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展已经举办几届了,每一届都富有生气,我也希望在今天的这个研讨会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大胆发言,积极辩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材料在造型语言中的运用。”材料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了。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雕塑界的大背景仍然是表现社会主义、手法上强调现实主义,但已经逐步探索材料与造型的关系。90年代,各大美术院校的雕塑系老师纷纷投入到材料运用的研究中来。应该说,今天的中国雕塑界对材料的研究是比较积极的,大家都有很强的材料意识,不然今天的展览不会如此丰富。我认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必定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构思,也可以说是观念;二是形态语言;三是材料语言。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全面。艺术家可以探索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但是要清楚,材料离不开造型,过分追求材料,会使得造型语言显得简陋。在雕塑史上,对材料和造型同时进行探索的是布朗库西,他使用的材料丰富,包括大理石、金属、木头等等都有。但是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忽视对造型的探索。他所有的材料探索都是围绕着造型而进行。在我们的这次展览中,许多同学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材料而材料,忽视了造型的重要性。有许多作品只是简单拷贝、放大,从而使造型显得简陋,经不起推敲。一定要强调这样的观点:造型是先导,然后才是材料的研究。不同的材料会使得同一件造型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材料一定得服务于造型,脱离了造型的材料对于雕塑而言是不足取的。在雕塑艺术中,材料和造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希望听到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的不同声音。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
每年毕业生展览上我们都会有一个互动,今年把题目设定在材料这个方面,更多的方面是关于学生的。在校的时候学生们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运用一些材料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比如说将泥塑转换成为玻璃钢等。从去年开始,木材用的比较多,以前还有一些运用不锈钢的,以及其他金属的。等到同学们毕业后,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材料就更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了,无论是你为了生存还是为了自己的创作,如何让材料能够更好地体现你自己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了材料你才会关注它的技术。这次我看到的清华和鲁美的作品是带有机械感应装置的,与我们的设计理念有关系。采取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术,从而传达给观众一种不同的想法。如何与观众互动起来是很重要的。艺术品的针对性很强,无论是做学术性的还是商品性的,都要考虑它的受众。不同的材料所出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铁的作品在室外容易生锈,作品放置在海边就会受到长年的海风的侵袭,从而影响到作品的寿命和艺术效果,这都是作者要考虑的因素。注重材质对于雕塑家要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多的启发,会加强作品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今天以这个话题为主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对材料在造型语言中的运用引起大家的重视。
谭铁志(北京工业大学副院长):
我们学院在造型艺术教学中,非常注重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在新的设计造型上的运用。很多的作品是跨专业的,跨专业才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从更新的角度接触、了解、认知新的材料语言。这次展览中那件安装了感应器的作品具有新颖的形式,给人深刻的印象。我们以前看到更多的是对材料转换的运用,或者是经典材料的沿用,或者是对高新技术、新材料的一种使用,比较缺乏就地取材的能力,在我们学院当中这方面也比较欠缺。通过这次交流,让高校之间的教学能够互相启发,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李英杰(《设计》杂志社社长):
我从事设计行业的时间很长,一开始在部队,后来到了中国工艺设计学会。对于雕塑我不陌生,但是也不专业。以我这么长时间的设计经历来看,我觉得雕塑和设计的关系很密切,也很重要。我考察意大利,除了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主要还是看设计。在欧洲,很多国家的设计很前卫,集中展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威尼斯双年展展示的主要是未来,引领设计的发展方向。而在意大利的雕塑领域,主要是就地取材。首先是大理石在意大利取用很方便,然后米开朗基罗才偏爱用大理石进行创作。雕塑作品不一定都是艺术品,不一定都是以审美为目的,比如,一件政治性的雕塑就是如此。它有艺术性,但是创作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宣扬某一种理念。再比如,创作一件公共雕塑也不一定就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它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我有一个看法,在国外的雕塑中,最完美的还是石雕,有时间大家应该去看看他们的制作工艺。雕塑离不开技术,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木雕作品一旦改成石雕,味道就会全变了。