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让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遥远的古老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近3万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短短17天,尽管远不能看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却无疑令很多人改变印象。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开放
开放,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关键词。
新闻采访对所有境外媒体开放、互联网畅通快捷、国防部在军营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等,这仅仅是诸多开放措施的一部分。
奥运会期间召开了各种新闻发布会。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不讳言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现在不少外国记者已经学会了哼唱《北京欢迎你》:“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文明
《世界新闻报》特约作者麦克尔·佩恩说,对欧美人来说,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成就,他们所知甚少。《功夫熊猫》、《卧虎藏龙》,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绍材料,就是很多外国人“中国印象”的全部。这样的心理基础,可以部分解释奥运会开幕式何以引来世界性的惊叹。
令世界观众震撼的,不仅是开幕式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飞天、唱腔、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
“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原有的概念和印象,”英国观众安迪·霍伊尔这样形容北京奥运会。
包容
奥运会开幕前,少数西方媒体曾经猜测,受狂热民族主义驱使,中国人可能会在北京奥运会上表现出狭隘、排外的一面。
而随着奥运会进程的展开,人们逐渐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华盛顿邮报》说:“无论中国队是输是赢,中国观众都为运动员的表现而热烈欢呼,没有流露出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切,都点明了中国人成熟自信的心态——包容。十几天来,中国民众的观赛表现已经赢得了广泛赞誉。
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而自豪,这在奥运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守信
“到北京之前总是听媒体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夸大其词了,我和孩子们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带着两个孩子来看奥运会的美国人博尔利说。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兑现了。
重“践诺”,是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优秀品德之一;而“诚信”,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游戏规则。北京奥运会把这一品德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活力
中国高居奥运金牌榜榜首,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家西方媒体感叹:中国向世界展现的不仅是体育实力,更是东方古国的青春活力。
一些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首次来中国的人们却觉得如此新鲜。英国《经济学家》描述道:“当游客们降落在北京未来派风格的机场时,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步入雄伟壮观的新体育场时,许多人都惊异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之快。”
《印度教徒报》则一语双关地道出对北京奥运会和中国整体发展的评价:“中国可以展现它的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和成为经济强国的蜕变。”百年前,梁启超为“老大中国”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梦想的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国”正在变成现实。
和谐
前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告诉记者,北京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微笑的理由。”佩雷斯说到这里时,自己也笑了。
很多外国记者也写到了中国人的笑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人幸福、满足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纷纷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国关键词——和谐。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一直都在见证、体验着一种和谐氛围。和谐更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中。
自信
刘翔退赛,亿万网民表示理解;中国金牌领先,国人呼吁“冷静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竞技场上的胜负固然扣人心弦,但人们已经不把体育成绩与国家荣誉简单画等号。
“什么是大国?大国不只是GDP和国土面积多少,更包括大国心态、大国精神和大国风范。正是这种自信,不仅让之前所谓的‘抵制奥运会’失声,也令外国政要改变了原先对中国的看法。”《联合早报》如是说。自信源自底气,而中国人的底气是对国家实力、生活改善和发展态势的把握。
进取
中国在奥运会期间形成的良好做法和习惯能否长期持续下去?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而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亚科夫提醒人们:“收获如此多金牌催生出的进取心不会仅仅表现在体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变化而非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体育的崛起让我们感到眩晕,明天,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来到北京的人们,见证了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在变革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在进步。
(据新华社)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近3万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短短17天,尽管远不能看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却无疑令很多人改变印象。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开放
开放,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关键词。
新闻采访对所有境外媒体开放、互联网畅通快捷、国防部在军营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等,这仅仅是诸多开放措施的一部分。
奥运会期间召开了各种新闻发布会。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不讳言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现在不少外国记者已经学会了哼唱《北京欢迎你》:“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文明
《世界新闻报》特约作者麦克尔·佩恩说,对欧美人来说,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成就,他们所知甚少。《功夫熊猫》、《卧虎藏龙》,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绍材料,就是很多外国人“中国印象”的全部。这样的心理基础,可以部分解释奥运会开幕式何以引来世界性的惊叹。
令世界观众震撼的,不仅是开幕式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飞天、唱腔、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
“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原有的概念和印象,”英国观众安迪·霍伊尔这样形容北京奥运会。
包容
奥运会开幕前,少数西方媒体曾经猜测,受狂热民族主义驱使,中国人可能会在北京奥运会上表现出狭隘、排外的一面。
而随着奥运会进程的展开,人们逐渐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华盛顿邮报》说:“无论中国队是输是赢,中国观众都为运动员的表现而热烈欢呼,没有流露出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切,都点明了中国人成熟自信的心态——包容。十几天来,中国民众的观赛表现已经赢得了广泛赞誉。
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而自豪,这在奥运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守信
“到北京之前总是听媒体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夸大其词了,我和孩子们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带着两个孩子来看奥运会的美国人博尔利说。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兑现了。
重“践诺”,是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优秀品德之一;而“诚信”,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游戏规则。北京奥运会把这一品德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活力
中国高居奥运金牌榜榜首,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家西方媒体感叹:中国向世界展现的不仅是体育实力,更是东方古国的青春活力。
一些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首次来中国的人们却觉得如此新鲜。英国《经济学家》描述道:“当游客们降落在北京未来派风格的机场时,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步入雄伟壮观的新体育场时,许多人都惊异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之快。”
《印度教徒报》则一语双关地道出对北京奥运会和中国整体发展的评价:“中国可以展现它的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和成为经济强国的蜕变。”百年前,梁启超为“老大中国”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梦想的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国”正在变成现实。
和谐
前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告诉记者,北京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微笑的理由。”佩雷斯说到这里时,自己也笑了。
很多外国记者也写到了中国人的笑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人幸福、满足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纷纷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国关键词——和谐。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一直都在见证、体验着一种和谐氛围。和谐更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中。
自信
刘翔退赛,亿万网民表示理解;中国金牌领先,国人呼吁“冷静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竞技场上的胜负固然扣人心弦,但人们已经不把体育成绩与国家荣誉简单画等号。
“什么是大国?大国不只是GDP和国土面积多少,更包括大国心态、大国精神和大国风范。正是这种自信,不仅让之前所谓的‘抵制奥运会’失声,也令外国政要改变了原先对中国的看法。”《联合早报》如是说。自信源自底气,而中国人的底气是对国家实力、生活改善和发展态势的把握。
进取
中国在奥运会期间形成的良好做法和习惯能否长期持续下去?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而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亚科夫提醒人们:“收获如此多金牌催生出的进取心不会仅仅表现在体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变化而非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体育的崛起让我们感到眩晕,明天,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来到北京的人们,见证了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在变革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在进步。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