3代。实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LEC细胞;B组为AGE组,LEC细胞用20 μmol/L AGE处理;C组为AGE+SB202190组,15 μmol/L SB202190预处理2 h后的LEC细胞用AGE处理;D组为AGE+维拉帕米组,50 μmol/L维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视乳头(ONH)微循环异常可能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结论尚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近年来检查视乳头微循环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实时显示视乳头旁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和形态成为可能。许多证据显示视乳头的血流供应减少以及视乳头旁毛细血管网的异常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关系,这些结论更新了以往对青光眼的认识。本文对视乳头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关于脉络膜厚度改变与PACG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仍无直接证据证明脉络膜厚度的改变是PACG的直接诱发因素。由于浅前房和窄房角是PACG公认的危险因素,因此造成房角动态变化的因素均可能诱发PACG急性发作。这些因素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以及晶状体的动态变化。PACG急性发作可能存在多种机制,以上危险因素中单个因素的变化或多个因
目的评估并分析葡萄膜炎患者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其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111例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常规眼科检查,收集入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葡萄膜炎类型等)。同时进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量表(NEI VFQ-25)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36)调查。将入组患
目的研究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OAG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52例(52只眼)POA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26只眼)行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联合手术组);26例(26只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价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测量POAG患者视乳头筛板厚度、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的POAG患者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同期眼科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50只眼)作为对照组。使用EDI-OCT对其视乳头进行连续水平和垂直方向扫描,分析视乳头筛板局部缺损的数目、部位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