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推进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严控起始年级大班额。由此可见,大班额问题一直是国家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国家下定决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正确认识“大班额”问题的危害
教育部为规范学校教育的适度班级规模,出台了关于班级规模界定的规定:36-46人的班级为正常班,46-55人的班级为偏大班额,56-65人的班级为大班额,大于66人的班级为超大班额。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务工人员进入城区,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也向城镇聚集。可是学校数量与配置,远远赶不上进城学生的人数增长,即使在新城镇的建设中相应地增加了教育用地、学校规划,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增长速度的需求。因此,一个班级里常常人满为患。
在有限的空间里,学生人数多,无论是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学习环境、学习效率来说,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影响。
1.“大班额”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人数越多,人均使用面积就越少。同时,由于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年龄段,经常由于打闹而导致安全惨剧,“大班额”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影响至为重大。
2.“大班额”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
由于“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室内桌椅摆放量增大,学生贴着墙角坐时有发生。学生人均座位面积极小,无法舒展身体,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身体异常难受,影响学生的骨骼和身体成长。人数的增加,也导致室内空气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
3.“大班额”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大班额”学生人数众多,还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众多学生拥挤于一个教室之内,极易相互影响,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可能影响大部分学生。同时,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人数越多,人均受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少,教师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机会也随之减少。
二、正确认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政策,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人们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和资源,使受教育者享受均等的教育成果,从而实现均衡的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制度、物质和意识三个方面,制度是保障、物质是支撑、意识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教育均衡发展,在宏观层面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均衡,中观层面是教育资源配置分配的均衡,微观层面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学校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和最终教育评价的均衡。所以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等五个方面。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数量均衡与质量均衡的严峻考验,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教育投入、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班额”现象的出现与蔓延,正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明显标志。
三、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给“大班额”瘦身的思考与建议
1.从政策层面入手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到实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预算与拨款,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解决,没有资金做坚实的后盾,教育均衡发展无异于一句空话。唯有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重视教育发展,才能切实改善并解决“大班额”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在达成省级规定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逐年提高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各级教育部门还应当针对“大班额”问题设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这一部分财政资金将专门用于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确保有充足的资金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切实保障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提前规划土地使用方案。根据现有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以及“大班额”分布情况分析,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设计与建设中,应当提前规划土地使用方案,首先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在扩建和新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使用问题。因此,要制定教育用地专项计划,由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商议,申报教育建设用地专项计划,专列教育用地指标。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教育用地的审批开启绿色通道,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用地的使用,简化审批程序,确保快速、高效地完成教育用地的审批与启用。
政府要扩大师资队伍,合理配置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待遇。“大班额”问题的出现,除了务工人员增多,适龄儿童人数的增加等因素外,也不外乎家长对优秀师资的选择与期待。因此,从根本原因分析,师资数量、质量也是政府部門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教师人数明显不够,多数教师身兼数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技能,是当务之急。同时,政府部门要合理配置师资结构,尽可能出台相关政策让优秀教师在不同学校轮岗教学,确保区域内的学生有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最后,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从业地位与幸福感 ,让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育事业,也是“大班额”问题解决的出口之一。
2.从学校管理入手
加强学校领导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领导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学校招生制度,主张按照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就近入学”。在“就近入学”这一条招生制度之外,不允许通过走关系、拉赞助等方式违规招生,从制度上入手,严格控制学生人数。同时,定期召开学校领导工作会议,常敲安全警钟,引起学校领导对“大班额”问题的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学习环境以及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加强学校教师管理。可从优化教师配置、规范教师流动、加强教师培训这几方面入手。优化教师配置,即实现区域内教师优化组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要按比例均衡、优化配置,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优秀教师,以优秀教师带动经验不足的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师协作团队,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效应。规范教师流动,既包括校内教师的流动,也包括校际之间教师的流动与交流。首先,校内教师以一至三个年段或一至六个年段形成一定的循环流动,教师能熟识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和教材,能整体把握教育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为确保区域内学生都能享受优秀教师资源,区域内的教师也要形成良好的交换机制,每隔6-10年进行一次轮换,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同时,针对现有“大班额”班级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环境问题、教学质量等问题,各级部分都要对各科各类老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从课堂管理入手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若能跟着教师的引导,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那就减少了相互干扰的可能性,这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不能以强压政策为主,生硬地让学生认真听讲,而应当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大班额”班级,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因此,站在学生差异性角度上来思考,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苹果,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一、正确认识“大班额”问题的危害