我看今天同学的一些作品,发现同学们雕的作品太少,塑的作品太多,很多同学只是自己做设计图,然后直接交给铸造厂制作。这个不太好。还有一点我要对在座的同学们讲,你们已经毕业了,应该清楚,不是所有学雕塑的最后都能成为雕塑家。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造型”这个词语在美院单独提出来讲,全世界可能只有俄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材料”一词则在国外基本不提,他们用“介质”一词来代替。我们国内的雕塑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比如最新的交流方式“微博”,雕塑家就很少用。今天90%以上的成果都是跨界人才所产生的。每个时代的优秀人才都是因为借鉴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成果才有所成就的,所以我特别强调“技术性思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在古典时期,核心价值就是技术。当年,徐悲鸿去卢浮宫,站在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大屠杀》面前感动得哭了,也许不是因为屠杀的场面,而是因为画家精湛的技艺。古典主义艺术时期的价值核心是对技术的研究,现代主义时期则是重点探索形式语言。我认为,艺术的真正核心是颠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在当代,我们的艺术强调的是观念。譬如,在《威尼斯收租院》的现场,具体制作的都是美院的学生,但是谁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呢?那是蔡国强的作品。在珠峰脚下,有些职业向导,每年都要登顶5、6次,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了生计,并无太多其他的意义。而有些登山爱好者,也许爬到半山腰就冻死了,但他的价值比那些向导的价值要大得多。因为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登山,有一种价值在里面。
在学院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综合的价值,除了艺术本身,还有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是非常失败的。国外的一些美术学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精神,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加独立的价值观。此外,他们也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能力来培养学生:文字能力,或者说策 划能力,交流能力,雕塑的制作能力以及对文化的生长性能力的理解。文化的生长性就是指如何利用你的作品或者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美术具有愉悦功能,但是这只是它众多功能中的一种,它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改变人们的观念。
学生(四川美术学院):王老师,听到您这么一说,我都开始绝望了,因为我刚刚毕业,不知道自己能颠覆什么。
王春红(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我要对这位同学说,你觉得你对自己很了解,其实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王中:视野决定一切,选择大于努力。
宋伟光(《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我插一句。在美术史上,有两种人能影响美术史,一种是叛逆者,就是王老师刚刚说的颠覆了以往审美观念的人;另一种是集大成者,吸取了前人的大量精华而变化成为自己的。西方雕塑史上,毕加素是叛逆者,罗丹是集大成者。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的古文和杜甫的诗歌,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同样有很高的价值。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朱尚熹:现在我们这里的学生刚刚出校门,面临着就业压力,生存压力。
秦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是公共艺术系的老师,教学生做材料试验。在材料学习中,就是需要找到材料的性质和自己的敏感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正如王中老师刚刚说的那样,是一个眼界问题,修养问题。我从前做雕塑,现在做公共艺术,深有感受。在中国,公共艺术也罢雕塑艺术也罢,都是新的体系未建立起来,旧的体系又已经被打破,没有一个标准,显得很混乱。在这样一个背景中,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比较注重对现成品的利用,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找规律,在跟材料的对话中去认识自我。其实就是教学生玩材料,找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找材料、认识材料、发现材料和利用材料。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他对事物要有知觉。我的材料课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做一个作品,还要教他们看到方向,看到生活的希望,找到自我。艺术创作要有激情,一定要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课堂上,我基本上不谈空间和形体。任何具体知识的背后都有哲学基础、思想观念。布朗库西的艺术生涯后期,做了一个“鸡蛋”,这不是说他退化了。这个蛋不是一个简单的基本型,而是意味着回到基础,他的思想观念已经悄悄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反应在他的作品中。材料是有生命的,材料课的目的不是做一个东西,而是通过制作去了解材料,发挥材料的表现力,将平常人的眼光转换成职业艺术家的眼光。什么是材料?声、光、电都是材料。对于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美院学生,我接王中老师的话再补一句,选择加上努力,可以改变世界。
