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这一目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创新型英语人才需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作为外语教学改革新课题,英语公众演讲把学生从纯语言训练中解放出来,运用相对真实的语言形式、语境教学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教学辅助模式,为学生在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逻辑思辨能力、领导力和道德力培养上奠基了一定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和创新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 英语公众演讲 培养途径
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较强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1]英语公众演讲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国内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了英语公众演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2][3][4],对于有效的演讲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估模式也做了有益的、深入的探讨[5][6]。然而,极少有研究将英语公众演讲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本文从界定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将英语公众演讲作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演讲理论和学习理论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得以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力上。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创新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
何为创新型英语人才?文秋芳(2002)给出的定义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7]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 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 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她认为创新素质包括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即是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庄智象等(2011)通过对比国内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提出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8]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包括语言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思辨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还应拥有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不畏艰难、敢于挑战权威等创新品质。其中,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三者有机作用,形成了创新能力,奠定了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核心内容。
二、英语公众演讲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这是当前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工作重点。英语公众演讲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综合技能,不仅反映了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反映了学生的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逻辑思辨能力、领导力和道德力。
1.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公众演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外语专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传统的教学往往将这四种技能分开训练,某种意义上割裂了它们内部的联系,而公共英语演讲非常注重它们的协调发展,首次把这四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演讲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公众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外语专业创新能力的特别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反思本族文化的语言功能,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对本族和非本族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诠释。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外语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语言流畅(linguistic fluency),还要文化流畅(cultural fluency)。由演讲所培养出来的对文化的感知能力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即能够适应企业文化,能运用他们的能力使组织得到发展以及参与到创新的团队工作中去。[4]
3. 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公众演讲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思维的发展,其本质上是发展了学生创造力当中的智力因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智力基础。思辨思维是指以辨析、反思、质疑且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思辨思维与创新思维密不可分,两者同为高级思维形式,前者评估(assess)信息和观点,而后者产出(originate)新观点。可以说,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英语公众演讲训练中,既有低级思维的巩固,又有高级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演讲训练中,学生需要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演讲效果,学生往往要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这些训练有助于提升英语专业生的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创新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根据Robert Marzano等人确定的批判性思维的八项技能,演讲者在准备和发表演讲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全部的这八项能力:focusing(聚焦问题)、information gathering(信息搜集)、remembering(长时记忆)、organizing(组织信息)、analyzing(分析信息)、integrating(综合信息)、generating(生成观点)、evaluating(评价观点)。[9] 4. 创新素质
英语公众演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文秋芳(2002)认为,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总和,而自信被列为首位。[7]研究表明,学习演讲策略并反复演练可以大大降低演讲焦虑水平,提高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提高自信心。[2][4]此外,英语公众演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力和公民意识。在演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从以下五个准则去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有道德的演讲者:1)选择与自己一致的主题并竭力让听众有所收获;2)承认个人偏见;3)围绕主题,公平、准确地选择和呈现事实与观点;4)力戒剽窃,明示信息的出处;5)使用包容性、尊重的语言。[10]英语公众演讲训练不仅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的演讲者,还要成为有责任心、有道德修养、有社会公德的演讲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演讲训练包含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公众演讲是西方文明史当中人本主义教育和民主公民权的重要部分。
三、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把起源于西方的英语公共演讲课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是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井卫华和李文萍(2009)认为,“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演讲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演讲家,而是以此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英语演讲这一教学手段符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会学习、能交际、有创新、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培养精神。”[4]在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演讲技能训练为目标转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近十年来,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教学目标被许多高校设定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加之全国演讲赛事深入人心,更是为演讲课程披上了一层功利性的外衣。笔者认为,英语公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当止于技能训练,而应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逐步拔高培养规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在演讲课程教学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通过系统的演讲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正直的人格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公众演讲所需的知识结构。殷苏娅认为,“演讲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赋予演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源于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百科知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1]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应当帮助学生构建包括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演讲方面专业知识在内的创新知识结构。演讲课程内容规划可引介不同体裁的演讲词,引导学生分析各类演讲的语篇结构和话语特点及其达到的社会交际功能,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言语表达准确性、流利性及适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有助于言语交际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合理规划教学活动,体现“以学习任务为基础”的活动安排原则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组织原则。Dubin