教育部为规范学校教育的适度班级规模,出台了关于班级规模界定的规定:36-46人的班级为正常班,46-55人的班级为偏大班额,56-65人的班级为大班额,大于66人的班级为超大班额。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务工人员进入城区,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也向城镇聚集。可是学校数量与配置,远远赶不上进城学生的人数增长,即使在新城镇的建设中相应地增加了教育用地、学校规划,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增长速度的需求。因此,一个班级里常常人满为患。
在有限的空间里,学生人数多,无论是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学习环境、学习效率来说,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影响。
1.“大班额”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人数越多,人均使用面积就越少。同时,由于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年龄段,经常由于打闹而导致安全惨剧,“大班额”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影响至为重大。
2.“大班额”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
由于“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室内桌椅摆放量增大,学生贴着墙角坐时有发生。学生人均座位面积极小,无法舒展身体,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身体异常难受,影响学生的骨骼和身体成长。人数的增加,也导致室内空气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
3.“大班额”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大班额”学生人数众多,还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众多学生拥挤于一个教室之内,极易相互影响,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可能影响大部分学生。同时,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人数越多,人均受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少,教师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机会也随之减少。
二、正确认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政策,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人们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和资源,使受教育者享受均等的教育成果,从而实现均衡的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制度、物质和意识三个方面,制度是保障、物质是支撑、意识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教育均衡发展,在宏观层面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均衡,中观层面是教育资源配置分配的均衡,微观层面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学校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和最终教育评价的均衡。所以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等五个方面。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数量均衡与质量均衡的严峻考验,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教育投入、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班额”现象的出现与蔓延,正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明显标志。
三、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给“大班额”瘦身的思考与建议
1.从政策层面入手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到实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预算与拨款,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解决,没有资金做坚实的后盾,教育均衡发展无异于一句空话。唯有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重视教育发展,才能切实改善并解决“大班额”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在达成省级规定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逐年提高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各级教育部门还应当针对“大班额”问题设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这一部分财政资金将专门用于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确保有充足的资金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切实保障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提前规划土地使用方案。根据现有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以及“大班额”分布情况分析,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设计与建设中,应当提前规划土地使用方案,首先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在扩建和新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使用问题。因此,要制定教育用地专项计划,由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商议,申报教育建设用地专项计划,专列教育用地指标。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教育用地的审批开启绿色通道,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用地的使用,简化审批程序,确保快速、高效地完成教育用地的审批与启用。
政府要扩大师资队伍,合理配置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待遇。“大班额”问题的出现,除了务工人员增多,适龄儿童人数的增加等因素外,也不外乎家长对优秀师资的选择与期待。因此,从根本原因分析,师资数量、质量也是政府部門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教师人数明显不够,多数教师身兼数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技能,是当务之急。同时,政府部门要合理配置师资结构,尽可能出台相关政策让优秀教师在不同学校轮岗教学,确保区域内的学生有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最后,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从业地位与幸福感 ,让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育事业,也是“大班额”问题解决的出口之一。
2.从学校管理入手
加强学校领导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领导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学校招生制度,主张按照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就近入学”。在“就近入学”这一条招生制度之外,不允许通过走关系、拉赞助等方式违规招生,从制度上入手,严格控制学生人数。同时,定期召开学校领导工作会议,常敲安全警钟,引起学校领导对“大班额”问题的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学习环境以及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加强学校教师管理。可从优化教师配置、规范教师流动、加强教师培训这几方面入手。优化教师配置,即实现区域内教师优化组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要按比例均衡、优化配置,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优秀教师,以优秀教师带动经验不足的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师协作团队,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效应。规范教师流动,既包括校内教师的流动,也包括校际之间教师的流动与交流。首先,校内教师以一至三个年段或一至六个年段形成一定的循环流动,教师能熟识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和教材,能整体把握教育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为确保区域内学生都能享受优秀教师资源,区域内的教师也要形成良好的交换机制,每隔6-10年进行一次轮换,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同时,针对现有“大班额”班级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环境问题、教学质量等问题,各级部分都要对各科各类老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从课堂管理入手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若能跟着教师的引导,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那就减少了相互干扰的可能性,这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不能以强压政策为主,生硬地让学生认真听讲,而应当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大班额”班级,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因此,站在学生差异性角度上来思考,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苹果,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