温洋(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一个词语,“艺术”,害了同学们。一个刚刚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只是一个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初学者。过早地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显得有点拔高。大家在进行材料的更新中,背负的名利思想太重,所以很难出好作品。上周LadyGaga在中国台北举行演唱会,装扮十分怪异,但是大家都把她当成巨星。有些女学生也把自己打扮成小怪兽,却显得很平凡。这是为什么?同一个材料,同一种风格,穿在不同人的身上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观念的不同。观念的注入和技术的协助,是我对材料和造型之间关系的理解。
罗瑾(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景陶的雕塑专业在过去注重材料的多样性,现在将重心回到了陶瓷上来了。陶瓷的造型一般在摹仿,创造性很少,但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釉色控制是非常难的。我们的有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问题,深入地研究学习,在窑口一蹲就是一两个月,精神非常值得赞赏。他们在创作中,也非常注重对陶瓷材料的研究。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所以雕塑专业十分注重与工科结合,重视材料。现在我们的教学以室外公共艺术为方向,做室外雕塑要考虑材料在空中的滞留时间长短,如何应用材料的各种不同属性,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技术问题。有些人认为,硬质的材料比软质的材料所滞留的时间要长,事实上并不如此。同样是软质材料,如果控制得好,同样会在室外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比如喷泉和激光。我要求学生的雕塑要能够推出去,放置在室外空间中,同时,也要有很强的设计观念。在我的学生中,毕业时必须要交三件作品:一件非常写实,一件有很强的材料感,还有一件城市雕塑。这三件作品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从容面对市场。在做室外雕塑时,把握好作品的尺度感也是很重要的。你的作品能做到多大,在落成之前心里一定要有准备。
朱尚熹:在国内,城市雕塑和纪念碑雕塑仍然是有市场的。
栗月(呼伦贝尔学院雕塑系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材料在整个造型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也要使作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主任):对于材料和观念的研究,高校师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同一所学院中,老一辈艺术家和年轻老师的差距也很大。我们需要解决的是,雕塑到底是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的问题,此外还有雕塑的本体性和多元媒材的问题,雕塑的质感和触觉之间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院规范还是现代规范?如何从突破媒材人手进行创作?创作是延续以往的传统还是探索自我?诸多问题都困惑着我们。这次展览整体上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许多作品延续着学院的传统或者老师的风格,一入眼,基本上就能猜出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创作的。我非常理解一个雕塑家要强调技术和媒材,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个专业眼光,以及专业素养。
于小平(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我对这些作品的第一感觉是,展览很好。在艺术语言本体以及各种观念之间,国外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曾经照搬他们的模式,这个在样式层面上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现在,西方的现代艺术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寻找古老的东方智慧,希望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艺术关注生活,关注时代,需要有具体的语言。对于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这次展览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一是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混在一起,个人生活是一个隐私的问题,许多学生不加提炼地将之直接搬上来。二是许多作品类型化,雷同性。一些作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看着让人觉得累,观念很重要,但并不是作品具备了观念就成。作品要有内容,如何把观念和语言结合起来,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沉迷于艺术语言,还是要回到雕塑本体上来。另外,学习艺术要执着,但也不意味着你学习这个就一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尹悟铭(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 主任):雕塑过程是很重要的。我所在的学院,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不错。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有所创新,也非常大气。他们注意横向和纵向交流。横向的就是与本院的其他系学生进行交流。上一次,我们与插画系和动画系的学生一起举办了一台晚会,同时艺术学院也在举办另一台。但是我们的这里的观赏人数是最多的,因为我们这台晚会综合了几个系的学生的智慧。每个系的学生都利用自己的学习优势,将晚会呈现得令人耳目一新。纵向交流是指南艺雕塑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雕塑系学生的交流,这一点以后也要加强。