关键词:创新人才 英语公众演讲 培养途径
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较强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1]英语公众演讲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国内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了英语公众演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2][3][4],对于有效的演讲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估模式也做了有益的、深入的探讨[5][6]。然而,极少有研究将英语公众演讲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本文从界定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将英语公众演讲作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演讲理论和学习理论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得以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力上。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创新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
何为创新型英语人才?文秋芳(2002)给出的定义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7]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 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 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她认为创新素质包括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即是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庄智象等(2011)通过对比国内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提出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8]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包括语言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思辨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还应拥有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不畏艰难、敢于挑战权威等创新品质。其中,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三者有机作用,形成了创新能力,奠定了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核心内容。
二、英语公众演讲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这是当前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工作重点。英语公众演讲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综合技能,不仅反映了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反映了学生的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逻辑思辨能力、领导力和道德力。
1.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公众演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外语专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传统的教学往往将这四种技能分开训练,某种意义上割裂了它们内部的联系,而公共英语演讲非常注重它们的协调发展,首次把这四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演讲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公众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外语专业创新能力的特别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反思本族文化的语言功能,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对本族和非本族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诠释。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外语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语言流畅(linguistic fluency),还要文化流畅(cultural fluency)。由演讲所培养出来的对文化的感知能力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即能够适应企业文化,能运用他们的能力使组织得到发展以及参与到创新的团队工作中去。[4]
3. 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公众演讲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思维的发展,其本质上是发展了学生创造力当中的智力因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智力基础。思辨思维是指以辨析、反思、质疑且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思辨思维与创新思维密不可分,两者同为高级思维形式,前者评估(assess)信息和观点,而后者产出(originate)新观点。可以说,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英语公众演讲训练中,既有低级思维的巩固,又有高级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演讲训练中,学生需要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演讲效果,学生往往要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这些训练有助于提升英语专业生的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创新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根据Robert Marzano等人确定的批判性思维的八项技能,演讲者在准备和发表演讲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全部的这八项能力:focusing(聚焦问题)、information gathering(信息搜集)、remembering(长时记忆)、organizing(组织信息)、analyzing(分析信息)、integrating(综合信息)、generating(生成观点)、evaluating(评价观点)。[9] 4. 创新素质
英语公众演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文秋芳(2002)认为,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总和,而自信被列为首位。[7]研究表明,学习演讲策略并反复演练可以大大降低演讲焦虑水平,提高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提高自信心。[2][4]此外,英语公众演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力和公民意识。在演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从以下五个准则去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有道德的演讲者:1)选择与自己一致的主题并竭力让听众有所收获;2)承认个人偏见;3)围绕主题,公平、准确地选择和呈现事实与观点;4)力戒剽窃,明示信息的出处;5)使用包容性、尊重的语言。[10]英语公众演讲训练不仅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的演讲者,还要成为有责任心、有道德修养、有社会公德的演讲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演讲训练包含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公众演讲是西方文明史当中人本主义教育和民主公民权的重要部分。
三、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把起源于西方的英语公共演讲课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是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井卫华和李文萍(2009)认为,“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演讲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演讲家,而是以此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英语演讲这一教学手段符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会学习、能交际、有创新、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培养精神。”[4]在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演讲技能训练为目标转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近十年来,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教学目标被许多高校设定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加之全国演讲赛事深入人心,更是为演讲课程披上了一层功利性的外衣。笔者认为,英语公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当止于技能训练,而应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逐步拔高培养规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在演讲课程教学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通过系统的演讲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正直的人格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公众演讲所需的知识结构。殷苏娅认为,“演讲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赋予演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源于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百科知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1]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应当帮助学生构建包括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演讲方面专业知识在内的创新知识结构。演讲课程内容规划可引介不同体裁的演讲词,引导学生分析各类演讲的语篇结构和话语特点及其达到的社会交际功能,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言语表达准确性、流利性及适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有助于言语交际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合理规划教学活动,体现“以学习任务为基础”的活动安排原则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组织原则。Du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