徐国华(自由艺术家):这次展览的整体面貌不错,不过,问题也是存在的,在以后的制作构思以及整体感等方面都要加强。我最近几年做了一百多件金属焊接的作品,有些体会,所以这次展览我也着重看了这方面的作品。有一件作品是做的一对牛,感觉很丰富,但是显得琐碎了一点。另外一件主题是蜘蛛,给我的感受也很深。制作精细、考究,但是工艺味稍微浓了一点。比如,蜘蛛的每一条腿变化太少,有些雷同单一。不同材料的运用能改变一件作品的精神气质,大家以后还可以继续尝试材料的运用。
宋伟光:刚刚一些学生的提问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困惑。一是观念与创新之间的困惑;二是继承与否定之间的困惑。我来简要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不要一味强调观念,当下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误区,即非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观念不可,好像不如此便不能证明自己的“深刻”。作品如果承载了太多的观念,让作品变成新的“文以载道”,会让观众觉得累,还会偏离艺术的目的。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创作中,作品要本真,质朴。许多观念作品缺乏艺术修养,显得流俗。还是那句话,作品不要太多的观念,更不要制造观念。
赵昆仑(江南大学公共艺术系工作室主任):今天研讨会的命题与其说是一个艺术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命题。材料重要,还是造型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做~些尝试,使其变成学生就业的平台。我们的公共艺术忽视了本土文化,这是中国艺术界的现状,我提醒大家,要看到地标,更要看到地标以外的精彩。
彭景跃(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在雕塑教学方面,我们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雕塑作品不然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表现造型。
董明光(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在艺术界,继承是规律,叛逆是反规律,还有一种实验性的作品,是无规律。观念性的东西也很重要。我有一个女学生,毕业作品是用三个小瓶子分别收集了三个同学的眼泪,都是她们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流下的,这不仅仅是三瓶液体,也是她们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回忆,很有意义。
范伟民:通过今天的讨论,我觉得我们雕塑专业的教学除了要继续重视造型以外,还要加强对材料教学的投入。一些有条件的美术院校,要建立起材料教学的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材料。而一些暂时没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跟校外的一些企业联合,建立起材料实习基地,不让材料教学这一块出现空缺。总之,我们的学校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重视材料教学在雕塑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朱尚熹:我们刚刚谈到命运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眼光问题,还有学生对材料和造型的敏感性的问题。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雕塑的三维空间造型有其规律性。我们至少能给学生两个方向,一、材料的特性,传统的造型规律是脱离了材料的特性而存在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尊重了石头的特性,这说明他是重视材料的。他说,一件好的雕塑应该是从山上滚下来都完好无损。而另一个雕塑家贝尼尼则不考虑石头坚硬的特性,将石头变成“蜡”,使人物身上的衣服都变得轻盈起来。在古代中国,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木结构,包括花岗岩的建筑也是仿木结构。曾竹韶先生说过,宋代以前的雕塑,包括彩塑都有石刻味;宋代以后的雕塑,包括石刻都有泥塑味。现当代的许多国外艺术家也是不太注重材质与造型的关系,亨利·摩尔说,我不是要做一个石头的女人,而是要做一个女人的石头。二、命运问题。我劝同学们不要急功近利,喜爱艺术,就坚持下去,愉快自在地生活,而不要背负太重的名利思想。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
每年毕业生展览上我们都会有一个互动,今年把题目设定在材料这个方面,更多的方面是关于学生的。在校的时候学生们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运用一些材料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比如说将泥塑转换成为玻璃钢等。从去年开始,木材用的比较多,以前还有一些运用不锈钢的,以及其他金属的。等到同学们毕业后,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材料就更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了,无论是你为了生存还是为了自己的创作,如何让材料能够更好地体现你自己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了材料你才会关注它的技术。这次我看到的清华和鲁美的作品是带有机械感应装置的,与我们的设计理念有关系。采取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术,从而传达给观众一种不同的想法。如何与观众互动起来是很重要的。艺术品的针对性很强,无论是做学术性的还是商品性的,都要考虑它的受众。不同的材料所出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铁的作品在室外容易生锈,作品放置在海边就会受到长年的海风的侵袭,从而影响到作品的寿命和艺术效果,这都是作者要考虑的因素。注重材质对于雕塑家要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多的启发,会加强作品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今天以这个话题为主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对材料在造型语言中的运用引起大家的重视。
谭铁志(北京工业大学副院长):
我们学院在造型艺术教学中,非常注重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在新的设计造型上的运用。很多的作品是跨专业的,跨专业才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从更新的角度接触、了解、认知新的材料语言。这次展览中那件安装了感应器的作品具有新颖的形式,给人深刻的印象。我们以前看到更多的是对材料转换的运用,或者是经典材料的沿用,或者是对高新技术、新材料的一种使用,比较缺乏就地取材的能力,在我们学院当中这方面也比较欠缺。通过这次交流,让高校之间的教学能够互相启发,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李英杰(《设计》杂志社社长):
我从事设计行业的时间很长,一开始在部队,后来到了中国工艺设计学会。对于雕塑我不陌生,但是也不专业。以我这么长时间的设计经历来看,我觉得雕塑和设计的关系很密切,也很重要。我考察意大利,除了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主要还是看设计。在欧洲,很多国家的设计很前卫,集中展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威尼斯双年展展示的主要是未来,引领设计的发展方向。而在意大利的雕塑领域,主要是就地取材。首先是大理石在意大利取用很方便,然后米开朗基罗才偏爱用大理石进行创作。雕塑作品不一定都是艺术品,不一定都是以审美为目的,比如,一件政治性的雕塑就是如此。它有艺术性,但是创作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宣扬某一种理念。再比如,创作一件公共雕塑也不一定就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它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我有一个看法,在国外的雕塑中,最完美的还是石雕,有时间大家应该去看看他们的制作工艺。雕塑离不开技术,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木雕作品一旦改成石雕,味道就会全变了。我看今天同学的一些作品,发现同学们雕的作品太少,塑的作品太多,很多同学只是自己做设计图,然后直接交给铸造厂制作。这个不太好。还有一点我要对在座的同学们讲,你们已经毕业了,应该清楚,不是所有学雕塑的最后都能成为雕塑家。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造型”这个词语在美院单独提出来讲,全世界可能只有俄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材料”一词则在国外基本不提,他们用“介质”一词来代替。我们国内的雕塑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比如最新的交流方式“微博”,雕塑家就很少用。今天90%以上的成果都是跨界人才所产生的。每个时代的优秀人才都是因为借鉴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成果才有所成就的,所以我特别强调“技术性思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在古典时期,核心价值就是技术。当年,徐悲鸿去卢浮宫,站在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大屠杀》面前感动得哭了,也许不是因为屠杀的场面,而是因为画家精湛的技艺。古典主义艺术时期的价值核心是对技术的研究,现代主义时期则是重点探索形式语言。我认为,艺术的真正核心是颠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在当代,我们的艺术强调的是观念。譬如,在《威尼斯收租院》的现场,具体制作的都是美院的学生,但是谁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呢?那是蔡国强的作品。在珠峰脚下,有些职业向导,每年都要登顶5、6次,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了生计,并无太多其他的意义。而有些登山爱好者,也许爬到半山腰就冻死了,但他的价值比那些向导的价值要大得多。因为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登山,有一种价值在里面。
在学院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综合的价值,除了艺术本身,还有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是非常失败的。国外的一些美术学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精神,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加独立的价值观。此外,他们也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能力来培养学生:文字能力,或者说策 划能力,交流能力,雕塑的制作能力以及对文化的生长性能力的理解。文化的生长性就是指如何利用你的作品或者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美术具有愉悦功能,但是这只是它众多功能中的一种,它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改变人们的观念。
学生(四川美术学院):王老师,听到您这么一说,我都开始绝望了,因为我刚刚毕业,不知道自己能颠覆什么。
王春红(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我要对这位同学说,你觉得你对自己很了解,其实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王中:视野决定一切,选择大于努力。
宋伟光(《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我插一句。在美术史上,有两种人能影响美术史,一种是叛逆者,就是王老师刚刚说的颠覆了以往审美观念的人;另一种是集大成者,吸取了前人的大量精华而变化成为自己的。西方雕塑史上,毕加素是叛逆者,罗丹是集大成者。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的古文和杜甫的诗歌,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同样有很高的价值。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朱尚熹:现在我们这里的学生刚刚出校门,面临着就业压力,生存压力。
秦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是公共艺术系的老师,教学生做材料试验。在材料学习中,就是需要找到材料的性质和自己的敏感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正如王中老师刚刚说的那样,是一个眼界问题,修养问题。我从前做雕塑,现在做公共艺术,深有感受。在中国,公共艺术也罢雕塑艺术也罢,都是新的体系未建立起来,旧的体系又已经被打破,没有一个标准,显得很混乱。在这样一个背景中,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比较注重对现成品的利用,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找规律,在跟材料的对话中去认识自我。其实就是教学生玩材料,找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找材料、认识材料、发现材料和利用材料。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他对事物要有知觉。我的材料课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做一个作品,还要教他们看到方向,看到生活的希望,找到自我。艺术创作要有激情,一定要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课堂上,我基本上不谈空间和形体。任何具体知识的背后都有哲学基础、思想观念。布朗库西的艺术生涯后期,做了一个“鸡蛋”,这不是说他退化了。这个蛋不是一个简单的基本型,而是意味着回到基础,他的思想观念已经悄悄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反应在他的作品中。材料是有生命的,材料课的目的不是做一个东西,而是通过制作去了解材料,发挥材料的表现力,将平常人的眼光转换成职业艺术家的眼光。什么是材料?声、光、电都是材料。对于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美院学生,我接王中老师的话再补一句,选择加上努力,可以改变世界。
温洋(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一个词语,“艺术”,害了同学们。一个刚刚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只是一个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初学者。过早地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显得有点拔高。大家在进行材料的更新中,背负的名利思想太重,所以很难出好作品。上周LadyGaga在中国台北举行演唱会,装扮十分怪异,但是大家都把她当成巨星。有些女学生也把自己打扮成小怪兽,却显得很平凡。这是为什么?同一个材料,同一种风格,穿在不同人的身上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观念的不同。观念的注入和技术的协助,是我对材料和造型之间关系的理解。
罗瑾(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景陶的雕塑专业在过去注重材料的多样性,现在将重心回到了陶瓷上来了。陶瓷的造型一般在摹仿,创造性很少,但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釉色控制是非常难的。我们的有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问题,深入地研究学习,在窑口一蹲就是一两个月,精神非常值得赞赏。他们在创作中,也非常注重对陶瓷材料的研究。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所以雕塑专业十分注重与工科结合,重视材料。现在我们的教学以室外公共艺术为方向,做室外雕塑要考虑材料在空中的滞留时间长短,如何应用材料的各种不同属性,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技术问题。有些人认为,硬质的材料比软质的材料所滞留的时间要长,事实上并不如此。同样是软质材料,如果控制得好,同样会在室外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比如喷泉和激光。我要求学生的雕塑要能够推出去,放置在室外空间中,同时,也要有很强的设计观念。在我的学生中,毕业时必须要交三件作品:一件非常写实,一件有很强的材料感,还有一件城市雕塑。这三件作品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从容面对市场。在做室外雕塑时,把握好作品的尺度感也是很重要的。你的作品能做到多大,在落成之前心里一定要有准备。
朱尚熹:在国内,城市雕塑和纪念碑雕塑仍然是有市场的。
栗月(呼伦贝尔学院雕塑系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材料在整个造型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也要使作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主任):对于材料和观念的研究,高校师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同一所学院中,老一辈艺术家和年轻老师的差距也很大。我们需要解决的是,雕塑到底是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的问题,此外还有雕塑的本体性和多元媒材的问题,雕塑的质感和触觉之间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院规范还是现代规范?如何从突破媒材人手进行创作?创作是延续以往的传统还是探索自我?诸多问题都困惑着我们。这次展览整体上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许多作品延续着学院的传统或者老师的风格,一入眼,基本上就能猜出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创作的。我非常理解一个雕塑家要强调技术和媒材,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个专业眼光,以及专业素养。
于小平(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我对这些作品的第一感觉是,展览很好。在艺术语言本体以及各种观念之间,国外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曾经照搬他们的模式,这个在样式层面上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现在,西方的现代艺术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寻找古老的东方智慧,希望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艺术关注生活,关注时代,需要有具体的语言。对于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这次展览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一是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混在一起,个人生活是一个隐私的问题,许多学生不加提炼地将之直接搬上来。二是许多作品类型化,雷同性。一些作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看着让人觉得累,观念很重要,但并不是作品具备了观念就成。作品要有内容,如何把观念和语言结合起来,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沉迷于艺术语言,还是要回到雕塑本体上来。另外,学习艺术要执着,但也不意味着你学习这个就一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尹悟铭(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 主任):雕塑过程是很重要的。我所在的学院,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不错。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有所创新,也非常大气。他们注意横向和纵向交流。横向的就是与本院的其他系学生进行交流。上一次,我们与插画系和动画系的学生一起举办了一台晚会,同时艺术学院也在举办另一台。但是我们的这里的观赏人数是最多的,因为我们这台晚会综合了几个系的学生的智慧。每个系的学生都利用自己的学习优势,将晚会呈现得令人耳目一新。纵向交流是指南艺雕塑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雕塑系学生的交流,这一点以后也要加强。
徐国华(自由艺术家):这次展览的整体面貌不错,不过,问题也是存在的,在以后的制作构思以及整体感等方面都要加强。我最近几年做了一百多件金属焊接的作品,有些体会,所以这次展览我也着重看了这方面的作品。有一件作品是做的一对牛,感觉很丰富,但是显得琐碎了一点。另外一件主题是蜘蛛,给我的感受也很深。制作精细、考究,但是工艺味稍微浓了一点。比如,蜘蛛的每一条腿变化太少,有些雷同单一。不同材料的运用能改变一件作品的精神气质,大家以后还可以继续尝试材料的运用。
宋伟光:刚刚一些学生的提问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困惑。一是观念与创新之间的困惑;二是继承与否定之间的困惑。我来简要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不要一味强调观念,当下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误区,即非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观念不可,好像不如此便不能证明自己的“深刻”。作品如果承载了太多的观念,让作品变成新的“文以载道”,会让观众觉得累,还会偏离艺术的目的。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创作中,作品要本真,质朴。许多观念作品缺乏艺术修养,显得流俗。还是那句话,作品不要太多的观念,更不要制造观念。
赵昆仑(江南大学公共艺术系工作室主任):今天研讨会的命题与其说是一个艺术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命题。材料重要,还是造型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做~些尝试,使其变成学生就业的平台。我们的公共艺术忽视了本土文化,这是中国艺术界的现状,我提醒大家,要看到地标,更要看到地标以外的精彩。
彭景跃(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在雕塑教学方面,我们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雕塑作品不然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表现造型。
董明光(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在艺术界,继承是规律,叛逆是反规律,还有一种实验性的作品,是无规律。观念性的东西也很重要。我有一个女学生,毕业作品是用三个小瓶子分别收集了三个同学的眼泪,都是她们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流下的,这不仅仅是三瓶液体,也是她们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回忆,很有意义。
范伟民:通过今天的讨论,我觉得我们雕塑专业的教学除了要继续重视造型以外,还要加强对材料教学的投入。一些有条件的美术院校,要建立起材料教学的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材料。而一些暂时没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跟校外的一些企业联合,建立起材料实习基地,不让材料教学这一块出现空缺。总之,我们的学校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重视材料教学在雕塑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朱尚熹:我们刚刚谈到命运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眼光问题,还有学生对材料和造型的敏感性的问题。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雕塑的三维空间造型有其规律性。我们至少能给学生两个方向,一、材料的特性,传统的造型规律是脱离了材料的特性而存在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尊重了石头的特性,这说明他是重视材料的。他说,一件好的雕塑应该是从山上滚下来都完好无损。而另一个雕塑家贝尼尼则不考虑石头坚硬的特性,将石头变成“蜡”,使人物身上的衣服都变得轻盈起来。在古代中国,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木结构,包括花岗岩的建筑也是仿木结构。曾竹韶先生说过,宋代以前的雕塑,包括彩塑都有石刻味;宋代以后的雕塑,包括石刻都有泥塑味。现当代的许多国外艺术家也是不太注重材质与造型的关系,亨利·摩尔说,我不是要做一个石头的女人,而是要做一个女人的石头。二、命运问题。我劝同学们不要急功近利,喜爱艺术,就坚持下去,愉快自在地生活,而不要背负太重的名利思想。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